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高陽板凳龍
- 主題詞:傳統舞蹈,板凳龍,雲陽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漢代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雲陽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保護措施,
簡介
高陽板凳龍是以長條板凳為主要道具的漢族傳統舞蹈藝術,又稱“梅竹燈”。這種以長條板凳為主要道具的漢族傳統舞蹈藝術,是元宵傳統習俗之一,由古代“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其中耍得較多的有“獨凳龍”和“多凳龍”兩種。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
高陽板凳龍在長時間的傳演中,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習俗性、家庭成員文化的自娛性、簡便易學的可參與性、任意表現的隨意性、廣泛參與的大眾性等特徵。搶救、保護“板凳龍”,對傳承、發展龍舞藝術,豐富中華龍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唐明義是高陽板凳龍第五代傳人。
歷史淵源
“板凳龍”又稱“梅竹燈”,是元宵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江浙地區,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板凳龍”這類舞龍運動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民間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於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線起來,因此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
基本內容
“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其中耍得較多的有兩種:
一種是“獨凳龍”。一條家用普通花條板凳飾以彩龍,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時,兩手分別執前後腿。二人玩時,一人執前兩腿,另一人執後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一手執一腿,後一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
另一種是“多凳龍”。在一些地方又稱“長板龍”,組成人數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舉一凳。前一人為龍頭,後一人為龍尾,其餘為龍身。另由二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人協調行動,節節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有時一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板凳相連,板凳與板凳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花燈上都畫了花草、樹、鳥等圖案。由於每隻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因此八十多隻花燈的圖案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
基本特徵
現在的“高陽板凳龍”舞龍隊由38人組成,其中,10人奏樂,9人舞綢帶,1人舞龍寶,18人聯合起舞。舞龍者分為六組,每三人為一組舞一條龍,其主要舞蹈套路有“龍出場”、“過龍身”、“穿花、“變花”、“涌浪”、“盤龍”、“游龍”、“跳龍門”、“龍吐火”等,伴奏音樂為民間吹打樂,由川劇串枝蓮結合本地秧歌變化而成。
保護措施
為傳承“高陽板凳龍”藝術,傳承人唐明義教愛好者編龍、扎龍、舞龍技巧,並招收40多名小學生為“弟子”,讓民間藝術“板凳龍”推動社區文化生活,用一個個“板凳龍”的傳統舞蹈,舞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讚美。2014年1月,雲陽縣“高陽板凳龍”申報成功,入選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代表性項目名錄。9月,唐明義被命名為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此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