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文化

鬍子文化

鬍子,口語中對土匪的別稱,因土匪一般懶於打理自己,都留有長長的鬍子明顯區別於普通民眾,而被稱為鬍子。鬍子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他們雖然打家劫舍,卻從不欺凌窮苦人家,內部的規矩嚴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鬍子文化
  • 範圍:歷史文化
  • 代表作品:第三代
  • 起源:東北地區
名稱來歷,形成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歷史原因,特點介紹,東北地區影響,

名稱來歷

在東北地區,大多把土匪稱作“鬍子”。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北方的土匪多嘯聚深山老林,為的是防止政府和地方武裝清剿,隔段時間出來打家劫舍一番,然後又蝸居老巢,時間一久鬍子長了,又懶於打理,自然就都面帶亂糟糟的長鬍子,所以當地人一看這種長相的人就知道是土匪。久而久之,“鬍子”就成了土匪的別稱。後來有的土匪知道了這一點,拉個理髮師入伙,好讓匪友們注意公眾形象,以免打草驚蛇,但此別稱一直延續至今。

形成因素

自然環境

東北地區山高林密,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草原及林間空地,有的地方的原始森林人跡罕至,保留著險山惡水的原初地貌,氣候嚴寒,冬季漫長,有利於“鬍子”的隱藏;東北森林中物產豐富,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如狼、虎、熊、野豬、梅花鹿、狍子、紫貂等,有不計其數的植物資源,如人參、木耳、松子、蘑菇等。這些都有利於嘯聚山林的“鬍子”的生存。

社會環境

一是東北地區的人大多數屬於關內移民,由於災荒、生活窘迫等等原因而被迫闖關東,東北人自身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有一種倔強、豪放、剛烈、俠義的人格精神。二是東北遠離中原,距離國家統治中心較遠,而且交通不便,封建政府的管理和統治鞭長莫及。再加上東北地區地域遼闊,很多地方人煙稀少,這樣的社會環境使一些“鬍子”能夠長期占山為王,圍剿的軍隊來時他們四散為民,軍隊一走他們又據山為寇。

歷史原因

自從西漢以後,各個朝代都有“流人”被流放到東北,到了清代,被發配流放到東北的“流人”數量之多,流放地域之廣,是我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是東北“流人”史上的最高峰。大量的“流人”在東北安家立業,處於天高皇帝遠的特殊環境和地廣人稀的自然條件下,其中的一些不安分的人,一旦有機遇,便揭竿而起,落草為寇。東北胡匪的大批出現,則是日俄戰爭期間及以後,清王朝對外國人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戰爭保持中立,廣大東北民眾得不到政府的保護,任由外國侵略者宰割,為了自保和求生存,他們“揭竿而起”,“無法無天”,一時間,東北“鬍子”蜂起。一直到解放前,東北大大小小的土匪有上千股,胡匪人數有上萬、上十萬之多。

特點介紹

一是東北地區“鬍子文化”反映出東北人雄悍仗義,少溫柔,天生有闖蕩冒險精神的性格特徵;二是東北地區“鬍子文化”具有鮮明的兩面性,既具有積極的一面,也具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三是東北地區“鬍子文化”具有歷史性,是歷史的產物。

東北地區影響

東北地區的“鬍子”具有兩面性,他們確實有打家劫舍、劫掠財物的一面,但在“鬍子”內部也有一些規矩,一般來說,這些規矩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搶貧者、弱者,不欺凌婦女等,這些規矩在當時的社會中是有進步意義的。“鬍子”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但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消失以後,其思想意識和影響並不一定隨著這種社會歷史現象的消失而消失,而且會以某種形式反映在後來的社會生活中。正因如此,東北地區的“鬍子”雖然消失了,進入了歷史,但是產生在東北地區的這種“鬍子精神”還不時得到體現。例如“鬍子”身上對個體生命的肯定,對生命力頑強性的肯定等等,在東北地區以及東北人的思想意識、民風民俗方面都有一定影響。
東北鬍子是客觀存在,這種存在為文學描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基礎和生動的表現對象,在東北作家的創作中,直接或間接地以鬍子作為表現對象的作品有很多,如蕭軍的小說《第三代》和《八月的鄉村》;端木蕻良的《遙遠的風沙》、《科爾沁旗草原》、《大江》;駱賓基的《邊陲線上》;舒群的《誓言》等等。鬍子對於東北作家已不僅僅是一種題材,而是與整體的創作特色以及審美觀、功利觀密切相關。由於東北的“鬍子文化”在當時已經滲進並成為整個地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鬍子文化”對當時東北作家的人格結構、文化心理、價值取向的影響相當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