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騰刺蕨

高騰刺蕨是早白堊世時代的古生物,為實蕨科刺蕨屬下的一個種。產廣西凌雲。產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中國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騰刺蕨
  • :植物界
  • :實蕨科
  • :刺蕨屬
  • 時代:早白堊世
  • 產地: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形態描述,時代產地,

形態描述

根狀莖,寬 0.8 cm 左右,彎曲,腹面著生有直徑為0.5 mm,長1~2 cm 的根。背面著生蕨葉。葉柄直徑0.5~0.6 cm,長15 cm以上,向前傾斜生出後,向上直立,基部一般不收縮,光滑,無鱗片、鱗毛或其痕跡。葉柄幼芽以 20° 角向前生出,頂尖,並向前彎曲成鳥喙狀,幼葉拳卷。蕨葉二到三次羽狀,大型,披針形,保存長 40 cm以上,寬達30 cm。中軸寬可達 0.5~0.8 cm,表面有縱紋。末二次羽軸及末次羽軸直或彎曲。各次羽軸中央具一縱脊。縱脊細,呈棱狀,尤以末次羽軸更明顯。末二次羽片披針形,典型者長達20 cm,寬 5 cm,以 45° 角互生於羽軸上。在蕨葉下部,末次羽片長披針形或線形,長10~15 cm,寬 2~4 cm。羽片間有間小羽片。間小羽片1~2 枚,亦為披針形,有時特別發育而呈羽片狀。小羽片下先出,線形或披針形,前傾,長 1~2 cm,寬 0.3~0.4 cm,頂漸尖或尖,基部最寬,下延,邊緣分裂為 4~10對或更多的前指三角形裂片。裂片基部最寬,前後裂片的中下部相連。在羽片的下部或蕨葉下部的小羽片邊緣分裂深,前後裂片間逐漸分離,形成獨立的小羽片,原來的小羽片逐漸轉變為末次羽片,因此整個蕨葉成三次羽狀。葉脈羽狀,很細弱,中脈顯,到頂,側脈稀,不分叉或偶有分叉一次者。生殖羽片獨立或位於蕨葉上部和頂部,大多情況下與營養羽片共生。在同一羽片上常常是下部發育生殖小羽片,上部發育營養小羽片。生殖小羽片強烈收縮,裂片呈柄狀,孢子囊群著生於裂片頂端。孢子囊群橢圓形,頂生。囊群柄粗而短,長1~2 mm,寬 0.5~1.5 mm。囊群托平,寬 1~2 mm。囊群蓋先端呈兩瓣狀張開,前緣分裂為4~6 個鋸齒狀裂片,下部融合形成杯狀。裂片寬約100 μm,高 120 μm。未成熟的孢子囊為長橢圓形,體積較小,0.8~1.0 mm,先端尖,小羽片頂端的囊群較其他的大。成熟囊群為圓形,體積大,直徑 1.5 mm 以上。每一孢子囊群含 30個以上的孢子囊。孢子囊球形或橢球形,具細囊柄,長度不明,直徑 200~250 μm。環帶直立,寬度較小,自囊柄處開始發育,環繞孢子囊周長的 3/4 左右,由 20~25個加厚細胞組成。每一孢子囊產64 個孢子。孢子極面觀圓三角形,直徑(統計 180 粒孢子)30~35 μm,三邊微凸到微凹,三射線脊狀,長 20 μm,寬 1~2 μm,在靠近極點處高約 2 μm,而近頂角處高為 3 μm 左右,孢子壁易褶皺,表面有粒狀紋飾。不同標本上獲得的孢子紋飾發育程度有所差別,或為直徑 0.5~1 μm 的顆粒狀或為疣狀紋飾,另一些則僅見微粒紋飾,在生物顯微鏡下不明顯(鄧勝徽和陳芬, 2001) 。

時代產地

遼寧阜新孫家溝;晚侏羅世。遼寧阜新盆地,阜新組;鐵法盆地,小明安碑組;內蒙古海拉爾地區各盆地,大磨拐河組、伊敏組;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組;平莊–元寶山盆地,杏園組、元寶山組;吉林遼源盆地,遼源組;蛟河盆地,烏林組、杉松組;九台 – 營城,沙河子組、營城組;黑龍江雞西盆地,滴道組和城子河組;三江盆地,城子河組;龍爪溝地區,雲山組;東寧盆地,東寧組;早白堊世。
(圖版信息:圖版 150,圖 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