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規劃教材:計算機維護技術

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規劃教材:計算機維護技術

《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規劃教材計算機維護技術》是200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煜,余燕雄,閔聯營。

基本介紹

  • 書名:計算機維護技術
  • 作者:程煜,余燕雄,閔聯營
  • 類別:圖書>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硬體與維護
  • 頁數:289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01月0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規劃教材:計算機維護技術》全面介紹了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和維護技術,詳盡地講述了計算機各部件的發展歷史、基本原理和發展趨勢,對各種部件的選擇、組裝、升級、維護和故障檢修等給予了深入淺出的指導;系統地講解了BIOS/CMOS的設定套用、作業系統的安裝、不同的檔案系統結構、註冊表的原理、維護和使用;著重從區域網路和網際網路接入兩方面講解了計算機網路的套用;最後結合當前信息安全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系統地分析了計算機安全方面的知識。 《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規劃教材:計算機維護技術》不僅適合各類院校、培訓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用作教材和培訓參考書,同樣也適於計算機愛好者和技術人員使用。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計算機的基本知識 1
1.1.1 計算機的歷史 1
計算機(俗稱電腦國際術語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
各種各樣計計算機圖片展示。(23張),它的發明者是約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它是一種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能夠快速對各種數字信息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電子設備,以微處理器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導體存儲器及功能強大的可程式接口晶片,連上外設(包括鍵盤顯示器掃瞄器印表機軟碟機光碟機等外部存儲器)及電源所組成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或微機,有時又稱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computer)。微機加上系統軟體,就構成了整個微型計算機系統(MSC,簡稱微機系統)。
計算機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套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套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計算機按其規模和性能一般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運算速度在每秒幾億次以上的稱為超級計算機,其生產難度大,成本高,因此它是衡量一個國家計算機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具有研製巨型計算機的能力,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個人計算機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機型,是微處理器MPU)為核心組之為“電腦”。當今,計算機有朝著巨型化和微型化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1.1.2 計算機的分類 2
1.1.3 計算機的組成 3
計算機是由硬體系統軟體系統兩部分組成的。
*1.2 微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簡史 4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孕育了電子計算機的雛形和設計思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發展的五個階段
1.第1代計算機: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方面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套用領域以軍事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計算機:電晶體數字計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電晶體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碟。軟體方面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作業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式。套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計算機: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套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計算機: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套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1.2.1 PC的產生 4
1.2.2 PC的普及 5
1.2.3 PC進入網路時代 6
習題 7
思考與實踐 7
第2章 微處理器 8
2.1 微處理器技術參數 8
2.1.1 處理器速率 8
2.1.2 頻寬 10
2.1.3 高速緩衝存儲器 11
2.1.4 處理器運行模式 12
2.1.5 工作電壓和電源管理 13
2.1.6 擴展指令集 13
2.1.7 動態執行 14
2.1.8 雙獨立匯流排體系結構 15
2.1.9 製造工藝和封裝方式 15
2.1.10 處理器插座和插槽 16
2.1.11 協處理器 17
2.1.12 雙核心處理器 17
2.2 微處理器類型 18
2.2.1 前PC時代的微處理器 18
2.2.2 第一代處理器 19
2.2.3 第二代處理器 19
2.2.4 第三代處理器 19
2.2.5 第四代處理器 20
2.2.6 第五代處理器 21
2.2.7 第六代處理器 22
2.2.8 第七代處理器 25
2.2.9 其他公司生產的處理器 26
2.2.10 處理器的新發展 27
2.3 微處理器的日常使用與維護 28
2.3.1 微處理器的安裝 28
2.3.2 微處理器的測試 29
2.3.3 微處理器的故障分析 32
習題 32
思考與實踐 33
第3章 記憶體和主機板 34
3.1 記憶體 34
3.1.1 記憶體的分類 34
3.1.2 記憶體的發展過程 36
3.1.3 記憶體技術規格 39
3.1.4 記憶體的安裝 44
3.1.5 記憶體的故障診斷與維護 45
3.2 主機板 46
3.2.1 主機板的組成 46
3.2.2 主機板結構規範 57
3.2.3 主機板的常見故障分析 60
3.3 機箱和電源 61
3.3.1 機箱 62
3.3.2 電源 62
3.3.3 UPS 63
習題 63
思考與實踐 64
第4章 輸入輸出系統 65
4.1 鍵盤 65
4.1.1 鍵盤的工作原理 65
4.1.2 鍵盤的分類 66
4.1.3 鍵盤的使用與維護 68
4.2 滑鼠器 68
4.2.1 滑鼠的分類及其原理 69
4.2.2 滑鼠的故障檢測和維護 70
4.3 掃瞄器 71
4.3.1 掃瞄器的分類 71
4.3.2 掃瞄器的工作原理 72
4.3.3 掃瞄器的性能指標 72
4.3.4 掃瞄器的日常使用和維護 73
*4.4 數位相機和攝像頭 74
4.4.1 數位相機 74
4.4.2 攝像頭 75
4.5 視頻系統 77
4.5.1 CRT顯示器 77
4.5.2 液晶顯示器 79
4.5.3 顯示器的性能指標 80
4.5.4 顯示器的日常維護 83
4.5.5 顯示器的常見故障分析 83
4.5.6 顯示卡 84
4.6 印表機 86
4.6.1 針式印表機 86
4.6.2 雷射印表機 87
4.6.3 噴墨印表機 88
4.6.4 印表機的性能指標 89
4.7 音頻系統 90
4.7.1 音效卡 90
4.7.2 音箱 94
4.7.3 麥克風 95
4.7.4 音頻系統的常見故障分析 96
*4.8 投影儀 98
4.8.1 投影儀的分類 98
4.8.2 投影儀的主要性能指標 99
4.8.3 投影儀的日常使用和維護 101
習題 102
思考與實踐 103
第5章 存儲系統 104
5.1 磁存儲系統 104
5.1.1 軟碟存儲器 104
5.1.2 硬碟存儲器 107
5.2 移動存儲系統 114
5.2.1 移動硬碟 114
5.2.2 快閃記憶體盤 116
*5.3 海量存儲系統 117
5.3.1 磁帶 117
5.3.2 磁碟陣列 119
5.4 光存儲系統 122
5.4.1 唯讀式光碟存儲器CD-ROM 123
5.4.2 DVD光碟存儲器 127
5.4.3 一次寫光碟存儲器CD-R 128
5.4.4 可擦寫光碟存儲器CD-RW 130
5.4.5 光存儲系統的日常維護 130
習題 131
思考與實踐 131
第6章 BIOS 132
6.1 BIOS基礎 132
6.1.1 BIOS概述 132
6.1.2 BIOS的功能 133
6.1.3 CMOS簡介 134
6.2 CMOS設定 135
6.2.1 主選單 135
6.2.2 高級選單 138
6.2.3 電源管理 143
6.2.4 啟動選單 145
6.2.5 離開BIOS設定程式 147
6.3 BIOS刷新與升級 148
6.3.1 升級BIOS的目的 148
6.3.2 主機板BIOS升級的一般步驟 148
6.3.3 DOS環境中的主機板BIOS升級範例 149
6.3.4 BIOS升級失敗故障修復 151
*6.4 DEBUG工具基礎 152
6.4.1 調試程式DEBUG的功能 152
6.4.2 DEBUG的命令格式 152
6.4.3 DEBUG命令 153
*6.5 DEBUG工具套用 157
6.5.1 CMOS的存取 157
6.5.2 磁碟操作 161
習題 164
思考與實踐 164
第7章 系統安裝與分析 165
7.1 微型計算機組裝與調試 165
7.1.1 微型計算機組裝 165
7.1.2 開機調試 171
7.2 MS-DOS作業系統 175
7.2.1 MS-DOS作業系統簡介 175
7.2.2 MS-DOS作業系統安裝 176
7.2.3 MS-DOS作業系統配置 177
7.3 Windows 2000作業系統 178
7.3.1 Windows作業系統簡介 178
7.3.2 Windows 2000作業系統安裝 181
*7.4 檔案系統分析 185
7.4.1 檔案系統簡介 185
7.4.2 FAT檔案系統分析 186
7.4.3 NTFS檔案系統分析 193
*7.5 系統維護 204
7.5.1 系統引導程式維護 204
7.5.2 系統備份與恢復 207
習題 208
思考與實踐 209
第8章 系統註冊表 210
8.1 註冊表基本知識 210
8.1.1 註冊表的發展歷史 210
8.1.2 註冊表的檔案組成 211
8.1.3 註冊表編輯器 213
8.1.4 註冊表結構 214
8.1.5 註冊表根鍵剖析 215
8.2 系統註冊表的維護 219
8.2.1 註冊表的備份與恢復 219
8.2.2 註冊表與控制臺 220
8.2.3 註冊表的設定實例 221
習題 231
思考與實踐 231
第9章 區域網路與Internet接入技術 232
9.1 區域網路技術基礎 232
9.1.1 區域網路的定義 232
9.1.2 區域網路的拓撲結構 232
9.1.3 區域網路的分類 234
9.2 區域網路的組成 235
9.2.1 通信傳輸介質 235
9.2.2 網卡 241
9.2.3 網路主幹通信設備 243
9.2.4 網路作業系統 249
9.3 網際網路接入技術 254
9.3.1 數據機 254
9.3.2 Cable Modem 256
9.3.3 ADSL 257
9.3.4 乙太網和光纖接入技術 260
習題 261
思考與實踐 262
第10章 計算機安全 263
10.1 計算機安全基本知識 263
10.1.1 計算機安全概述 263
10.1.2 計算機安全面臨的問題 263
10.1.3 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內容 265
10.1.4 信息系統安全模型 266
10.2 計算機病毒 266
10.2.1 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概念 266
10.2.2 病毒的檢測 269
10.2.3 計算機病毒的預防 270
10.2.4 計算機病毒的清除 271
10.2.5 常用防毒軟體介紹 272
10.3 網路安全 274
10.3.1 防火牆與網路安全 275
10.3.2 黑客攻擊與防範 283
*10.4 密碼技術 287
10.4.1 密碼學的概念與分類 287
10.4.2 對稱密碼體系 288
10.4.3 非對稱密碼體系 289
習題 289
思考與實踐 2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