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鬆口大捷
- 地點:廣東梅縣松口鎮
- 時間:1926年9月初
- 結果:北伐軍獲勝
鬆口大捷,是民國北伐戰爭時期發生在廣東梅縣松口鎮的一場以東路北伐軍取勝而告終的戰鬥,民國14年(1925)孫中山帶病北上與北洋政府(段琪瑞為內閣總理,實權操在東北張作霖、中原吳佩孚、華東孫傳芳大軍閥手中)商談中國統一問題,軍閥們毫無誠意,孫中山肝病復發於3月12日逝於北京。為繼承孫先生的遺志,國共雙方在蘇聯支持下於1926年7月在廣州誓師北伐。北伐開初只有兩湖戰場(後稱西路)以賀龍葉挺的鐵軍(團)為先鋒,8月取得兩湖界處汀泗橋賀勝橋大捷,擊敗吳佩孚主力,10月北伐軍占據武漢三鎮,國民政府也由廣州遷往漢口。旋即北伐軍由蔣介石指揮沿江而下入贛,開闢江西戰場(後稱中路),狠揍華東軍閥孫傳芳。以何應欽為首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長白崇禧)原本是留守(保衛廣東革命根據地)部隊之一,重兵駐守潮梅以防孫傳芳屬閩軍(以周蔭人為督辦)圖粵的。果未出所料,兩湖戰場交戰之際,周蔭人部(孫傳芳死黨)將重兵移至閩西南(指揮部設與梅州交接的福建永定縣),逐步向梅州屬大埔、梅縣、蕉嶺、平遠推進,最後占領梅州重鎮鬆口。經總司令蔣介石同意開闢北伐東路閩浙戰場,以何應欽一軍為基礎,總指揮何應欽,參謀長白崇禧,操辦東路事宜。1926年9月初,閩軍與東路軍在鬆口以梅江為界形成北南對壘局面,戰爭一觸即發。時敵強我弱(閩軍人槍3萬眾,有說7萬人,東路軍1萬餘人),東路軍決定先襲擊較為空虛的永定,讓敵忙亂,再在鬆口打攻堅戰,殲滅入粵之敵。1926年10月9日東路軍突然奇襲永定縣城,當閩軍調援永定之際,東路軍集結鬆口,並派部游擊隆文、桃堯之間,阻止閩軍援助鬆口之兵。10月13日總攻開始,因當時無橋可過,涉水多為閩軍狙擊,二天過去了仍未分勝負。時東路軍另一支人馬(獨立第九團團長衛立煌)由大埔三河壩前來打援,從鬆口上游雁洋一側渡河背擊閩軍,駐隆文、桃堯東路軍亦從觀音凹、官坪、梅教等處打援,東路軍形成包圍鬆口的閩軍,至15日全殲閩軍,計繳獲槍枝4000支(挺)、炮10門,俘敵4000餘,雙方死傷1000多人,擒閩軍團營、連長50餘人。鬆口交戰之際,閩軍曹萬順、杜超雲兩個團(亦駐守閩粵邊)起義,並於10月16、17兩天在松源(梅縣屬)、中州(永定屬)與東路軍合擊敗逃和聲援的閩軍,繳獲槍1700支,俘虜1800人,閩軍死傷無數。數萬侵粵閩軍生還者只200餘人,多已成為乞丐。
鬆口大捷以後東路軍順利入閩,沿途軍民聲援(如福建海軍也起義)年底控制全省,繼之揮師北上攻取蘇浙;也減少中路壓力,使北伐軍很快占據滬杭。東路軍受到國民革命政府、軍部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