髾,漢語漢字,讀作是shāo,部首是髟,五筆是DEIE,意思是頭髮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髾
- 拼音:shāo
- 部首:髟
- 五筆:DEIE
- 倉頡:SHFB
- 鄭碼:CHKQ
- 注音:ㄕㄠ
- 解釋:頭髮梢
- 筆畫數:17
- 部外筆畫:7
- 縱橫碼:7000, 7020
- 四角號碼:72227
- UNICODE:9AFE
- BIG5:EF65
- GBK:F399
- 筆順編號:12111543332432511
髾,漢語漢字,讀作是shāo,部首是髟,五筆是DEIE,意思是頭髮梢。
雲髾 雲髾,讀音是yún shāo。意思是辮髮梢。解釋 辮髮梢。出處 清 黃遵憲 《台灣行》:“紅纓竹冠盤錮,青絲辮髮垂雲髾。”
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
圖4為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服飾搭配唐代官吏 圖5 唐代官吏服飾 唐代官吏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幞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
垂鬟分肖髻 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髮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髾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出處 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髾髻。”
襳,倉頡:LOIM,古代婦女上衣用作裝飾的長帶:“蜚~垂髾。”。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1. 短襖;單衣。2. 古代婦女上衣用作裝飾的長帶:“蜚~垂髾。”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襳 ·康熙筆畫:23 ·部外筆畫:...
明代王世貞:“傅武仲有《舞賦》,皆托宋玉為襄王問對,及閱《古文苑》宋玉《舞賦》,所少十分之七,而中間精語,如‘華袿飛髾而雜纖羅’,大是麗語。至於形容舞態,如‘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駱驛飛散,颯沓合併。綽約閒靡,...
《唐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畦切,𠀤音圭。《廣雅》長襦也。《釋名》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後漢·皇后紀》簪珥光采,袿裳鮮明。《傅毅·舞賦》華袿飛髾而雜纖羅。又《集韻》均窺切,音規。
‘於是鄭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縞,雜纖羅,垂霧縠。襞積褰縐,郁橈溪谷。衯衯裶裶,揚袘戌削,蜚纖垂髾。扶與猗靡,噏呷萃蔡。下摩蘭蕙,上拂羽蓋。錯翡翠之威蕤,繆繞玉綏。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
雜裾垂髾服 魏晉時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擺部分要接上重重疊疊的三角形裝飾布,又在腰上系圍裳,從圍裳下面再伸出許多長長的飄帶。由於使用了輕柔飄逸的絲綢材料,所以這兩種裝飾使女子在走動的時候,更加富有動感和韻律感。後來,這兩種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