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鄉(陝西省太白縣下轄鄉)

高龍鄉(陝西省太白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龍鄉地處秦嶺北麓,位於太白縣東北角,全鄉共轄7個行政村,20個村民小組,578戶,241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龍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陝西省太白縣
  • 人口:2413人
  • 轄區面積:124.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社會事業,中嶽廟大殿,

地理位置

高龍鄉地處秦嶺北麓,位於太白縣東北角,北與岐山毗鄰,東與眉縣接壤,西南與本縣咀頭鎮、逃川鎮、鸚鴿鎮相連,轄區面積124.6平方公里,距縣城65公里。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長河溝、紅水河、雙鹿河三條主要河流又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匯入石頭河。高斜路、鸚高路直達鄉駐地。境內有青峰山、石榴山等名勝景點,白雲石礦藏豐富,有很大的開採價值。

基本情況

其中農業人口2350人,農業勞動力1206人。總耕地面積4499畝,人均耕地近2畝。轄區海拔在750—2200米之間,亞熱帶山地氣候明顯。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豆類、洋芋為主。其中森林面積14.34萬畝,樹種主要以松、樺、櫟、楊為主,經濟林木有核桃、毛栗、漆樹等。主要特產有板栗、核桃等乾鮮雜果和天麻等名貴中藥材。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項工農總產值實現42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286萬元;糧食總產量1043噸;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90元。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優勢同在的鄉情,為了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理清發展思路,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大力實施“1231”工程和“百千萬”工程,調結構,創名品,狠抓“菜、果、藥、畜”四大產業發展,初步建成了以四林莊、雙鹿池等村為住的蔬菜生產基地;以楊家河、姚家山、高碼頭等村為主的名貴中藥材生產基地;以楊家河、姚家山、上長溝等村為主的乾鮮雜果生產基地;以魚池嶺、四林莊、東龍窩等村為主的畜牧養殖業生產基地。
目前,全鄉板栗嫁接達到7000餘畝,年產板栗1.5噸。天麻生產達到5000餘窩,可生產商品天麻1.5噸。優質天麻種子1噸左右,並建成了從萌發菌、密環菌生產到穩棚有性繁育零代種子生產技術流程,解決了種子退化,產量不高的問題,提高了太內碼種植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 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優惠政策的落實,養牛、養羊等畜牧業發展迅速,舍養化程度進一步推廣和擴大。2002年全鄉共養牛1069頭,養羊2998隻,養殖大戶發展到45戶,並引進了優良品種—秦川牛、布爾山羊。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不斷改善,近幾年來,累計131萬餘元,對全鄉的道路、通信、電力、飲水等項目進行全面改造建設,生產生活環境有了明顯變化。

中嶽廟大殿

大殿位於縣城西南高龍鄉高龍村東0.5公里處,巍峨壯觀,保存尚好。
據《重修中嶽祠宇記》碑文云:“高龍鎮東一里許,有廟巋然,曰‘中嶽廟’,溯建之始於大宋政和二年。”另載,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和明孝宗弘治九年(1494年)曾兩次翻修。現存大殿的重修年月無資料可證,但視其形狀、結構,應為清代重修。
大殿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三間,為歇山飛檐式建築。殿宇牆壁,皆以青磚砌成,古樸大方,殿頂系黃綠色琉璃瓦覆蓋,璀璨輝煌。大殿正脊飾赤龍丹鳳圖案,兩端有雲朵接龍吻兩個。正脊正中上方,有麒麟馱寶瓶琉璃造型。垂脊4條,飾牡丹、菊花圖案;戧脊4條,飾二方連續圖案。垂脊、戧脊上均飾有各類小獸,下端各有巨型獸頭。飛檐挑出牆壁2米有餘,四角飾有琉璃武俑,分別為子督、龐涓、韓信、羅成,各負縴繩,縴繩聯結正脊正中麒麟所馱的寶瓶。飛檐下為木製斗拱,勾心鬥角,結構嚴密,做工精細,斗拱皆為素麵,無圖案裝飾。
大殿下原有台基,今已被淤沒。殿中原有甬路,亦已不存。殿內支柱4根,大梁、二梁、三梁各2根。脊檁1根,中平檁2根,正心檁2根,檁下有纖桿,檁纖之間有小斗拱支撐。梁、檁、桁條、纖桿等皆有彩繪。
大殿前有一卷棚,東西長11米,南北寬3米。橫山青磚,下寬上窄,上部分層,呈寶塔式。寶塔底部飾小龕,內有八仙人,檐下有露出的橫樑頭,梁頭上飾有虎頭。
現存建築除大殿、卷棚外,尚有角門一座,偏殿數座。至於高龍中嶽廟的原貌,已難以窺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