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生平,人物評價,
個人生平
1922年,考入濟寧中西中學,半年後輟學到商店做學徒,不久到馬頭承志國小做教員。
1924年夏,前往曹州山東省立第六中學拜見梁漱溟時,學者熊十力正在梁主辦的重華書院任主講,高贊非以所撰《論語研究》自薦,深得熊氏讚賞。他師事熊氏十分勤勉,曾將熊氏談話記錄整理為《尊聞錄》出版。其後,又隨熊氏輾轉武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在其指導下學習心理學、哲學、倫理學。
1927年秋,經熊十力介紹到南京中央大學哲學院任助理。
1929年,高先生應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廣東省第一中學任教,在其思想影響下,以“鄉村建設”道路為改造社會和進行民族自救的濟世良方。
1930年初,梁先生在河南輝縣創辦村治學院,先生前往任教,此後數年一直致力於鄉建運動。先後擔任鄒平山東鄉建研究院班主任、山東鄉建研究院菏澤實驗縣巡迴導師、山東鄉建研究院第一分院教育長、菏澤鄉建師範教育長;曾撰寫刊印《地方自治與民眾組織》一書,從地方自治合作組織、鄉農學校等方面對鄉建理論進行發揮。
抗日戰爭開始後,韓復榘奉行不抵抗政策,下令將鄉農學校槍枝及壯丁整批拉走,鄉村建設運動被迫停辦。當時高先生公開宣布堅決不流亡,於1937年冬組織了百餘人的隊伍在菏澤、鄆城一帶開展抗日鬥爭。並創辦了油印刊物《魯西吼聲》宣傳抗日。不久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取得聯繫,親赴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參觀,並經范築先介紹會見了徐向前、宋任窮等。
1938年夏,日本侵略軍占領了馬頭鎮,先生父母及胞弟佩經寧死不受辱,皆投水自盡。先生奔喪至家,目睹慘狀,悲憤萬分。時臨郯抗日團體紛紛成立,他出任郯城二區抗日動員委員會主任,並主辦《動員報》宣傳團結抗戰。
1939年10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攻克馬頭,次年1月成立了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他被推選為郯城縣抗日動員委員會主任及魯南抗日動員委員會四分會主任。他積極從事抗日宣傳和組織民眾的工作,歷任山東抗敵協會四分會主任、省會部宣傳部副部長、山東省文協研究部長、濱海區文協主任、濱海區參議會參議長等職。
1948年2月,被選派到華東建大學習。濟南解放後,先後任濟南市文教局視導室主任、中教科長、副局長、局長。
1955年,先生受山東省政府委託創辦山東師範專科學校,並擔任首任校長。
1969年3月,在勞動時摔倒,引起心臟病突發逝世。
1980年12月,中共山東省委為他平反,並給予他很高評價。
人物評價
他堅決抗日,不屈不撓。團結各階層人士投身抗戰,親自把高家子弟多人送到八路軍部隊參軍。在濱海區,他倡導成立了青年勞動學校,為發展濱海區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熱愛教育事業,經常擠時間給教師講教育學,利用晚上的時間到機關學校講課。
他在曲阜師範期間,提出高師教育必須面向中學實際、明確培養目標等重要的辦學思想。他經常深入教學一線,組織觀摩教學,有時還親自授課,講授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深受師生歡迎。
高先生失志復興儒學,以儒學的傳續發揚為使命,儒者情懷感染著身邊學人。原山東社科院院長劉蔚華先生回憶道:“曲阜師範學院在第一年便建立起來……當時省政府請高先生出任設立在孔子家鄉的師範學院院長,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在這裡建設起山東省的儒學研究基地。”在先生推動與感召下,一批富有民族情懷的年輕師生從此踏上了儒學研究與繼承的艱辛之路,在尼山之巔洙泗之畔傳遞著儒門的星火。他們以及他們的繼承者被學界稱為“洙泗學人”。
高先生為人忠誠正直,胸懷坦蕩,從不計個人得失。他對個人名利地位毫不介意。“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有人逼迫他寫假證明,他嚴詞拒絕。他為人寬厚,和藹,從不疾言厲色,在師生中留下深刻印象。
他一生治學態度嚴謹,重視學術研究,曾有《大學生的學習方法》、《論孔子的心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等論著面世。《十力語要》第四卷乃自先生日記中錄出,名為《尊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