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全牛皮箱

髹漆全牛皮箱(簡稱全皮箱)和藤漆皮枕、花燈、“鏡箱”、“桶石”曾是福州特有的民間五大嫁妝。如今除花燈外,其他4種都已基本在市面上絕跡。

髹(xiū)漆全牛皮箱是福建福州舊時最流行的嫁妝之一。它的原料要用冬皮(冬季剝下的水牛黃牛皮),切片粗加工後用中藥五倍子浸泡,再用稻草煙燻。劉爾誠是楊橋巷全皮箱作坊“福泰盛”的第三代繼承人,也是最後一代。

75歲的劉爾誠顫,決定將其歷史工藝詳細記錄下來,留給後人。 為了不讓全皮箱被後人遺忘,近來他多方蒐集資料,要把全皮箱的歷史及複雜的工藝流程一一記錄下來。

舊時條件好的人家嫁女要訂做一種“四季花全皮箱”,一套4個,分別畫著四季特有的4種花卉,用來裝四季衣物。更講究一些的人家還要加上兩個手提旅行箱,用來給女兒回娘家探親時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髹漆全牛皮箱
  • 外文名:Paint the kraft
  • 簡稱:全皮箱
  • 類型:福建福州舊時最流行的嫁妝
歷史,特點,結實耐用,工藝特殊,工藝,行規,習俗,

歷史

全皮箱已經在福州市面上絕跡近半個世紀了,如今知道它歷史和工藝的人不多了,而且都已到了垂暮之年。解放前全皮箱在福州相當流行,當時的楊橋巷(今楊橋路)是有名的全皮箱集市一條街。遠在倉山、馬尾的人家要嫁女了,都不惜車馬費遠道前往楊橋巷買箱子。結婚旺季里,一些客人為了能快些拿到箱子,甚至要給作坊老闆塞紅包。以前的接親隊伍走在街上時,十有八九要抬著全皮箱炫耀。
解放後不久,楊橋路上的全皮箱作坊都被合併到了皮件廠,從此市面上再難買到全皮箱。1985年後,皮件廠不再生產全皮箱,只剩少數匠人偶爾在家做一些。劉老伯也不做了,他和相識同行的後輩中都無人繼承手藝。

特點

結實耐用

全皮箱巧就巧在這裡,能把軟而有彈性的牛皮變得像樟木一樣結實,而且衣物放裡面不會被蟲蛀。一個好的全皮箱可以用兩三代人。 這全皮箱裡外共4層,最裡層是僅有4毫米~5毫米厚的杉木薄板(底和面的木板通常僅厚2毫米~3毫米),中間層是經過精心加工、縫製的牛皮,最外兩層則是天然生漆。

工藝特殊

全皮箱雖然乍看像木箱,但里外都裹著牛皮,敲擊時聲音比木箱悶。在制箱過程中,匠人要用特殊工藝把粗厚的牛皮像縫衣服一樣一針一線地縫到木板上,因此每個稜角都有隱蔽的縫合線和縫合折角。

工藝

做全皮箱要十二分的細緻和耐心,許多年輕人吃不消,於是這行就慢慢沒落了。光主要工序就有選料、做骨、上膠、縫口線、打底上漆、上鎖、陰乾等。
全皮箱的選料很講究,木料要選乾燥的,做出的箱子才不會生蟲;牛皮要用冬天剝下的頭層皮,才夠結實。做成箱子骨架的杉木板厚薄很難掌握,做得厚了,箱子就不夠輕便;做得薄了,箱子又不耐用。“骨”做好後就要用一種特製的膠將牛皮粘在上面。這種膠是用牛皮的下腳料曬乾、泡水後慢慢熬煮而成,能使牛皮與杉木板完美“融合”。
接下來是最難的縫口線,匠人要用特製的“大針”穿上線在薄薄的木板上小心鑽孔,把牛皮縫牢。縫好後再打底上漆、裝銅鎖、陰乾,最後還要散味至少一季度才能出售。

行規

除了複雜的工藝,福州全皮箱行業還一些奇怪的行規:外行人至少要請一個內行人掛名做老闆才能開店賣全皮箱、作坊每7年才能招收一個新學徒。因為買全皮箱的客人大多家有喜事,格外講究吉利,因此待客行規也特別多,比如對姓鄭的客人收錢時就不能說“沒錯”,而要說“ 正好”,因為福州話里“沒錯”和“沒鄭”是諧音,客人聽了會覺得不吉利。

習俗

舊時福州的五大嫁妝
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介紹,清末民初,福州人的嫁妝中開始流行這5樣東西:
1.楊橋巷一些作坊的髹漆全牛皮箱;
2.台江小橋頭及省府路一些作坊的藤漆皮枕;
3.三坊七巷大水流灣、小水流灣及“馬口”(今延平路與洋中路交界處)一些作坊的“桶石”(高矮桶、馬桶等);
4.“馬口”一帶作坊的“鏡箱”(梳妝箱);
5.南后街一帶作坊的花燈、玻璃宮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