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的災難歷程

鬍子的災難歷程

《鬍子的災難歷程》是2005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鈺。

基本介紹

  • 作者:張鈺
  • ISBN:9787530207857
  • 頁數:309
  • 定價:17.00元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
  • 副標題:張友鸞隨筆選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今年是父親張友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從1921年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第一篇文章開始,到1986年因腦血栓輟筆為止,父親筆耕六十五載。他寫過大量連載小說和研究古典文學的作品,至於在報刊上發表的散文、雜文、隨筆、小品,更是不計其數。五十年來,他的作品只出版了十多本,包括小說、古代寓言選、戲曲故事等;而報刊上的雜文、隨筆,卻從未結集出版過。因此,聶紺弩先生贈詩就有“奇文缺梨棗”之句。為紀念父親誕辰一百周年,在親人們的幫助、催促下,我和我的女兒張恬搜尋整理出了這部文稿,決定為他出版第一本隨筆選。
這本集子所收輯的雖是父親此類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有幸的是從20世紀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個歷史時期都有。現根據寫作年代和內容,分作八輯編成。
第一輯“積水潭前”為二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收錄的是一本《創造日彙刊》和一本《京報·文學周刊》合訂本上的文章。《創造日彙刊》上的文章,是張恬為考證外公青年時期文學活動,1990年初從北京圖書館裡複印來的,當時我父親正臥病南京,未及親見,便撒手西去。《京報·文學周刊》合訂本,還是父親“文革”後期在舊書攤上覓得的。文集中儘管只收錄了十多篇文章,但多少可以了解青年時期父親新文學創作的情況。
抗日戰爭期間,父親在重慶和成都《新民報》上都辟有專欄,發表過大量文章,但他自己卻沒有留下片言隻字。父親在《新民報》的老朋友陳理源先生,特別熱心, “文革”後請人將父親的專欄“曲線新聞”、 “山城夜曲”的部分文章抄錄下來,送給了父親。1986年,《團結報》開闢“巴山夜語”專欄,重新發表了部分文章。因此,文集中第二輯就以“巴山夜語”為題,選錄了父親1935年至1943年的文章。
以上兩個歷史階段,因年代久遠,要想了解父親那時的作品全貌,難度太大。現在只能是“掛一漏萬”了。
1963年至1965年,是父親寫雜文、隨筆的高潮時期,或者說是他發表作品的高潮時期。香港《大公報》辟了“友鸞雜寫”和“舊讀新鈔”專欄;香港《文匯報》辟了“盛世新篇”專欄。留下的剪報可能有遺漏,但大部分是保存下來了。文集中第三、四、五輯就以“盛世新篇”、 “友鸞雜寫”、 “舊讀新鈔”為題,收錄了這些作品。有少數晚年寫的文章,因內容相近,便收錄在一起了。
“文革”以後,已經年逾古稀的父親又開始了他的寫作高潮期。除了香港《文匯報》的“燕山新話”專欄、香港《新晚報》的“掀髯談”專欄之外,他還為《新民晚報》《南京日報》《北京晚報》《旅遊》《百科知識》《新聞研究資料》等多家報刊撰寫文章。文集中第六、七輯以“燕山新話”、 “掀髯談”為題,收錄了兩個專欄的大部分作品。第八輯“新聞舊話”,基本上是晚年所作,只有少數例外,如曾在反右中受到撻伐的《是蜜蜂,不是蒼蠅》,是1957年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
父親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涉及面極廣,體裁也多樣:既有讀書所得、歷史掌故,又有親身經歷的政壇、文壇、報壇逸事趣聞;既有感今懷昔的散文隨筆,又有人物、事件的新聞特寫。不論什麼樣的內容,在他的筆下都是那么幽默、輕鬆,讀來十分有趣。將這些文章收集出版,是為了對父親的紀念,也是為了一些彌足珍貴的史料不致湮滅。

作者介紹

張友鸞(1904-1990)筆名牛布衣、鬍子長、悠悠、褦襶生等,別號慘廬主人。安徽懷寧人。 在五四運動時期讀中學就開始寫作。民國10年(1921年)參加重慶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11年(1922年)入北京大學新聞系。曾與人組織星星文學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