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周據戚抗契丹

晉天福八年(943年),晉遭受天災,春、夏乾旱無雨。秋季大水,蝗蟲四起,禾苗、樹葉全被一掃而光。百姓或因飢餓而死,或四出逃荒。契丹主乘晉饑荒,集中契丹軍及盧龍兵五萬人,進兵中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行周據戚抗契丹
  • 時間:943年
  • 朝代:晉天福八年
  • 背景:契丹軍陷貝州
開運元年(944年)2月,契丹軍陷貝州後,由南樂進攻戚城(今濮陽縣城北戚城),晉守將高行周、符彥卿、石公霸被契丹軍圍於戚城,晉主親率大軍前來救援,契丹主恐在堅城之下遭受內外夾擊,只好撤圍而去。 契丹因馬家口(今范縣濮城東北)及戚城均遭失利,就偽裝棄元城(今山東朝城東12里)而退,暗伏精兵於古頓丘城(今清豐縣北20里),等待晉軍來時一舉殲滅晉軍主力。契丹軍設埋伏十餘日,人馬飢疲,大將趙延壽獻計說:“晉軍全在河上(主力在德勝渡據守),畏我鋒銳,必不敢前來,不如兵集德勝北城下,奪取浮梁(澶州德勝渡河橋),定可一舉成功。”契丹主從其議。三月,將兵十萬陳於戚城南之鐵丘,東西排開,不見其際,晉將高行周與契丹軍接戰,自早至晚,互有勝負。契丹主率精兵衝擊晉軍中軍,晉主也親自披掛上陣督戰。契丹主令精騎衝擊晉軍的左右兩翼。晉軍堅如盤石,陣腳穩固,只令弓駑手萬箭齊發,契丹軍紛紛後退。雙方苦戰到晚,死傷無數。契丹主見不能取勝,只好引軍自澶州分為兩路北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