鬼子母經,全一卷。全稱佛說鬼子母經。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主要內容敍述鬼子母食王舍城人之子,佛為度化之,藏其愛子,使能感同身受失去孩子心碎腸斷的痛苦,經佛這般方便善巧的軟化後,鬼子母不僅歸佛受五戒,而且還立誓滿無子來求子者之願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說鬼子母經
- 出處:《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 字數:1751
- 類別:佛經
基本信息,題解相關,原文全文,正文,注釋,內容概說,
基本信息
《佛說鬼子母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全一卷。譯者佚名。鬼子母神,梵名Hariti,音譯作訶利底、迦利帝、訶利帝母。為青色、青衣之意。意譯為愛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為眾鬼子之母,故稱鬼子母。
本經主要內容敍述鬼子母食王舍城人之子,佛為度化之,藏其愛子,使能感同身受失去孩子心碎腸斷的痛苦,經佛這般方便善巧的軟化後,鬼子母不僅歸佛受五戒,而且還立誓滿無子來求子者之願求。
本經主要內容敍述鬼子母食王舍城人之子,佛為度化之,藏其愛子,使能感同身受失去孩子心碎腸斷的痛苦,經佛這般方便善巧的軟化後,鬼子母不僅歸佛受五戒,而且還立誓滿無子來求子者之願求。
題解相關
有關鬼子母的故事,在《摩訶摩耶經》卷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也有記載,且各有特色。本經對於佛陀如何教化鬼子母使其改邪歸正,及鬼子母歸佛受戒後,如何親近佛陀的經過描寫得相當詳細。而《摩訶摩耶經》是以短短三十六個句子的偈誦方式,描述鬼子母神一生由殘暴的盜食者,因佛陀教化而轉變為受持五戒、永斷殺生的得道過程。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所載最為詳細,尤其記載了他經所沒有提及的前世因緣,因此資料也特別珍貴。另《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對於鬼子母生平記載雖不多,但有關鬼子母在歸佛受戒後,問佛陀她與其五百鬼子將以何為食時,有佛陀告以「諸比丘住處,將日日祭祀供食之語。故西方諸寺,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塑畫母抱一子形,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之小兒,以表其像」,和「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鹹皆遂願」的記載。因此,中國佛教寺院早晚課出食時,有默念觀想「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的規矩,以及廚房或齋堂設有鬼子母像和民間喜歡供奉鬼子母像者的來源根據。
以上四經,對於鬼子母的故事敍述,比例偏重不同,對於鬼子母究竟有多少的孩子也記載不一,其中除《摩訶摩耶經》未提及外,《南海寄歸內法傳》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所載都是五百個:而《佛說鬼子母經》則記載有一千個兒子,五百個在天上,五百個在人間。
以上四經,對於鬼子母的故事敍述,比例偏重不同,對於鬼子母究竟有多少的孩子也記載不一,其中除《摩訶摩耶經》未提及外,《南海寄歸內法傳》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所載都是五百個:而《佛說鬼子母經》則記載有一千個兒子,五百個在天上,五百個在人間。
原文全文
正文
佛游大兜國,時國中有一母人,多子性極惡,常喜行盜人子殺噉之。亡子家亦不知何誰取者,行街里啼哭,人已還共議,如是非一日。阿難①及眾沙門出行,輒見啼哭人,已還共議,傷哀亡子家。佛即知眾沙門議,佛到眾沙門所。佛問眾沙門:「向者何等議眾沙門?」
阿難白佛言:「向者出行分衛,見街里有啼哭人眾多。即問啼哭人:『汝何為啼哭?』報言:『生亡我子,不知屍死處所。』如是啼哭者非一,家皆亡子。」
佛便為阿難眾沙門說:「是國中盜人子者,非凡人故。現鬼子母,今生作人,喜行盜人子。是母有千子,五百子在天上,五百子在世間,千子皆為鬼王,一王者從數萬鬼,如是五百鬼王,在天上嬈諸天;五百鬼王,在世間嬈帝王人民如是。五百鬼王,天亦無奈何。」
阿難白佛言:「鬼子母來在是國中,今寧可勅令不盜人子耶?」
佛言:「大善!可令不復盜人子。」
阿難問佛言:「當用何等方便,使不復盜人子耶?」
佛便語阿難:「到是母所居,眾沙門共伺是母出已,後悉斂取子,來著精舍②中逃之。」眾沙門即往,伺是母出行,隨後斂取子,得千數子,逃著精舍中。是母便復行盜人子,來人舍中,不見其子,便舍他人子,不敢復殺,便行索其子。遍舍中不知其子處,便出行至街里,遍城中不得,復出城外索不得,便入城行道啼哭。如是十日,母便狂,被發入市啼哭,自擗撲仰天,大呼為狂梁語,亦不能復飲食。
佛遺沙門往視之,見母問:「何為市中被發啼哭?」
母即報沙門言:「亡我子眾多故哭耳。」
沙門言:「汝欲得汝子不?」
母報言:「我欲得之。」
沙門言:「汝審欲得者,是問有佛,可往問佛,佛者知當來已去之事,汝往則可得汝子。」母聞是語,則歡喜意解,便隨沙門去到佛所,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即問母:「何為市中啼哭?」
母報佛言:「亡我子故。」
佛問母:「汝舍汝子至何所而亡汝子?」母即默然不言。
佛復問母:「汝舍子至何所而反?」默然無語。母知盜人子為惡,母即起為佛作禮,頭面著地,「我愚痴③故。」
佛復問:「汝有子愛之不?」
母言:「我有子坐起常欲著我傍。」
佛復問:「汝有子知愛之,何故日行盜他人子?他人有子,亦如汝愛之,亡子家亦行道啼哭如汝,汝反盜人子殺噉之,死後當入太山地獄中。」母聞是語,便恐怖。
佛復問:「汝寧欲得汝子不?」
母即起,復持頭面著地:「願哀我。」
佛便語母言:「汝子若在,汝寧能自悔不?若能自悔,當還汝子。」
母言:「我能自悔。」
佛言:「汝能自悔,當作何等自悔?」
母言:「我聽佛教誡,當隨佛語自悔。佛還我子,我不敢遠離佛所語。」
佛言:「審如汝語不?」
母言:「我審如佛語。」
佛便授以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兩舌,五、不飲酒。報能悉還其子。佛便為說汝有千子,皆為說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將鬼官屬,嫉害嬈天民;五百子在世間,嬈諸人民。汝子作鬼王,將數萬鬼,如是五百子,將鬼官屬,一不可稱數,極嫉害惡。或自稱作樹木神者、或作地神者、或作水神者、或詐為人兄弟妻子,自怨枉家室內外者、或作海神者、或作船車神者、或作舍宅神者、或自稱夜在冥中神者、或使人夢寤者、或使人恐怖為人怪者、或自稱星死者、自稱病死者,如是耗亂人,適不在一處。極嫉害惡,如是矯稱,令人祠祖烹殺,人不知多為烹殺,飲食是鬼,是鬼亦不肯食,端嫉害欲使人犯殺,欲使人人地獄中,要不食之。見人祠祀喜,如是鬼亦不能護活人命,但益罪。愚痴人不知,坐鬼貧窮。
鬼子母聞佛說是語,即一心自悔,即得須陀洹道,知方來去事。長跪白佛言:「我愚痴不知,世世有惡乃爾,今我得持戒,思惟中正之道,我心皆徹視,還見我千子。今我乃知,佛所至至語成,願佛哀我,我欲止佛精舍傍,我欲呼千子王,我欲使與佛結要,我欲報復天上天下人恩。」
佛言:「善戰!如汝有是意大善。」
佛言:「汝從是已去,當稱是語,便止佛精舍邊。其國中人民,無子者來求子,當與之子,自在所願,我當勅子姓,與使隨護人,不得復妄嬈之。」欲從鬼子母求願者,名浮陀摩尼缽,姊名炙匿,天上天下鬼屬。是摩尼缽主四海內。船車治生有財產,皆屬摩尼缽。摩尼缽與佛結要受戒,主護人財物。炙匿主人若有產生當救之。有天王名毗沙門④,主四天地,護人命。出入常從毗沙門,求願有大鬼王,名阿須倫,主諸龍王,諸毒氣人,從求願令毒不乾人。求願當慈心無所用謝,亦無所噉食人,從求願者在人何求與耳,要無所求索,亦不責人,人至浮陀摩尼缽前為作禮。
阿難白佛言:「向者出行分衛,見街里有啼哭人眾多。即問啼哭人:『汝何為啼哭?』報言:『生亡我子,不知屍死處所。』如是啼哭者非一,家皆亡子。」
佛便為阿難眾沙門說:「是國中盜人子者,非凡人故。現鬼子母,今生作人,喜行盜人子。是母有千子,五百子在天上,五百子在世間,千子皆為鬼王,一王者從數萬鬼,如是五百鬼王,在天上嬈諸天;五百鬼王,在世間嬈帝王人民如是。五百鬼王,天亦無奈何。」
阿難白佛言:「鬼子母來在是國中,今寧可勅令不盜人子耶?」
佛言:「大善!可令不復盜人子。」
阿難問佛言:「當用何等方便,使不復盜人子耶?」
佛便語阿難:「到是母所居,眾沙門共伺是母出已,後悉斂取子,來著精舍②中逃之。」眾沙門即往,伺是母出行,隨後斂取子,得千數子,逃著精舍中。是母便復行盜人子,來人舍中,不見其子,便舍他人子,不敢復殺,便行索其子。遍舍中不知其子處,便出行至街里,遍城中不得,復出城外索不得,便入城行道啼哭。如是十日,母便狂,被發入市啼哭,自擗撲仰天,大呼為狂梁語,亦不能復飲食。
佛遺沙門往視之,見母問:「何為市中被發啼哭?」
母即報沙門言:「亡我子眾多故哭耳。」
沙門言:「汝欲得汝子不?」
母報言:「我欲得之。」
沙門言:「汝審欲得者,是問有佛,可往問佛,佛者知當來已去之事,汝往則可得汝子。」母聞是語,則歡喜意解,便隨沙門去到佛所,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即問母:「何為市中啼哭?」
母報佛言:「亡我子故。」
佛問母:「汝舍汝子至何所而亡汝子?」母即默然不言。
佛復問母:「汝舍子至何所而反?」默然無語。母知盜人子為惡,母即起為佛作禮,頭面著地,「我愚痴③故。」
佛復問:「汝有子愛之不?」
母言:「我有子坐起常欲著我傍。」
佛復問:「汝有子知愛之,何故日行盜他人子?他人有子,亦如汝愛之,亡子家亦行道啼哭如汝,汝反盜人子殺噉之,死後當入太山地獄中。」母聞是語,便恐怖。
佛復問:「汝寧欲得汝子不?」
母即起,復持頭面著地:「願哀我。」
佛便語母言:「汝子若在,汝寧能自悔不?若能自悔,當還汝子。」
母言:「我能自悔。」
佛言:「汝能自悔,當作何等自悔?」
母言:「我聽佛教誡,當隨佛語自悔。佛還我子,我不敢遠離佛所語。」
佛言:「審如汝語不?」
母言:「我審如佛語。」
佛便授以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兩舌,五、不飲酒。報能悉還其子。佛便為說汝有千子,皆為說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將鬼官屬,嫉害嬈天民;五百子在世間,嬈諸人民。汝子作鬼王,將數萬鬼,如是五百子,將鬼官屬,一不可稱數,極嫉害惡。或自稱作樹木神者、或作地神者、或作水神者、或詐為人兄弟妻子,自怨枉家室內外者、或作海神者、或作船車神者、或作舍宅神者、或自稱夜在冥中神者、或使人夢寤者、或使人恐怖為人怪者、或自稱星死者、自稱病死者,如是耗亂人,適不在一處。極嫉害惡,如是矯稱,令人祠祖烹殺,人不知多為烹殺,飲食是鬼,是鬼亦不肯食,端嫉害欲使人犯殺,欲使人人地獄中,要不食之。見人祠祀喜,如是鬼亦不能護活人命,但益罪。愚痴人不知,坐鬼貧窮。
鬼子母聞佛說是語,即一心自悔,即得須陀洹道,知方來去事。長跪白佛言:「我愚痴不知,世世有惡乃爾,今我得持戒,思惟中正之道,我心皆徹視,還見我千子。今我乃知,佛所至至語成,願佛哀我,我欲止佛精舍傍,我欲呼千子王,我欲使與佛結要,我欲報復天上天下人恩。」
佛言:「善戰!如汝有是意大善。」
佛言:「汝從是已去,當稱是語,便止佛精舍邊。其國中人民,無子者來求子,當與之子,自在所願,我當勅子姓,與使隨護人,不得復妄嬈之。」欲從鬼子母求願者,名浮陀摩尼缽,姊名炙匿,天上天下鬼屬。是摩尼缽主四海內。船車治生有財產,皆屬摩尼缽。摩尼缽與佛結要受戒,主護人財物。炙匿主人若有產生當救之。有天王名毗沙門④,主四天地,護人命。出入常從毗沙門,求願有大鬼王,名阿須倫,主諸龍王,諸毒氣人,從求願令毒不乾人。求願當慈心無所用謝,亦無所噉食人,從求願者在人何求與耳,要無所求索,亦不責人,人至浮陀摩尼缽前為作禮。
注釋
①阿難:梵名Ananda,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是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
②精舍:又做精廬。意為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之雞林精舍、《法句譬喻經》卷一之美園經舍、《別譯雜阿含經》卷二之耆陀精舍、《大唐西域記》卷七之不穿耳精舍等,此或以阿藍摩或以僧伽藍譯為精舍;而《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經>之加羅釋精舍、《摩訶僧祇律》卷八之仙人聚落精舍、叢林精舍等,則是以毗訶羅譯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練若、求呵等,譯為精舍者。
③愚痴:又作痴、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瞋、痴)之一。
④毗沙門:梵語Vaisravana,巴利文Vessavana。即北方多聞天王。為四天王之一。此天王統領羅剎、夜叉,有大威德力,受佛之付囑,護持正法,守護國家。因其掌托古佛舍利塔,故俗稱托塔天王。
②精舍:又做精廬。意為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之雞林精舍、《法句譬喻經》卷一之美園經舍、《別譯雜阿含經》卷二之耆陀精舍、《大唐西域記》卷七之不穿耳精舍等,此或以阿藍摩或以僧伽藍譯為精舍;而《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經>之加羅釋精舍、《摩訶僧祇律》卷八之仙人聚落精舍、叢林精舍等,則是以毗訶羅譯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練若、求呵等,譯為精舍者。
③愚痴:又作痴、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瞋、痴)之一。
④毗沙門:梵語Vaisravana,巴利文Vessavana。即北方多聞天王。為四天王之一。此天王統領羅剎、夜叉,有大威德力,受佛之付囑,護持正法,守護國家。因其掌托古佛舍利塔,故俗稱托塔天王。
內容概說
佛在大兜國說法時,國中有一性情暴惡女人,生養了許多小孩,她很愛自己的孩子,卻又非常喜愛盜食別人家的小孩。失去孩於的父母們都不知道是何人所為,也不知孩子的生死,就日夜傷心難過,在街上啼哭尋找。為此,舉國人心惶惶,到處都在議論此事。阿難和比丘們就把大家的傳述向佛陀報告,佛陀聽後,知道此盜食者不是普通人物,而是暴惡成性的鬼子母。
佛陀說:「鬼子母神前世原為一牧牛人之妻,因以酪漿換得五百菴摩羅果供養獨覺聖者,以此功德,發願來世生王舍城,並食城中所有人之孩子。所以命終後雖投生為守護人間的藥叉神之女,生五百藥叉鬼子,卻因邪願薰習力故,不顧丈夫勸誡,暗地裡,天天至王舍城盜食他人幼兒。她有一千個兒子,都是鬼王,五百個在天上,率領數萬鬼眾嬈亂諸天人,五百個在人世間,嬈亂世間帝王子民,惡勢力之大,連天人也莫可奈何。」
阿難聽後非常憂慮的問到:「是否有辦法令鬼子母不再盜食別人家的孩子呢?」佛陀想了一個好法子,叫比丘們到鬼子母所住的地方,先躲起來,等她出去後,把她的孩子全部帶回精舍藏起來。當鬼子母從外頭盜回別人的孩子進屋後,發現她的孩子全不見了,便慌張的丟下盜來的孩子,不敢殺噉,匆忙的出門找尋自己的孩子。可是過了十天,城裡城外都遍尋不到,便神志不清發狂似的,披頭散髮、胡言亂語、不飲不食的躺臥街上。
於是比丘們假裝不知道的問她:「為何如此傷心的啼哭?」鬼子母哭著回答說:「因為我的孩子不見了。」比丘們安慰她說:「你可前去請問佛陀,佛陀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事情,你一定能找到孩子。」鬼子母聽了歡喜異常,雀躍的跟隨比丘們走到佛陀處,並虔敬的向佛陀作禮問訊。佛陀關心的問她:「為何在市中啼哭?」鬼子母回答:「因為孩子不見了。」佛陀又問:「那你不在家看守你的孩子,到什麼地方去了?去做了什麼呢?讓孩子不見了呢?」佛陀如此一問,鬼子母心虛的不敢出聲。佛陀又緊追不放的逼問,於是鬼子母起身再朝佛陀五體投地、慚愧無比的說:「我愚痴無明,我是出去盜取別人家的孩子。」
佛陀又問:「你愛你的孩子嗎?」鬼子母回答說:「我非常珍愛我的孩子,她們常依偎在我身旁。」
佛陀便嚴厲的告訴她:「既然你那么愛你的孩子,為何每天還去盜食她人的孩子?別人也和你一樣珍愛著她們的孩子,失去孩子的父母親也和你一樣傷心難過的在街頭嚎啕啼哭,你可知你將會遭到墮地獄的果報嗎?」
鬼子母聽後惶恐驚怖,不能自持。佛陀便慈悲的安慰她說:「如果你能懺悔,你就能要回你的孩子。」
鬼子母誠心哀求說:「我必至誠懺悔,依循佛陀您的教誡,不敢違逆。」佛陀便為他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等五戒,並一一指出其一千個鬼王孩子嬈害眾生的罪名。鬼子母聽後一心投誠懺悔,立刻證得須陀洹果,心眼開通,悟知過去未來因果,便長跪合掌向佛陀說:「我過去愚痴無明,所以生生世世造惡無端,今日有幸得受五戒,思惟正法,得心清淨,徹見萬物。願佛哀愍,允許我依住精舍旁,我欲千子歸投佛陀,並保護婦人家生產時的平安。生生世世保護普天下的孩子,做一切孩子的褓母,以報天上天下眾生之大恩。」佛陀聽後,大加稱讚。
佛陀說:「鬼子母神前世原為一牧牛人之妻,因以酪漿換得五百菴摩羅果供養獨覺聖者,以此功德,發願來世生王舍城,並食城中所有人之孩子。所以命終後雖投生為守護人間的藥叉神之女,生五百藥叉鬼子,卻因邪願薰習力故,不顧丈夫勸誡,暗地裡,天天至王舍城盜食他人幼兒。她有一千個兒子,都是鬼王,五百個在天上,率領數萬鬼眾嬈亂諸天人,五百個在人世間,嬈亂世間帝王子民,惡勢力之大,連天人也莫可奈何。」
阿難聽後非常憂慮的問到:「是否有辦法令鬼子母不再盜食別人家的孩子呢?」佛陀想了一個好法子,叫比丘們到鬼子母所住的地方,先躲起來,等她出去後,把她的孩子全部帶回精舍藏起來。當鬼子母從外頭盜回別人的孩子進屋後,發現她的孩子全不見了,便慌張的丟下盜來的孩子,不敢殺噉,匆忙的出門找尋自己的孩子。可是過了十天,城裡城外都遍尋不到,便神志不清發狂似的,披頭散髮、胡言亂語、不飲不食的躺臥街上。
於是比丘們假裝不知道的問她:「為何如此傷心的啼哭?」鬼子母哭著回答說:「因為我的孩子不見了。」比丘們安慰她說:「你可前去請問佛陀,佛陀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事情,你一定能找到孩子。」鬼子母聽了歡喜異常,雀躍的跟隨比丘們走到佛陀處,並虔敬的向佛陀作禮問訊。佛陀關心的問她:「為何在市中啼哭?」鬼子母回答:「因為孩子不見了。」佛陀又問:「那你不在家看守你的孩子,到什麼地方去了?去做了什麼呢?讓孩子不見了呢?」佛陀如此一問,鬼子母心虛的不敢出聲。佛陀又緊追不放的逼問,於是鬼子母起身再朝佛陀五體投地、慚愧無比的說:「我愚痴無明,我是出去盜取別人家的孩子。」
佛陀又問:「你愛你的孩子嗎?」鬼子母回答說:「我非常珍愛我的孩子,她們常依偎在我身旁。」
佛陀便嚴厲的告訴她:「既然你那么愛你的孩子,為何每天還去盜食她人的孩子?別人也和你一樣珍愛著她們的孩子,失去孩子的父母親也和你一樣傷心難過的在街頭嚎啕啼哭,你可知你將會遭到墮地獄的果報嗎?」
鬼子母聽後惶恐驚怖,不能自持。佛陀便慈悲的安慰她說:「如果你能懺悔,你就能要回你的孩子。」
鬼子母誠心哀求說:「我必至誠懺悔,依循佛陀您的教誡,不敢違逆。」佛陀便為他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等五戒,並一一指出其一千個鬼王孩子嬈害眾生的罪名。鬼子母聽後一心投誠懺悔,立刻證得須陀洹果,心眼開通,悟知過去未來因果,便長跪合掌向佛陀說:「我過去愚痴無明,所以生生世世造惡無端,今日有幸得受五戒,思惟正法,得心清淨,徹見萬物。願佛哀愍,允許我依住精舍旁,我欲千子歸投佛陀,並保護婦人家生產時的平安。生生世世保護普天下的孩子,做一切孩子的褓母,以報天上天下眾生之大恩。」佛陀聽後,大加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