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建於2003年的,總占地面積746平方米,投資200多萬元,是全國唯一一座縣級專業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清中,盛於民國,繁榮於改革開放,二十世紀末,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四百年滄桑,長盛不衰,譜寫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的壯麗詩篇,被譽為“紡織之鄉”。館內共有藏品1368件,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扔梭織布機、扽梭織布機和民國時期的扽梭提花織布機等紡織機械精品,極具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陽紡織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河北省
  • 館藏精品:扔梭織布機
  • 建於:2003年
  • 占地面積:746平方米
  • 所在地區:高陽
具體概況,建築布局,發展歷史,紡織文,觸摸歷史,源遠流長,再續新篇,

具體概況

改革開放以後,高陽紡織業開始了真正的騰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紡織廠家星羅棋布,湧現出百台織機以上的紡織專業村98個,全縣擁有織機35000多台,紡織從業人數近20萬人,紗、絲年吞吐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全縣紡織業總產值40億元。實現利稅6300多萬元。全縣農民純收入的一半來自紡織業。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在五大洋洲也倍受青睞。1997年,高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高陽縣委、縣政府為使紡織業更加繁榮昌盛,帶動高陽經濟全面振興,自一九九四年起每年八月廿八日舉辦紡織藝術節。
高陽的“多妙”、“三利”、“雙羊”、“春燕”等名牌產品風靡全國,行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三利集團有限公司,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擁有自營進出口許可權,三利品牌被命名為中國馳名商標。雙羊牌毛線被評為省級質量免檢產品,並列入中國名牌產品行列,被國際羊毛局認可,並頒發了純羊毛標誌證書。高陽紡織博物館占地面積746平方米,是我國北方一流的紡織歷史博物館。她力求調動形象化手段,詮釋高陽四百年的紡織文化歷史,展現高陽紡織業的輝煌業績,謳歌高陽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激勵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館內共有藏品1368件,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扔梭織布機、扽梭織布機和民國時期的扽梭提花織布機等紡織機械精品,極具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建築布局

博物館共分為六個展區,分別展現了高陽縣400多年的紡織歷史,抗日戰爭期間紡鄉人民不畏艱難險阻,支援前線的偉大壯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高陽印染業的興盛發達和改革開放以來高陽紡織業的飛速發展及琳琅滿目的各種紡織品。第一展區為明清時期,也就是土布時期。這個展區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了高陽紡織歷史源遠流長。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第二展區為民國時期。這個展區的圖、文、影、物,翔實紀錄了民國前期高陽紡織業興旺發達的繁榮景況。
第三展區為革命戰爭時期。本展區通過對戰爭期間紡織業興衰的記述,生動再現了布鄉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加緊土布生產,支援前線的偉大壯舉。
第四展區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個時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印花業的興起。本展區通過描述知名人物,形象地展現了他們鑽研印染技術的全部過程,把高陽印染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第五展區為改革開放時期。本展區通過在改革開放中湧現出的先進廠家和可歌可泣英模人物,褒揚他們不屈不撓、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
第六展區為琳琅滿目的各種紡織品。

發展歷史

高陽紡織,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四百年長盛不衰。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改革開放以後,高陽紡織開始了真正的騰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湧現出於台織機以上的紡織專業村98個,紡織從業人員達20萬人,紗絲吞吐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全縣紡織業總產值達40億元,實現利稅8300多萬元,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高陽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高陽紡織博物館就在高陽紡織商貿城內,占地面積746平方米,是中國北方一流的紡織歷史博物館。共有藏品1368件,均系原館藏文物和從民間徵集的珍品,極具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第一展區展示了高陽紡織歷史源遠流長。第二展區翔實紀錄了民國前期高陽紡織業興旺發達的繁榮景況。第三展區再現了布鄉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加緊土布生產,支援前線的偉大壯舉。第四展區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個時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印花業的興起。本展區通過描述知名人物,形象地展現了他們鑽研印染技術的全部過程,把高陽印染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第五展區為改革開放時期。本展區通過在改革開放中湧現出的先進廠家和可歌可泣英模人物,褒揚他們不屈不撓、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紡織文

走進博物館的古銅色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兩旁是用大理石雕刻的遠古時代人們紡紗織布辛勤工作的情景。展廳里一排排擺放著從最早的紡織工具到近代的紡織機器,壁櫥里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各個時期家紡樣品。從建國初期的軍帽、花棉被、床單等到現在羊絨毛毯、彩色提花毛巾等產品應有盡有,高陽紡織產業的歷史發展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見證,“三利”、“永亮”、“興興”等企業都已成為高陽的典範企業。劉志強主任介紹說,全縣織機從2002年的2.2萬台發展到2004年的3.5萬台。織機設備實現了更新換代,劍桿織機、電腦提花、電腦繡花機等先進設備為高陽紡織企業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注入了活力。 高陽紡織商貿城作為高陽與外界連線的視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外界從這裡了解高陽,認識高揚,來高陽投資、洽談合作的上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家、廠家越來越多了。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商場和超市也頻頻在這裡落下訂單。經過近幾年的精心培育,全縣形成了以“三利”集團為龍頭的毛紡業;以“天羽”等為龍頭的毛毯織造業;以“永亮”、“光大”為龍頭的巾被業。三大主導產品巾被、毛線毛毯產量堪稱三個全國第一。同時,市場的繁榮促進了餐飲、運輸、賓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安置下崗職工286戶,增加了農民收入,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有利地帶動了高陽的經濟發展,成為高陽有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觸摸歷史

高陽博物館共有藏品1300多件,是中國北方一流的紡織歷史博物館,其中藏品均系原館文物和從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民間徵集得來的珍品。文物精品包括明清時期的扔梭織布機、純梭織布機和民間時期的純梭提花織布機等,均具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據介紹,扔梭織布機、純梭織布機和純梭提花織布機是紡織業發展的三大階段和歷史縮影。扔捘織布機是最早進行半機械化鮮艷奪目的設備,靠人工扔梭來織布;純梭織布機在扔捘織布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純梭設定,通過手拉純梭設定讓梭來回穿梭織布,大大提高了生產 效率;而純梭提花織布機是在純梭織布機的基礎上,增加了提花設備,使各種花樣圖案印在布匹上,使布匹更加漂亮多彩。該紡織博物館運用形象化手段,詮釋了高陽幾百年紡織文化歷史,展現出高陽紡織業的輝煌業績,謳 歌高陽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並激勵來者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踏入博物館古銅色的大門,門廊兩側用大理石雕刻著遠古時代的人們紡紗織布辛勤工作的場景。寬闊的展廳里,從幾千年前的紡織工具到近代的紡織機器一應俱全。壁櫥里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各個時期家紡樣品,從建國初期的軍帽、花棉被、床單到現代的羊絨毛毯、彩色提花毛巾等琳琅滿目。它們訴說著高陽紡織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源遠流長

高陽土布始於明代晚期。萬曆年間,高陽縣種棉、紡線、織布已遍及城鄉,這裡出產的土布很受歡迎,布線市場逐漸成型。直到現在,縣城的街巷仍有“花市街”、“繒市街”等名稱,反映了當時商民在此交易的熱鬧景象。
高陽紡織在清代得到長足發展,表現在印染技術上,不僅有藍、紅等各種色澤,還出現了扎染、蠟染工藝、新式花型圖案受到人們的喜愛。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極重農桑,在他的主持下,把種棉、紡線、織布、印染等全部工序流程繪製成16幅《棉花圖》,上呈乾隆皇帝,得到賞識。乾隆親筆御批,在每幅圖上題詩一首,命雕刻於石上以永久保存。經過清代200多年的發展,至民國初,高陽紡織業達到全盛。顯著的標誌是開始從德國日本進口洋紗和鐵輪織布機,從而代替了手工線和木製品機,先進的提花機也開始使用,生產能力得到成倍提高,湧現出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知名企業人士。他們創造了當時國內紡織工業的多項“第一”:1900年,王士穎率先引進外鐵輪織機;李仲良兄弟最早引進了國外的紡織染料;楊杏村最早把中國的紡織品賣到日本、美國市場。該縣從事紡織業的村莊達到500多個。此時的高陽紡絲品不僅數量驚人,產品質量也達到一流水平。高陽紡織品在國外形成一個巨大的購銷網路。蚨豐、大亨、蚨榮、元豐等布線莊已成規模,當時它們在全國14省68市都設了“外莊”,業務範圍甚至開拓至日本、南洋等地。高陽紡織業的興盛引起學術界的好奇和重視。日籍美國人琳達·安·格羅夫經過在該縣長期深入調查,寫出高陽紡織專著《革命中的農村社會》。在留法先驅、有“黨國碩望”之譽的李石曾的策動下,高陽產業界人士蘇秉璋隻身赴江南考察,寫出《江業實業參觀記》,指出了本地織布業存在的弊端和改進方向。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革命戰爭時期,高陽紡織業的興旺局面遭嚴重破壞,處境艱難,被迫轉入蕭條,倒退到又用人工紡線,又用老式織布機織起了土布。顏料進口被封鎖,他們就用土貝子、高梁帽做染料,用槐米把白布染成綠色,做軍衣;用扎染、蠟染工藝抽出各種花型,做衣服、被褥。當時生產軍裝的被服廠就設在該縣的邊渡口村。
新中國成立後,紡織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高陽的印花布更是獨樹一幟。它以色彩鮮艷、花型繁多、價格低廉等優勢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高陽印花業的繁榮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工人,並從1954年起向保定、石家莊、天津等大中城市輸送去數以萬計的技術人才,為建設新中國貢獻高陽紡織人
的聰明才智。3年困難時期,縣紡織廠向蘇聯出口的“雙喜牌”,毛巾獲免檢產品待遇,繼而又打入東歐市場。紅旗絲織廠通過技術攻關,織出“安樂綢”、“美麗綢”、大紋嗶嘰等市場熱門貨,在紡織品市場風靡一時。與此同時,高陽生產的提花浴巾、 毛巾被、枕巾、提花床單等產品暢銷歐洲非洲東南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裡湧現出一大批敢為人先,敢於創業的傑出廠家和個人,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高陽紡織業呈現百舸爭流的態勢。1979年至1985年間,全縣織機由739台猛增到6300台。新型紡織人注重對外經濟技術聯絡,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他們對紡織業的發展也從原來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生產技術、生產管理逐漸由粗放型向技術型轉變,上規模、上檔次成為業界共識。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再續新篇

上世紀末以來,高陽紡織再現輝煌,駛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時至今日,全縣擁有百台織機以上的紡織專業村98個,織機2.5萬台,從業人員20多萬人,紗絲吞吐量2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低檔毛巾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8%,全縣紡織業總產值60多億元,全縣農民純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紡織業。該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高陽紡織博物館高陽紡織博物館
經過近幾年的精心培育,全縣形成了以“三利”集團為龍頭的毛紡業,以“天羽”、“亞奧”等為龍頭的毛毯織造業,以“永亮”、“光大”為龍頭的巾被業,三大主導產品——巾被、毛線、毛毯的產量堪稱三個全國第一
作為高陽與外界連線的視窗,2001年5月開業運營的紡織商貿城是該縣投巨資、大手筆運作的項目之一,是按市場經濟規律成功建設的一座現代化商城。商貿城總控制面積525畝,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累計投資3.5億元人民幣,主營毛巾、浴巾、毛巾被、餐巾、毛線、毛毯等上百個品種,上萬個花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俄羅斯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市場交易額達到20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紡織品專業市場。
一座紡織博物館,一部紡織全書。採訪中,黑龍江佳木斯市考察團一行來該館參觀,對高陽厚重的紡織歷史和雄厚的現實實力,客人們均表讚嘆。據紡織商貿城管委會臧主任介紹,商貿城和博物館建成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參觀考察、洽談業務。古老的紡織業正在“紡織之鄉”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