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無線網路——4G技術》是2013年5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芬]Savo G·Glisic。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級無線網路——4G技術
- 作者:[芬]Savo G·Glisic
- ISBN:9787115297754
- 頁數:704頁
- 定價:138元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高級無線網路——淚只殼射4G技術》共分21章,全面系統地論述了4G通信系統的先進技術,包括物理層和多址接入技術、4G信道模型、自適應可重構鏈路層、自適應媒體接入控制、通信量建模與分析、自適應網路層、有效容煉贈紙量、自適應TCP層、跨層最佳化、移動性管理、自適應資源管理、Ad hoc網路、感測器網路、網路安全、主動網路、網路規劃、網路管理、網路資訊理論和能效無線網路和服務質量(QoS)管理等內容,是從業人員不可多得的權威指南。
《高級無線網路——4G技術》適合通信專業的工程師學習,也適合作為大中專院校乎愚甩的學習用書。
圖書目錄
第 1章 基礎 1
1.1 4G網路及複合無線環境 1
1.2 協定增強器 7
1.2.1 用戶數據報協定(UDP)的單元差錯檢測增強器 8
1.2.2 傳輸控制協定(TCP)的單元ACK壓縮增強器 8
1.2.3 TCP的單元擁塞控制增強器 8
1.2.4 TCP的單元自動重傳請求(ARQ)增強器 8
1.2.5 TCP/IP的前向擦除修正增強器 9
1.2.6 IP的雙單元抖動控制增強器 9
1.2.7 TCP/IP的雙單元選擇性ARQ增強器 9
1.3 混合4G無線網路協定 9
1.3.1 控制信息和狀態轉移表 10
1.3.2 直接傳輸 11
1.3.3 單跳直接傳輸協定 11
1.3.4 兩跳直接傳輸模式的協定 13
1.4 綠色無線網路 15
參考文獻 16
第 2章 物理層和多址接入 21
2.1 高級時分多址——ATDMA 21
2.2 碼分多址 22
2.3 正交頻分復用 26
2.4 多載波CDMA 29
2.5 超寬頻信號 31
2.6 MIMO信道和空時編碼 36
參考文獻 36
第3章 4G信道建模 41
3.1 宏蜂窩環境(1.8GHz) 41
3.2 城區宏蜂窩/微蜂窩環境的空間無線信道(2.154GHz) 44
3.2.1 環境描述 44
3.2.2 結論 45
3.3 微蜂窩和微微蜂窩環境下的MIMO信道(1.71/2.05GHz) 46
3.3.1 測試方案 48
3.3.2 特徵分析法 49
3.3.3 功率分配機制 49
3.4 室外移動信道(5.3GHz) 50
3.4.1 路徑損耗模型 51
3.4.2 多徑數量分布 52
3.4.3 在城區環境中的交替測試 53
3.5 微蜂窩信道(8.45GHz) 55
3.5.1 方位角特性 55
3.5.2 前向到達波的時延特性 56
3.5.3 前向到達波的短期方位角擴展 56
3.6 無線MIMO區域網路環紋拜境(5.2GHz) 56
3.6.1 數據估算 57
3.6.2 容量計算 58
3.6.3 測量環境 59
3.7 室內無線區域網路信道(17GHz) 60
3.8 室內無線區域網路信道(60GHz) 65
3.9 UWB(超寬頻)信道模型 69
3.9.1 大尺度統計數據 71
3.9.2 小尺度統計數據 73
3.9.3 統計模型 74
3.9.4 仿真步驟 75
3.9.5 室內多徑傳播信道的簇模型 77
3.9.6 路徑損耗建模 78
參考文獻 81
第4章 自適應可重構鏈路層 89
4.1 自適應空中接口鏈路層容量 89
4.1.1 MAC信道模型 90
4.1.2 馬爾科夫模型 91
4.1.3 Goodput和鏈路自適應 92
4.1.4 切換滯後 94
4.1.5 準確模式選擇的鏈路業務率 94
4.1.6 自適應鏈中的非理想性 95
4.1.7 估計過程和估計誤差 97
4.1.8 信道過程和估計時延 97
4.1.9 反饋過程和模式命令接收 97
4.1.10 非理想情況下的鏈路業務速率 97
4.1.11 狀態機率對滯後區域寬度的照承閥敏感性 喇市祖100
4.1.12 估計過程和估計誤差 100
4.1.13 反饋過程和捕獲誤差 102
4.2 Ad hoc網路的自適應傳輸 103
4.3 無線鏈路自適應混合ARQ 108
4.3.1 RS碼 109
4.3.2 PHY和MAC幀結構 109
4.3.3 差錯控制方案 110
4.3.4 自適應FEC2的性能 113
4.3.5 仿真結果 罪達雅體115
4.4 隨機學習鏈路層協定 115
4.4.1 隨機學習機制 116
4.4.2 自適應鏈路層協定 116
4.5 紅外鏈路接入協定 119
4.5.1 紅外鏈路接入協定(IrLAP)層 119
4.5.2 IrLAP功能模型描述 121
參考文獻 124
第5章 自適應媒體接入控制 129
5.1 WLAN增強型分散式協同功能 129
5.2 採用自適應天線的WLAN中的自適應MAC 131
5.3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MAC 137
5.3.1 S-MAC協定設計 138
5.3.2 周期監聽睡眠 138
5.3.3 衝突避免 139
5.3.4 協同睡眠 140
5.3.5 選擇和保持調度進程 140
5.3.6 保持同步 141
5.3.7 自適應監聽 142
5.3.8 偵聽避免和訊息傳遞 142
5.3.9 偵聽避免 142
5.3.10 訊息傳遞 143
5.4 Ad hoc網路中的MAC 145
5.4.1 載波監聽無線網路 146
5.4.2 上層互動 149
參考文獻 151
第6章 通信量建模與分析 155
參考文獻 162
第7章 自適應網路層 165
7.1 圖與路由選擇協定 165
7.1.1 元素概念 165
7.1.2 有向圖 165
7.1.3 無向圖 166
7.1.4 頂點的度 166
7.1.5 帶權圖 166
7.1.6 途徑和路 167
7.1.7 連通圖 167
7.1.8 樹 168
7.1.9 生成樹 168
7.1.10 最小生成樹計算 169
7.1.11 最短路徑生成樹 171
7.2 圖論 180
7.3 採用拓撲集合的路由選擇 182
7.4 網路與聚合模型 183
7.4.1 線性分割法 185
7.4.2 QoS-aware拓撲集合 187
7.4.3 網狀網構成 187
7.4.4 星型網構成 187
7.4.5 線段路由算法 188
7.4.6 性能指標 190
7.4.7 性能分析實例 191
參考文獻 194
第8章 有效容量 201
8.1 有效業務源的參數 201
8.1.1 有效業務源 203
8.1.2 修整機率 203
8.1.3 修整時延 204
8.1.4 性能舉例 206
8.2 有效鏈路層容量 208
8.2.1 鏈路層信道模型 208
8.2.2 無線信道的有效容量模型 211
8.2.3 物理層與鏈路層信道模型 214
8.2.4 性能分析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9章 自適應TCP層 221
9.1 自適應TCP層 221
9.1.1 高頻寬時延積 222
9.1.2 快取大小 222
9.1.3 往返時延(RTT) 223
9.1.4 TCP層的不公平問題 224
9.1.5 非擁塞丟包 225
9.1.6 端到端的方案 226
9.1.7 不對稱頻寬 226
9.2 TCP操作和性能 227
9.2.1 TCP傳送端 227
9.2.2 重傳逾時 227
9.2.3 視窗自適應 228
9.2.4 丟包恢復 228
9.2.5 TCP-OldTahoe(逾時恢復) 228
9.2.6 TCP-Tahoe(快速重傳) 228
9.2.7 TCP-Reno快速重傳,快速(但保守)恢復 228
9.2.8 TCP-NewReno(快速重傳,快速恢復) 229
9.2.9 偽重傳 229
9.2.10 TCP過程建模 230
9.3 蜂窩行動網路的TCP 230
9.3.1 在移動環境下改進TCP 231
9.3.2 Mobile TCP設計 232
9.3.3 SH-TCP 客戶程式 234
9.3.4 M-TCP 協定 235
9.3.5 性能示例 236
9.4 擁塞避免的隨機早期檢測網關 237
9.4.1 RED算法 238
9.4.2 性能示例 238
9.5 移動Ad hoc網路TCP 240
9.5.1 路由重計算效應 240
9.5.2 網路分區效應 240
9.5.3 多徑路由效應 240
9.5.4 ATCP子層 241
9.5.5 ATCP協定設計 242
9.5.6 性能示例 244
參考文獻 246
第 10章 跨層最佳化 249
10.1 引言 249
10.2 視頻傳輸的跨層結構 251
參考文獻 253
第 11章 移動性管理 259
11.1 介紹 259
11.1.1 蜂窩網路中的移動性管理 260
11.1.2 位置註冊和4G中的呼叫傳送 263
11.2 蜂窩系統和優先切換 278
11.2.1 信道分配優先策略 280
11.2.2 信道預留——信道預留切換策略 281
11.2.3 信道預留排隊切換策略 281
11.2.4 性能示例 285
11.3 小區駐留時間分布 286
11.4 在微微蜂窩和微蜂窩網路中的移動預測 290
11.4.1 PST-QoS保證架構 291
11.4.2 最可能群模型 292
參考文獻 302
第 12章 自適應資源管理 309
12.1 信道分配機制 309
12.1.1 不同的信道分配策略 311
12.1.2 固定信道分配 311
12.1.3 信道借用機制 312
12.1.4 混合信道借用機制 313
12.1.5 動態信道分配機制 315
12.1.6 集中式DCA機制 316
12.1.7 基於小區的分散式DCA機制 317
12.1.8 基於信號強度測量的分散式DCA機制 319
12.1.9 一維蜂窩系統 320
12.1.10 固定的復用分區 322
12.1.11 自適應的信道分配復用分區機制(ACA RUP) 322
12.2 4G中的資源管理 324
12.3 基於移動代理的資源管理 325
12.4 CDMA蜂窩多媒體無線網路 332
12.4.1 SCAC原理 334
12.4.2 QoS區分範例 337
12.4.3 業務模型 339
12.4.4 性能評價 340
12.4.5 相關結果 340
12.4.6 基於模型的靜態完全共享MdCAC系統 341
12.4.7 基於測量的完全共享MsCAC系統 342
12.4.8 完全共享動態SCAC系統 343
12.4.9 具有QoS區分的動態SCAC系統 343
12.4.10 單級別系統舉例 344
12.4.11 NRT包接入控制 346
12.4.12 假設 347
12.4.13 平均上限(UL)數據吞吐量的估計值 347
12.4.14 DFIMA(動態反饋信息的訪問控制) 348
12.4.15 性能實例 349
12.4.16 實現問題 355
12.5 聯合數據速率與功率管理 356
12.5.1 集中式最小總傳輸功率(CMTTP)算法 356
12.5.2 最大吞吐量的功率控制(MTPC)算法 357
12.5.3 統計分散式多速率功率控制(SDMPC)算法 358
12.5.4 拉格朗日乘數功率控制(LRPC)算法 359
12.5.5 選擇性功率控制(SPC)算法 360
12.5.6 多目標框架下的無線資源管理算法 360
12.5.7 多目標分散式功率和速率控制(MODPRC)算法 361
12.5.8 多目標的全部分散式功率和速率控制算法 363
12.5.9 吞吐量最大化/功率最小化(MTMPC)算法 363
12.6 無線網路中的動態頻譜共享 366
12.6.1 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 366
12.6.2 信道模型(Channel models) 366
12.6.3 分集接收(Diversity reception) 367
12.6.4 性能評估 367
12.6.5 多址接入技術和用戶容量 368
12.6.6 多用戶監測 368
12.6.7 干擾與共存 368
12.6.8 信道估計/缺陷 369
12.6.9 信號和干擾模型 369
12.6.10 接收機結構 370
12.6.11 干擾抑制電路模型 371
12.6.12 性能分析 375
12.6.13 性能實例 376
參考文獻 379
第 13章 Ad hoc網路 387
13.1 路由協定 387
13.1.1 路由協定 389
13.1.2 反應式路由協定 392
13.2 混合路由協定 404
13.2.1 迴環(Loop-back)終止 405
13.2.2 提前終止 405
13.2.3 選擇性廣播(SBC) 406
13.3 可擴展路由策略 408
13.3.1 分層路由協定 408
13.3.2 性能實例 410
13.3.3 魚眼路由協定(FSR) 411
13.4 多路徑路由協定 413
13.5 分群協定 415
13.5.1 簡介 415
13.5.2 分群算法 416
13.5.3 具有預測的分群 417
13.6 路由快取策略 424
13.7 分散式QoS路由 430
13.7.1 無線鏈路可靠性 430
13.7.2 路由 431
13.7.3 路由訊息 431
13.7.4 基於令牌的路由 431
13.7.5 延遲受限的路由 432
13.7.6 令牌 433
13.7.7 轉發接收到的令牌 433
13.7.8 頻寬受限的路由 434
13.7.9 轉發接收到的令牌 435
13.7.10 性能實例 435
參考文獻 437
第 14章 感測器網路 443
14.1 簡介 443
14.2 感測器網路參數 444
14.2.1 預部署和部署階段 446
14.2.2 後部署階段 446
14.2.3 由新加入節點引起的重部署階段 446
14.3 感測器網路的結構 447
14.3.1 物理層 447
14.3.2 數據鏈路層 447
14.3.3 網路層 449
14.3.4 傳輸層 453
14.3.5 套用層 454
14.4 移動感測器網路的部署 455
14.5 定向擴散(Directed Diffusion) 457
14.5.1 數據傳播 459
14.5.2 路徑增強 460
14.6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聚合 460
14.7 邊界估計 463
14.7.1 P中RDP的數量 464
14.7.2 Kraft不等式 465
14.7.3 可達到精確度的上限 465
14.7.4 系統最佳化 466
14.8 感測器網路的最優傳輸半徑 468
14.9 數據漏斗 472
14.10 感測器網路中的等效傳輸控制協定 475
參考文獻 478
第 15章 網路安全 489
15.1 認證 489
15.1.1 對密碼系統的攻擊 491
15.1.2 典型的認證協定 493
15.2 安全架構 496
15.3 密鑰管理 499
15.3.1 加密 500
15.3.2 篡改檢測碼 501
15.3.3 回放檢測碼 501
15.3.4 密鑰信息已知的驗證 501
15.3.5 點對點密鑰分發 501
15.4 GSM網路中的安全管理 503
15.5 UMTS網路中的安全管理 507
15.6 UMTS/WLAN互動工作時的安全架構 508
15.7 Ad hoc網路中的安全 510
15.8 感測器網路中的安全 515
參考文獻 517
第 16章 主動網路 523
16.1 概述 523
16.2 可程式網路參考模型 525
16.2.1 IETF ForCES 526
16.2.2 主動網路參考結構 526
16.3 向4G無線網路演進 528
16.4 可程式4G行動網路結構 531
16.5 認知分組網路 533
16.5.1 認知分組自適應 535
16.5.2 基於隨機神經網路的算法 535
16.6 認知無線電中的博弈論模型 538
16.7 生物激勵網路 543
16.7.1 生物類比 543
16.7.2 仿生網路結構 545
參考文獻 546
第 17章 網路配置 555
17.1 蜂窩系統重疊覆蓋 555
17.2 CDMA宏蜂窩網路中嵌入微蜂窩 558
17.2.1 宏蜂窩與微蜂窩的鏈路預算 560
17.2.2 性能舉例 563
17.3 多層無線蜂窩網路 564
17.3.1 網路模型 564
17.3.2 性能舉例 568
17.4 本地多點分發業務 570
17.4.1 干擾估計 571
17.4.2 選擇極化 572
17.5 4G網路中的自組織技術 573
17.5.1 動因 573
17.5.2 網路自組織技術 575
參考文獻 577
第 18章 網路管理 581
18.1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 581
18.2 分散式網路管理 585
18.3 基於移動代理的網路管理 586
18.3.1 移動代理平台 587
18.3.2 多運營商網路中的移動代理 587
18.3.3 路由算法與移動代理的融合 589
18.4 Ad hoc網路管理 593
18.4.1 異構環境 593
18.4.2 時變的拓撲結構 593
18.4.3 能量限制 593
18.4.4 網路分裂 594
18.4.5 信號質量的變化 594
18.4.6 竊聽 594
18.4.7 Ad hoc網路管理協定功能 594
18.4.8 ANMP結構 595
參考文獻 599
第 19章 網路資訊理論 603
19.1 高級蜂窩網路的有效容量 603
19.1.1 4G蜂窩網路系統模型 605
19.1.2 接收信號 605
19.1.3 多徑信道:遠近效應和功率控制 607
19.1.4 多徑信道:跟蹤誤差、RAKE接收機和干擾刪除 608
19.1.5 干擾刪除器建模:非線性多用戶檢測 610
19.1.6 近似(Approximations) 612
19.1.7 中斷機率 612
19.2 Ad hoc網路容量 617
19.2.1 約定式網路 617
19.2.2 隨機網路 618
19.2.3 約定式網路:傳輸容量上限 619
19.2.4 約定式網路:傳輸容量下限 622
19.2.5 隨機式網路:吞吐量下限 623
19.3 資訊理論和網路結構 626
19.3.1 網路結構 626
19.3.2 可行速率向量的定義 627
19.3.3 傳輸容量 628
19.3.4 高衰減情況下容量上限(Upper bounds under high attenuation) 629
19.3.5 高衰減下多跳可行下限 630
19.3.6 低衰減情況(The low-attenuation regime) 631
19.3.7 高斯多中繼信道 631
19.4 無線多跳Ad hoc 網路中的協作傳輸 632
19.4.1 傳輸策略和誤差傳播 635
19.4.2 OLA擴散算法(OLA flooding algorithm) 635
19.4.3 仿真環境 636
19.5 網路編碼 638
19.5.1 最大流-最小割集定理(Max-flow min-cut theorem,MFMCT) 639
19.5.2 通過一個通用LCM達到最大流的界 640
19.5.3 與LCM關聯的傳輸方案 642
19.5.4 無記憶通信網 643
19.5.5 有記憶網路 644
19.5.6 無環網路上通用LCM的創建(Construction of a generic LCM on an acyclic network) 644
19.5.7 時不變LCM和啟發式構建(Time-invariant LCM and heuristic construction) 645
19.6 基於MIMO的無線網路容量 647
19.7 多點對一點傳輸的感測器網路容量 653
19.7.1 網路結構 654
19.7.2 容量結果 655
參考文獻 657
第 20章 能效無線網路 661
20.1 能量效用函式 661
20.2 最小能量路由 663
20.3 最大化網路生存期 664
20.4 感測器網路中的能效媒體接入控制 668
參考文獻 671
第 21章 服務質量(QoS)管理 675
21.1 盲QoS評測系統 675
21.2 WLAN中的QoS規範 678
21.2.1 基於競爭的多查詢機制 678
21.2.2 查詢效率 679
21.3 RLC/MAC層的動態調度 682
21.3.1 DSMC功能單元 683
21.3.2 計算高服務率 684
21.3.3 頭塊時延 687
21.3.4 干擾模型 687
21.3.5 新到達塊的標準時延 688
21.3.6 會話中的高服務速率 688
21.4 基於OFDMA的寬頻無線接入系統中的QoS 689
21.4.1 疊代解 692
21.4.2 最大化容量的資源分配 694
21.5 預測流量控制和QoS 695
參考文獻 699
3.5.3 前向到達波的短期方位角擴展 56
3.6 無線MIMO區域網路環境(5.2GHz) 56
3.6.1 數據估算 57
3.6.2 容量計算 58
3.6.3 測量環境 59
3.7 室內無線區域網路信道(17GHz) 60
3.8 室內無線區域網路信道(60GHz) 65
3.9 UWB(超寬頻)信道模型 69
3.9.1 大尺度統計數據 71
3.9.2 小尺度統計數據 73
3.9.3 統計模型 74
3.9.4 仿真步驟 75
3.9.5 室內多徑傳播信道的簇模型 77
3.9.6 路徑損耗建模 78
參考文獻 81
第4章 自適應可重構鏈路層 89
4.1 自適應空中接口鏈路層容量 89
4.1.1 MAC信道模型 90
4.1.2 馬爾科夫模型 91
4.1.3 Goodput和鏈路自適應 92
4.1.4 切換滯後 94
4.1.5 準確模式選擇的鏈路業務率 94
4.1.6 自適應鏈中的非理想性 95
4.1.7 估計過程和估計誤差 97
4.1.8 信道過程和估計時延 97
4.1.9 反饋過程和模式命令接收 97
4.1.10 非理想情況下的鏈路業務速率 97
4.1.11 狀態機率對滯後區域寬度的敏感性 100
4.1.12 估計過程和估計誤差 100
4.1.13 反饋過程和捕獲誤差 102
4.2 Ad hoc網路的自適應傳輸 103
4.3 無線鏈路自適應混合ARQ 108
4.3.1 RS碼 109
4.3.2 PHY和MAC幀結構 109
4.3.3 差錯控制方案 110
4.3.4 自適應FEC2的性能 113
4.3.5 仿真結果 115
4.4 隨機學習鏈路層協定 115
4.4.1 隨機學習機制 116
4.4.2 自適應鏈路層協定 116
4.5 紅外鏈路接入協定 119
4.5.1 紅外鏈路接入協定(IrLAP)層 119
4.5.2 IrLAP功能模型描述 121
參考文獻 124
第5章 自適應媒體接入控制 129
5.1 WLAN增強型分散式協同功能 129
5.2 採用自適應天線的WLAN中的自適應MAC 131
5.3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MAC 137
5.3.1 S-MAC協定設計 138
5.3.2 周期監聽睡眠 138
5.3.3 衝突避免 139
5.3.4 協同睡眠 140
5.3.5 選擇和保持調度進程 140
5.3.6 保持同步 141
5.3.7 自適應監聽 142
5.3.8 偵聽避免和訊息傳遞 142
5.3.9 偵聽避免 142
5.3.10 訊息傳遞 143
5.4 Ad hoc網路中的MAC 145
5.4.1 載波監聽無線網路 146
5.4.2 上層互動 149
參考文獻 151
第6章 通信量建模與分析 155
參考文獻 162
第7章 自適應網路層 165
7.1 圖與路由選擇協定 165
7.1.1 元素概念 165
7.1.2 有向圖 165
7.1.3 無向圖 166
7.1.4 頂點的度 166
7.1.5 帶權圖 166
7.1.6 途徑和路 167
7.1.7 連通圖 167
7.1.8 樹 168
7.1.9 生成樹 168
7.1.10 最小生成樹計算 169
7.1.11 最短路徑生成樹 171
7.2 圖論 180
7.3 採用拓撲集合的路由選擇 182
7.4 網路與聚合模型 183
7.4.1 線性分割法 185
7.4.2 QoS-aware拓撲集合 187
7.4.3 網狀網構成 187
7.4.4 星型網構成 187
7.4.5 線段路由算法 188
7.4.6 性能指標 190
7.4.7 性能分析實例 191
參考文獻 194
第8章 有效容量 201
8.1 有效業務源的參數 201
8.1.1 有效業務源 203
8.1.2 修整機率 203
8.1.3 修整時延 204
8.1.4 性能舉例 206
8.2 有效鏈路層容量 208
8.2.1 鏈路層信道模型 208
8.2.2 無線信道的有效容量模型 211
8.2.3 物理層與鏈路層信道模型 214
8.2.4 性能分析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9章 自適應TCP層 221
9.1 自適應TCP層 221
9.1.1 高頻寬時延積 222
9.1.2 快取大小 222
9.1.3 往返時延(RTT) 223
9.1.4 TCP層的不公平問題 224
9.1.5 非擁塞丟包 225
9.1.6 端到端的方案 226
9.1.7 不對稱頻寬 226
9.2 TCP操作和性能 227
9.2.1 TCP傳送端 227
9.2.2 重傳逾時 227
9.2.3 視窗自適應 228
9.2.4 丟包恢復 228
9.2.5 TCP-OldTahoe(逾時恢復) 228
9.2.6 TCP-Tahoe(快速重傳) 228
9.2.7 TCP-Reno快速重傳,快速(但保守)恢復 228
9.2.8 TCP-NewReno(快速重傳,快速恢復) 229
9.2.9 偽重傳 229
9.2.10 TCP過程建模 230
9.3 蜂窩行動網路的TCP 230
9.3.1 在移動環境下改進TCP 231
9.3.2 Mobile TCP設計 232
9.3.3 SH-TCP 客戶程式 234
9.3.4 M-TCP 協定 235
9.3.5 性能示例 236
9.4 擁塞避免的隨機早期檢測網關 237
9.4.1 RED算法 238
9.4.2 性能示例 238
9.5 移動Ad hoc網路TCP 240
9.5.1 路由重計算效應 240
9.5.2 網路分區效應 240
9.5.3 多徑路由效應 240
9.5.4 ATCP子層 241
9.5.5 ATCP協定設計 242
9.5.6 性能示例 244
參考文獻 246
第 10章 跨層最佳化 249
10.1 引言 249
10.2 視頻傳輸的跨層結構 251
參考文獻 253
第 11章 移動性管理 259
11.1 介紹 259
11.1.1 蜂窩網路中的移動性管理 260
11.1.2 位置註冊和4G中的呼叫傳送 263
11.2 蜂窩系統和優先切換 278
11.2.1 信道分配優先策略 280
11.2.2 信道預留——信道預留切換策略 281
11.2.3 信道預留排隊切換策略 281
11.2.4 性能示例 285
11.3 小區駐留時間分布 286
11.4 在微微蜂窩和微蜂窩網路中的移動預測 290
11.4.1 PST-QoS保證架構 291
11.4.2 最可能群模型 292
參考文獻 302
第 12章 自適應資源管理 309
12.1 信道分配機制 309
12.1.1 不同的信道分配策略 311
12.1.2 固定信道分配 311
12.1.3 信道借用機制 312
12.1.4 混合信道借用機制 313
12.1.5 動態信道分配機制 315
12.1.6 集中式DCA機制 316
12.1.7 基於小區的分散式DCA機制 317
12.1.8 基於信號強度測量的分散式DCA機制 319
12.1.9 一維蜂窩系統 320
12.1.10 固定的復用分區 322
12.1.11 自適應的信道分配復用分區機制(ACA RUP) 322
12.2 4G中的資源管理 324
12.3 基於移動代理的資源管理 325
12.4 CDMA蜂窩多媒體無線網路 332
12.4.1 SCAC原理 334
12.4.2 QoS區分範例 337
12.4.3 業務模型 339
12.4.4 性能評價 340
12.4.5 相關結果 340
12.4.6 基於模型的靜態完全共享MdCAC系統 341
12.4.7 基於測量的完全共享MsCAC系統 342
12.4.8 完全共享動態SCAC系統 343
12.4.9 具有QoS區分的動態SCAC系統 343
12.4.10 單級別系統舉例 344
12.4.11 NRT包接入控制 346
12.4.12 假設 347
12.4.13 平均上限(UL)數據吞吐量的估計值 347
12.4.14 DFIMA(動態反饋信息的訪問控制) 348
12.4.15 性能實例 349
12.4.16 實現問題 355
12.5 聯合數據速率與功率管理 356
12.5.1 集中式最小總傳輸功率(CMTTP)算法 356
12.5.2 最大吞吐量的功率控制(MTPC)算法 357
12.5.3 統計分散式多速率功率控制(SDMPC)算法 358
12.5.4 拉格朗日乘數功率控制(LRPC)算法 359
12.5.5 選擇性功率控制(SPC)算法 360
12.5.6 多目標框架下的無線資源管理算法 360
12.5.7 多目標分散式功率和速率控制(MODPRC)算法 361
12.5.8 多目標的全部分散式功率和速率控制算法 363
12.5.9 吞吐量最大化/功率最小化(MTMPC)算法 363
12.6 無線網路中的動態頻譜共享 366
12.6.1 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 366
12.6.2 信道模型(Channel models) 366
12.6.3 分集接收(Diversity reception) 367
12.6.4 性能評估 367
12.6.5 多址接入技術和用戶容量 368
12.6.6 多用戶監測 368
12.6.7 干擾與共存 368
12.6.8 信道估計/缺陷 369
12.6.9 信號和干擾模型 369
12.6.10 接收機結構 370
12.6.11 干擾抑制電路模型 371
12.6.12 性能分析 375
12.6.13 性能實例 376
參考文獻 379
第 13章 Ad hoc網路 387
13.1 路由協定 387
13.1.1 路由協定 389
13.1.2 反應式路由協定 392
13.2 混合路由協定 404
13.2.1 迴環(Loop-back)終止 405
13.2.2 提前終止 405
13.2.3 選擇性廣播(SBC) 406
13.3 可擴展路由策略 408
13.3.1 分層路由協定 408
13.3.2 性能實例 410
13.3.3 魚眼路由協定(FSR) 411
13.4 多路徑路由協定 413
13.5 分群協定 415
13.5.1 簡介 415
13.5.2 分群算法 416
13.5.3 具有預測的分群 417
13.6 路由快取策略 424
13.7 分散式QoS路由 430
13.7.1 無線鏈路可靠性 430
13.7.2 路由 431
13.7.3 路由訊息 431
13.7.4 基於令牌的路由 431
13.7.5 延遲受限的路由 432
13.7.6 令牌 433
13.7.7 轉發接收到的令牌 433
13.7.8 頻寬受限的路由 434
13.7.9 轉發接收到的令牌 435
13.7.10 性能實例 435
參考文獻 437
第 14章 感測器網路 443
14.1 簡介 443
14.2 感測器網路參數 444
14.2.1 預部署和部署階段 446
14.2.2 後部署階段 446
14.2.3 由新加入節點引起的重部署階段 446
14.3 感測器網路的結構 447
14.3.1 物理層 447
14.3.2 數據鏈路層 447
14.3.3 網路層 449
14.3.4 傳輸層 453
14.3.5 套用層 454
14.4 移動感測器網路的部署 455
14.5 定向擴散(Directed Diffusion) 457
14.5.1 數據傳播 459
14.5.2 路徑增強 460
14.6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聚合 460
14.7 邊界估計 463
14.7.1 P中RDP的數量 464
14.7.2 Kraft不等式 465
14.7.3 可達到精確度的上限 465
14.7.4 系統最佳化 466
14.8 感測器網路的最優傳輸半徑 468
14.9 數據漏斗 472
14.10 感測器網路中的等效傳輸控制協定 475
參考文獻 478
第 15章 網路安全 489
15.1 認證 489
15.1.1 對密碼系統的攻擊 491
15.1.2 典型的認證協定 493
15.2 安全架構 496
15.3 密鑰管理 499
15.3.1 加密 500
15.3.2 篡改檢測碼 501
15.3.3 回放檢測碼 501
15.3.4 密鑰信息已知的驗證 501
15.3.5 點對點密鑰分發 501
15.4 GSM網路中的安全管理 503
15.5 UMTS網路中的安全管理 507
15.6 UMTS/WLAN互動工作時的安全架構 508
15.7 Ad hoc網路中的安全 510
15.8 感測器網路中的安全 515
參考文獻 517
第 16章 主動網路 523
16.1 概述 523
16.2 可程式網路參考模型 525
16.2.1 IETF ForCES 526
16.2.2 主動網路參考結構 526
16.3 向4G無線網路演進 528
16.4 可程式4G行動網路結構 531
16.5 認知分組網路 533
16.5.1 認知分組自適應 535
16.5.2 基於隨機神經網路的算法 535
16.6 認知無線電中的博弈論模型 538
16.7 生物激勵網路 543
16.7.1 生物類比 543
16.7.2 仿生網路結構 545
參考文獻 546
第 17章 網路配置 555
17.1 蜂窩系統重疊覆蓋 555
17.2 CDMA宏蜂窩網路中嵌入微蜂窩 558
17.2.1 宏蜂窩與微蜂窩的鏈路預算 560
17.2.2 性能舉例 563
17.3 多層無線蜂窩網路 564
17.3.1 網路模型 564
17.3.2 性能舉例 568
17.4 本地多點分發業務 570
17.4.1 干擾估計 571
17.4.2 選擇極化 572
17.5 4G網路中的自組織技術 573
17.5.1 動因 573
17.5.2 網路自組織技術 575
參考文獻 577
第 18章 網路管理 581
18.1 簡單網路管理協定 581
18.2 分散式網路管理 585
18.3 基於移動代理的網路管理 586
18.3.1 移動代理平台 587
18.3.2 多運營商網路中的移動代理 587
18.3.3 路由算法與移動代理的融合 589
18.4 Ad hoc網路管理 593
18.4.1 異構環境 593
18.4.2 時變的拓撲結構 593
18.4.3 能量限制 593
18.4.4 網路分裂 594
18.4.5 信號質量的變化 594
18.4.6 竊聽 594
18.4.7 Ad hoc網路管理協定功能 594
18.4.8 ANMP結構 595
參考文獻 599
第 19章 網路資訊理論 603
19.1 高級蜂窩網路的有效容量 603
19.1.1 4G蜂窩網路系統模型 605
19.1.2 接收信號 605
19.1.3 多徑信道:遠近效應和功率控制 607
19.1.4 多徑信道:跟蹤誤差、RAKE接收機和干擾刪除 608
19.1.5 干擾刪除器建模:非線性多用戶檢測 610
19.1.6 近似(Approximations) 612
19.1.7 中斷機率 612
19.2 Ad hoc網路容量 617
19.2.1 約定式網路 617
19.2.2 隨機網路 618
19.2.3 約定式網路:傳輸容量上限 619
19.2.4 約定式網路:傳輸容量下限 622
19.2.5 隨機式網路:吞吐量下限 623
19.3 資訊理論和網路結構 626
19.3.1 網路結構 626
19.3.2 可行速率向量的定義 627
19.3.3 傳輸容量 628
19.3.4 高衰減情況下容量上限(Upper bounds under high attenuation) 629
19.3.5 高衰減下多跳可行下限 630
19.3.6 低衰減情況(The low-attenuation regime) 631
19.3.7 高斯多中繼信道 631
19.4 無線多跳Ad hoc 網路中的協作傳輸 632
19.4.1 傳輸策略和誤差傳播 635
19.4.2 OLA擴散算法(OLA flooding algorithm) 635
19.4.3 仿真環境 636
19.5 網路編碼 638
19.5.1 最大流-最小割集定理(Max-flow min-cut theorem,MFMCT) 639
19.5.2 通過一個通用LCM達到最大流的界 640
19.5.3 與LCM關聯的傳輸方案 642
19.5.4 無記憶通信網 643
19.5.5 有記憶網路 644
19.5.6 無環網路上通用LCM的創建(Construction of a generic LCM on an acyclic network) 644
19.5.7 時不變LCM和啟發式構建(Time-invariant LCM and heuristic construction) 645
19.6 基於MIMO的無線網路容量 647
19.7 多點對一點傳輸的感測器網路容量 653
19.7.1 網路結構 654
19.7.2 容量結果 655
參考文獻 657
第 20章 能效無線網路 661
20.1 能量效用函式 661
20.2 最小能量路由 663
20.3 最大化網路生存期 664
20.4 感測器網路中的能效媒體接入控制 668
參考文獻 671
第 21章 服務質量(QoS)管理 675
21.1 盲QoS評測系統 675
21.2 WLAN中的QoS規範 678
21.2.1 基於競爭的多查詢機制 678
21.2.2 查詢效率 679
21.3 RLC/MAC層的動態調度 682
21.3.1 DSMC功能單元 683
21.3.2 計算高服務率 684
21.3.3 頭塊時延 687
21.3.4 干擾模型 687
21.3.5 新到達塊的標準時延 688
21.3.6 會話中的高服務速率 688
21.4 基於OFDMA的寬頻無線接入系統中的QoS 689
21.4.1 疊代解 692
21.4.2 最大化容量的資源分配 694
21.5 預測流量控制和QoS 695
參考文獻 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