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體斑鮃

高體斑鮃(Pseudorhombus elevatus Ogilby,1912)是牙鮃科斑鮃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體斑鮃
  • 拉丁學名:Pseudorhombus elevatus Ogilby,1912
  • :牙鮃科
  • :斑鮃屬
  • 命名者及年代:Ogilby,1912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背鰭69—70;臀鰭53—56;胸鰭(左)12,(右)11,腹鰭ii-4;尾鰭17。側線鱗67—74。鰓耙6—7+13—16。椎骨10+24。
體長為體高1.8—1.9倍,為頭長3.3—3.6倍;頭長為吻長4.5—5.1倍,為眼徑3.9—4.7倍,為最長背鰭條2.3—2.6倍,為左胸鰭長1.6—1.7倍,為左腹鰭長2.7—3倍,為尾鰭長1.2—1.4倍,為尾柄長5.3—6.5倍。
體卵圓形,很側扁。尾柄短高,高為長2.2—2.5倍。頭高大於頭長;背緣在吻中部稍後有一凹刻;腹緣在下頜下方微凹,下頜後端略凸。吻鈍短。兩眼位頭左側,位前後相似或上眼微後。眼間隔窄嵴狀,眼徑為其寬5.6—6.6倍。鼻孔每側2個,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間隔正前方吻側;右鼻孔位較高。口前位,斜形;上頜達下眼中央或稍後下方;下頜聯合下方鈍突起狀。牙尖小,右下頜牙約30—38個。鰓孔大,上達側線附近。鰓峽凹刻深。鰓耙長扁,長大於寬,內緣有小刺。生殖孔白色。
頭體左側及奇鰭、腹鰭有櫛鱗,右側為圓鱗;吻的中前部與口緣(上頜骨除外)無鱗。兩側側線發達;直線部側中位,到胸鰭上方呈圓弧狀,頭部有顳上枝及眼下枝,顳上枝約伸達第9—10背鰭條附近。
背鰭始於吻中部稍後偏右側,有膜連右後鼻孔背緣;前端鰭條路突出;約第41鰭條最長;後端鰭條最短小。臀鰭始於胸鰭基稍前下方,形似背鰭。第一間脈棘顯著突出於臀鰭前端,伸向右前方。左胸鰭尖刀狀,中央8鰭條分枝,第3鰭條最長。右胸鰭圓形,鰭條不分枝,長約等左鰭3/4。左腹鰭位較低、前,後4鰭條分枝,第2鰭條最長,約達第2—4臀鰭條基。尾鰭中央13鰭條分枝,後端雙截形。
頭體左側淡黃灰褐色;側線直線部前端稍偏上方有一約等眼徑的黑褐斑,此部中央稍後及尾柄前端各有一較小黑褐斑,另在側線上下各有2縱行約4—7個環狀或圓弧狀暗褐色紋;鰭淡黃色,有小褐點,背、臀鰭各有一縱行雲狀較大暗色斑,尾鰭前半部上下各一暗色斑。頭體右側乳白色,鰭色亦較淡。
胃弓形,長約等頭長2/3,後端盲囊狀。幽門盲囊4個,腸長為頭長1.5倍。解剖白馬井體長110毫米雌魚(1964,Ⅳ.4),卵巢為Ⅳ期,黃色,三角形,后角細長約達第12脈棘,最大卵徑0.98毫米。第1—3腹椎髓棘扁板狀。

生長環境

為熱帶淺海小型底層魚。大者體長可達150毫米。胃含物有紅娘魚(Lepidotrigla sp.)的小魚(體長11.7毫米)及一些甲殼類殘體。常生活於水深13—200米泥沙底質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