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考族

高考不考族

高考不考族也叫“高考棄考族”、“棄考族”,是伴隨著高考而出現的新名詞,特指高中畢業將進入高考但由於某種原因而放棄高考的一個學生群體。在中國教育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2012年高招報告》中,4年來,全國高考人數下降了140萬人,高考呈現出“三放棄”的態勢,即放棄報名、放棄填報志願和放棄錄取報到。數據顯示,2008年是全國高考人數的峰值,達到創紀錄的1050萬人,此後開始逐年遞減,1020萬、946萬、933萬,直到2012年的900萬。“高考棄考”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其實質反映的是社會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考不考族
  • 中文別名:高考棄考族
  • 別名:棄考族
  • 類型:三放棄
解讀概念,日趨龐大,現實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學生痛陳,成因分析,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人因素,其他因素,專家觀點,

解讀概念

高考不考族
“高考不考族”也叫“高考棄考族”是伴隨著高考人數的峰值到開始逐年遞減而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特指高中畢業將進入高考但由於某種原因而放棄高考的一個學生群體。1050萬,1020萬,957萬,933萬,從2008年開始的1050萬到2013年的933萬,高考人數連續縮減。其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棄考族”,據教育部截至目前的數字,缺席高考的學生約有28萬。是什麼動機,讓他們無緣中國經典的高考場面?
高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是關係廣大人民民眾教育利益的社會活動,社會、學校、家庭與學生對高考的巨大關注與投入充分表明了其重要的地位。“高考棄考”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其實質反映的是社會現象。分析棄考現象,透視其原因,阻止其發展,對於引導教育健康發展,矯正社會不良因素,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日趨龐大

“上海兩所‘神一樣’的高中,大批學生在高考前已被國外大學錄取”、“有些班級考前居然只剩下幾個人還在上課”……高考剛結束,幾條微博卻又引發人們對目前國內高考制度的熱議,“優質生源早已被預訂,國內大學招收到的到底是什麼層次的學生?”
數據顯示,最近4年來,全國高考人數減少140萬,而高考中放棄報名、放棄志願填報和放棄報考現象也日益突出。“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對國內現行教育體制和大學教學的無奈”,教育專家熊丙奇一針見血。
高考不考族
正如錢斌所說的那樣,近年來,“不考族”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以上海為例,當地幾所傳統意義上的名牌高中,其應屆高三畢業班中,近半數的學生都在高考前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去向。
在以外語教學見長的上外附中,學校2012年219名即將畢業的學生中,有80多名學生已經獲得國外高校的錄取通知書,80多人被保送,只剩下不到40人要繼續參加高考。記者了解到,上外附中往年畢業生去向,三成出國留學、三成保送直升,剩下接近四成的學生參加高考。而在2012年,出國的人數明顯增加。
而另一所名校復旦附中的情況也非常類似。該校本屆畢業生400人,高考前確定出國的有103人,占26%,另有162人被保送,各高校預錄取135人。而在近期的微博上,有人甚至將這兩所學校稱為“神一樣的學校”。
復旦附中副校長吳堅表示,高三學生選擇去讀洋大學很早就有,只是原來僅存在於個別學生。直至最近幾年,參加洋高考、去國外讀本科漸成風氣,“這種現象在一些優質高中尤為突出”。
專業從事高中生出國培訓的業內人士孫敬濤告訴記者,他們公司近幾年一直在分析選擇出國的高中生,“我們製作了一條曲線,發現前幾年的都是比較平穩的,直到2007年,人數突然呈現井噴式增長”。
記者調查後發現,高三學生放棄高考選擇留洋規模日益擴大並非上海一地。有訊息說,武漢一所重點中學一個年級有接近40人拿到美國高校的錄取通知,集體放棄高考。
在中國教育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2012年高招報告》中,近4年來,全國高考人數下降了140萬人,高考呈現出“三放棄”的態勢,即放棄報名、放棄填報志願和放棄錄取報到。數據顯示,2008年是全國高考人數的峰值,達到創紀錄的1050萬人,此後開始逐年遞減,1020萬、946萬、933萬,直到2012年的900萬。

現實影響

積極影響

理性分析高考棄考現象,你會發現它反映的並非完全是消極因素。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真正開始,人們通過公平競爭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歷史的進步,但也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局面。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人們的選擇開始多元化,對人的評價也開始多元化,高考棄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觀念的進步和發展。
從另一方面看,高考棄考現象也為應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敲響了警鐘,它必將促進我國教育制度改革,其中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

消極影響

毋庸諱言,高考棄考現象的出現更多的是一種消極現象。首先,它反映我國優秀人才流失和湮沒的現象正在發生,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培養的優秀高中畢業生選擇加盟外國高校,短期危害是導致國內大學的生源質量下降,與國外高校的競爭力削弱,長期危害是我國在高新技術、尖端前沿領域人才減少,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其次,它反映了我國農村地區以及城市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降低,阻礙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說,“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大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極為重要的途徑與手段,如果貧困學生(包括農村和城市)認為上大學艱難,上大學前途無望,那么必將埋沒一大批真正的人才,長此以往,高等學校可能演變成為富貴子弟俱樂部。高中學生放棄高考,也就意味著放棄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提高自身素質的機會,這對於學生自身的發展及我國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它反映了我國社會不公平現象正在加劇。貧困學生上不起大學,上了大學更加貧困,這是社會不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反映。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高等教育,應該“攬天下英才而教之”,如果因為身份、貧困而將一批優秀學子拒之門外,必將使社會不公平現象在教育領域蔓延,從而形成社會不公平的惡性循環。

學生痛陳

隨著中學生出國人數的上升,出國的渠道也越來越多。除了出國中介、名牌高中的國際部之外,還有專門從高一入學就開始將學生往洋高考方向培養的辦學機構。在上海,上師大附屬劍橋國際學院就屬於其中一例。
高考前,該校總共有200人的高三年級中,有12人同時被牛津大學錄取,創下了牛津大學有史以來在中國同一所學校同一屆學生中錄取人數新紀錄。在已有的4屆畢業生中,100%被國外正規大學錄取,其中有81名畢業生被世界排名前10位的頂尖高校錄取,255名畢業生被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錄取。
已經手握美國萊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90後女孩韓佳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難掩興奮之情,“與國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這裡不需要重複做題,也不需要經常為考試犯愁。如同朋友一樣的外教,讓我們自己發現問題,而不是像國內高中那樣逼著死記硬背”。
利用課餘時間,韓佳穎在繁忙的高三階段還能組織起一個cosplay社團。上師大劍橋國際學院的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里像韓佳穎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全面發展是我們培養學生的一個大方向,這也是國外高校所青睞的類型”。
韓佳穎說,國外高校更看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辨性,以及個人的愛好和特長,特別是高中階段有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等,“就比如從報考SAT,到體檢、辦理簽證,都是我自己完成的”。韓佳穎笑著對記者說,自己從國中起就抱定只要條件允許就一定要出去讀大學的願望,“國內的教育理念是中國小該玩的時候不玩,到大學真正該努力的時候卻開始放鬆了,整個都顛倒了”。

成因分析

社會因素

1.社會開放程度加大,使個人成功的渠道增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城鎮化步代加快,社會結構已由封閉型或半封閉型逐步向開放型社會過渡。在城鎮化過程中,社會流動空間擴大,社會流動渠道增多,昔日通過考試改變自身命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經不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特別是在農村人看來,既然進城打工賺的錢並不比讀大學後賺的錢少,獲取成功的機率也不比大學生低,那么高考也就並非是非過不可的獨木橋了。此外,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國力的強盛,百姓經濟實力的提升,出國留學成為更多百姓家庭的一種選擇;況且國外教育設施、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對中國人出國留學仍具有強大吸引力。
2.社會產業結構粗重化,導致勞動力需求的低重心。不可否認,“中國製造”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起飛。但中國經濟的起飛依賴的是社會產業結構的粗重化,即以簡單加工出口為主要經濟支柱,而對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即所謂“白領”的需求明顯不足,勞動密集型經濟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要類型。由於勞動密集型經濟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要求不高,因此社會產業結構對高中學生棄考起到了強大而直接的“拉動”作用,對於拿了高中畢業證書的一些人來說,經不經歷高考已經成為無關緊要的事情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社會對成功標準評價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傾向,一個人是否成功,似乎也不是以個人能力高低或者對社會做出貢獻大小為衡量標準,而財富的多寡則從評價標準的邊緣逐漸移至評價標準的核心。

學校因素

1.高等教育功利化為貧困學子增加了求學障礙。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趨向功利化,高校收費不斷增長。面對高額的大學學費,農村學生、城市學生均面臨多種考慮。上大學是投資,這已經是家長們的共識。無形的市場之手,牽動著家長和學生的思維。從機會成本來看,放棄高考,博取最大的利益成為一些考生主動放棄高考的原因之一。
2.高中片面追求升學率,學困生“被棄考”。一些高中迫於升學率比拼壓力,高考前常常召集部分學困生做思想工作,勸其“自動”放棄高考。“被自動”放棄高考的考生不僅喪失了一次體驗高考的機會,更是充當了升學教育模式下功利性教育、不公平教育的無辜犧牲品。此外,應試教育造成學生厭學、逃學,甚至萌生主動退學動機,導致高中學校學生人數隨年級的增加呈不斷遞減趨勢。
3.自1999年我國實行擴招制度以來,高校在校人數每年都在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增至629萬人,招生人數之多,增長之快直接導致高校師資短缺,軟硬體投入滯後,教學目的難以實現,教學質量下降,這讓一部分人看淡了大學教育,於是主動放棄高考,另尋他途。

個人因素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難愈演愈烈,“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村地區盛行。既然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道路並不通暢,上大學自然逐漸失去了它原有魅力,農村考生棄考也不足為奇。
與之相對應的,就讀高中的學生處於青春期,對老師家長具有強烈反抗和叛逆心理,因此學生更願意和自己的夥伴、朋友相處和交流,所以群體歸屬感特彆強。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尤其是留守孩子中非常常見。所以一旦群體中的個別成員不想讀書或者被迫退學,其他的成員心理上就會受到影響,“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共同進退”的跟風現象隨之產生,使得不少學生選擇了退學,高考棄考的學生人數因此也會有所增加。

其他因素

1.部分考生已被提前錄取,包括264名普高類考生(保送、普高單招、高水平運動員等)和582名高職類考生,這兩個數字加起來為846人,占棄考者總數四成;
2.部分藝術類考生因單考成績不理想放棄高考;
3.部分考生選擇出國讀書放棄高考;
4.部分考生因身體原因或成績不理想而放棄高考。
5.由於對“投入產出比”的希望降低,或者因家庭貧困。

專家觀點

折射出對國內教育的失望
統計顯示,目前,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僅每年支出的學費、生活費為所在國做出的“貢獻”——美國290億元、澳大利亞900億元、英國200億元。
高昂的費用,但家長和學生依然樂此不疲,甚至願意為此拒絕國內名校拋來的橄欖枝。“這是一種理念上的差別”,上海師範大學教育領域教授吳遵民表示,高考過分強調分數對學生的評價,導致中國小校不得不將考試分數視為“最高指標”,有些還與教工的獎懲掛鈎,“直接後果便是我們的孩子從小缺失人格教育,不懂得如何培養獨立的思想。分數,耗盡了學生所有的精力”。
丁光宏則認為,高考的實質就是“各地考試部門把考生按照分數從高到低排序,然後像發牌一樣發給學校。必須承認,這種方式可以在目前環境下保證相對公平,但作為錄取的雙方,考生和學校卻都失去了本該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教育專家熊丙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是預測,只要我國高校的辦學質量沒有切實提高,教育制度沒有真正改革,中學生放棄高考、選擇留洋的群體只可能越來越龐大,“雖然目前正在進行一些諸如自主招生等有益的嘗試,但收效並不明顯”。熊丙奇說,逐年遞增的出國人數背後,折射出的是學生和家長對國內教育的失望和不信任,“如果越來越多的孩子放棄高考,這對中國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
放棄高考,但別放棄學習
對於連續幾年來高考生人數銳減、“棄考族”卻不斷增多的現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除了與出生人口有關的“自然減員”外,國內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有些大學生薪水不及農民工等,也是導致高考棄考學生增多的原因。
從事教育研究的李林教授對此稱,人生的選擇是多元的,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成功的可能,高考絕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獨木橋”。“但是,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孜孜以求的學習,離不開對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知識可能來自書本和學校,也可能來自於生活和閱歷。放棄高考可以,但不能放棄學習,一個人擁有終生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李林指出,社會的用人機制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作出調整,例如不應再“唯學歷”,而應創建多元化的人才遴選機制等。
看起來很美 風險也很大
就棄考現象,教育專家表示,至今,教育和高考,仍是大部分中國學生改變命運的主要渠道。放棄高考、放棄學歷的保駕護航,風險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農村學生,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但還是要三思而後行。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已經讓每年畢業的數百萬大學生,一出校門就成為了失業者。如果沒有學歷,又缺乏技能的話,還能用什麼去拼?
還有學生不堪高考壓力,選擇休學在家,他們也成為了2012年普高的棄考生。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這些學生棄考並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只是出於對考試的畏懼。對這部分群體來說,棄考是一種退縮和懦弱,沒有任何意義。
對高考棄考現象的反思與對策
對於當前的大規模棄考現象,我們需加以重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謀高考棄考之對策。
第一,政府應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率;加強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糾正民眾特別是農村地區家長、考生的功利主義和短視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貫徹落實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廣大中低收入者的平民教育;相關教育部門應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師資、辦學條件的實際情況,給予農村貧困考生高考政策上的傾斜,以達到相對公平。
第二,高校應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建立合理的學校收費制度,減輕學生入學的經濟壓力;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擴招的情況下要確保教學質量,大力改革專業設定、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中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部分,與時俱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致力於培養出基本功紮實,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性強的複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機制,加大對優秀學生的獎勵力度,爭取社會各界參與助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第三,學校要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引導學生釋放壓力,排解不良情緒,增強師生交流,搭建學校家庭相互溝通的橋樑,在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減少因心理問題放棄高考學生人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