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庵(1882—1968)黃陂六指高家河人。12歲到漢口,入舅父王家重鑼店習藝,鑼店倒閉後還鄉。
基本介紹
- 本名:高青庵
- 所處時代:民國
- 出生地:黃陂六指高家河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主要成就:周洪太鑼廠
民國三年(1914年)重返漢口,在長堤街以“高洪太”商號獨資經銷響器。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作坊生產響器,初以班鑼、馬鑼等小件為主,後擴大產品20餘種,僱工達40餘人。抗日戰爭期間,因缺銅而改行。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操舊業。其時,梅蘭芳、周信芳等京劇大師銳意改革京劇,鼎新擊樂配器,高及時擴大生產京劇常用的蘇鑼、奉鑼、雙光鈸、加官鈸等50餘種銅製響器,並與其徒高永運用大鑼加工改制成一種音質純、“虎味”濃,能加強京劇黑頭舞台效果的新鑼,經梅蘭芳劇團試用,命名為“虎音鑼”。高多年來,特製和改制各種響器達18種。運用正錘、反錘、輕錘、重錘、虛錘、實錘的獨特技巧,準確定出各種不同的音響,滿足用戶多種要求,被各劇團譽為“一錘定音”的“制鑼王”。產品遍銷本省及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深受各界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與周洪太鑼廠合併為武漢鑼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增加品種30餘種,年產量達41?6噸,部份產品行銷國外,被外貿部門列為出口免檢產品。美國、聯邦德國等著名交響樂團均廣為採用。1965年全國第三次銅鑼質量評比,該廠生產的手鑼、虎音鑼、蘇鑼分別被評為特等、一等和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