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可持續發展概論》介紹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沿革,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以及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等。通過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全面闡述,將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體系和思想展現在讀者面前。《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可持續發展概論》內容全面,體系完整,通俗易懂,可作為普通高校學生學習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理論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普及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可持續發展概論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品牌:冶金工業出版社
- 作者:陳明 羅家國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446257, 978750244625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可持續發展概論》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
可持續發展是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各部門、社會發展各方面乃至與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問題。特別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領導,在考慮安排本企業、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時,要把發展的可持續性作為決策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是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各部門、社會發展各方面乃至與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問題。特別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領導,在考慮安排本企業、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時,要把發展的可持續性作為決策的重要內容。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可持續發展概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背景
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
二、可持續發展概念涉及的內容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Faime8s)內涵
二、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sustainability)內涵
三、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Common)內涵
四、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特徵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 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
第一節 指標體系的定義及特徵
第二節 指標體系指定的理論依據與原則
一、建立指標體系的理論依據
二、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
第三節 指標體系系統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二、指標體系中的系統分析
三、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
第四節 指標體系的評判標準
第三章 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定量評估
一、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的作用
二、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的類型
第二節 綜合評價法
一、指數評判法
二、專家評判法
三、數理統計篩選法
第三節 模糊分析法
一、可持續發展評判中的不確定因素分析
二、模糊集合理論在可持續發展評判中的套用
第四節 層次分析法
一、層次分析法概述
二、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第五節 空間分析法
一、數據的空間化
二、數據的空間分析
第六節 時間分析法
一、發展速度
二、定基發展速度
三、環比發展速度
四、平均發展速度
第四章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全球與中國人口發展現狀
一、世界人口發展現狀
二、中國人口發展現狀
第二節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一、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二、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由來
二、入口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第四節 中國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繼續實施計畫生育,控制人口數量
二、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三、擴大勞動力就業渠道,努力實現合理的充分就業
第五章 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自然資源概述
一、自然資源的定義及分類
二、自然資源的特點
三、自然資源的蘊藏量
四、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全球資源現狀特點
一、能源和礦產資源
二、土地資源
三、水資源
四、森林資源
五、海洋資源8l
第三節 中國自然資源現狀及問題8’
一、中國礦產資源現狀與問題
二、中國水資源現狀與問題
三、土地資源呈下降趨勢
四、中國能源利用的現狀
第四節 中國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一、中國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二、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三、中國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四、中國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第六章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環境與環境問題
一、什麼是環境
二、環境的分類
三、環境的特點
四、環境問題及其實質
第二節 中國的環境問題
一、中國的環境現狀
二、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源
第三節 中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二、中國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中國環境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第七章 清潔生產
第一節 清潔生產的由來、概念
一、清潔生產的由來
二、清潔生產的概念和內涵
第二節 國內外清潔生產發展狀況
一、國外清潔生產概況
二、我國清潔生產的概況
第三節 實施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一、改進產品設計
二、改進工藝技術,更新設備
三、綜合利用資源
四、加強企業管理
五、發展環境保護技術,搞好末端處理
第四節 清潔生產的審計
一、清潔生產的內涵
二、清潔生產審核的目的
三、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式
第五節 生命周期評價
一、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
二、生命周期評價的主要特點
三、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框架
四、生命周期評價在清潔生產中的作用
第六節 清潔生產與環境管理體系
一、ISO 14000體系的組成
二、ISO 14001標準的介紹
三、環境管理體系認可制度介紹
四、我國實施清潔生產的重要意義
第八章 國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政策
第一節 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形成
二、美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三、歐洲聯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四、瑞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五、日本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六、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啟發
第二節 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一、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概述
二、巴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第三節 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比分析
第九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戰略總體態勢
第二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想與實施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四、建設資源節 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五、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人類環境宣言
附錄二
開發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
附錄三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
附錄四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節 選)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背景
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
二、可持續發展概念涉及的內容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Faime8s)內涵
二、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sustainability)內涵
三、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Common)內涵
四、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特徵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 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
第一節 指標體系的定義及特徵
第二節 指標體系指定的理論依據與原則
一、建立指標體系的理論依據
二、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
第三節 指標體系系統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二、指標體系中的系統分析
三、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
第四節 指標體系的評判標準
第三章 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定量評估
一、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的作用
二、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的類型
第二節 綜合評價法
一、指數評判法
二、專家評判法
三、數理統計篩選法
第三節 模糊分析法
一、可持續發展評判中的不確定因素分析
二、模糊集合理論在可持續發展評判中的套用
第四節 層次分析法
一、層次分析法概述
二、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第五節 空間分析法
一、數據的空間化
二、數據的空間分析
第六節 時間分析法
一、發展速度
二、定基發展速度
三、環比發展速度
四、平均發展速度
第四章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全球與中國人口發展現狀
一、世界人口發展現狀
二、中國人口發展現狀
第二節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一、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二、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由來
二、入口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第四節 中國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繼續實施計畫生育,控制人口數量
二、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三、擴大勞動力就業渠道,努力實現合理的充分就業
第五章 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自然資源概述
一、自然資源的定義及分類
二、自然資源的特點
三、自然資源的蘊藏量
四、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全球資源現狀特點
一、能源和礦產資源
二、土地資源
三、水資源
四、森林資源
五、海洋資源8l
第三節 中國自然資源現狀及問題8’
一、中國礦產資源現狀與問題
二、中國水資源現狀與問題
三、土地資源呈下降趨勢
四、中國能源利用的現狀
第四節 中國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一、中國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二、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三、中國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四、中國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第六章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環境與環境問題
一、什麼是環境
二、環境的分類
三、環境的特點
四、環境問題及其實質
第二節 中國的環境問題
一、中國的環境現狀
二、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源
第三節 中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二、中國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中國環境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第七章 清潔生產
第一節 清潔生產的由來、概念
一、清潔生產的由來
二、清潔生產的概念和內涵
第二節 國內外清潔生產發展狀況
一、國外清潔生產概況
二、我國清潔生產的概況
第三節 實施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一、改進產品設計
二、改進工藝技術,更新設備
三、綜合利用資源
四、加強企業管理
五、發展環境保護技術,搞好末端處理
第四節 清潔生產的審計
一、清潔生產的內涵
二、清潔生產審核的目的
三、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式
第五節 生命周期評價
一、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
二、生命周期評價的主要特點
三、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框架
四、生命周期評價在清潔生產中的作用
第六節 清潔生產與環境管理體系
一、ISO 14000體系的組成
二、ISO 14001標準的介紹
三、環境管理體系認可制度介紹
四、我國實施清潔生產的重要意義
第八章 國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政策
第一節 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形成
二、美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三、歐洲聯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四、瑞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五、日本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六、已開發國家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啟發
第二節 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一、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概述
二、巴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第三節 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比分析
第九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戰略總體態勢
第二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想與實施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四、建設資源節 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五、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人類環境宣言
附錄二
開發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
附錄三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
附錄四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節 選)
序言
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通過不斷改進的技術和不斷豐富的科學知識,改變著自身的生存環境,但更多地關注的是如何更快地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而較少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環境變化的後果以及對人類的長遠影響。
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長期以來,人類對地球不斷進行掠奪式開發,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程度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聯合國考察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破壞了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同時,大自然正以各種方式回饋人類自己種下的苦果,最終我們發現,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變得如此惡劣,我們曾以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已幾近枯竭。
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在對發展帶來的危機進行深刻反思之後提出的全新發展觀。作為一種戰略或者一種思想,其最初產生於人們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殆盡的憂慮。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女士擔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之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從此,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
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樸素的、朦朧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無論是《老子》從巨觀上所說的“道法自然”,還是《孟子》從微觀上所說的“數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雞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時”,都體現了在悠久的中華文化中對環境、資源和人的需求之間關係的重視。在國際新觀念的啟發下,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在中國所謀求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民強國為取向、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以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發展,是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發展,是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科技革命潮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大膽吸引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發展,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長期以來,人類對地球不斷進行掠奪式開發,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程度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聯合國考察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破壞了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同時,大自然正以各種方式回饋人類自己種下的苦果,最終我們發現,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變得如此惡劣,我們曾以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已幾近枯竭。
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在對發展帶來的危機進行深刻反思之後提出的全新發展觀。作為一種戰略或者一種思想,其最初產生於人們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殆盡的憂慮。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女士擔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之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從此,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
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樸素的、朦朧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無論是《老子》從巨觀上所說的“道法自然”,還是《孟子》從微觀上所說的“數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雞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時”,都體現了在悠久的中華文化中對環境、資源和人的需求之間關係的重視。在國際新觀念的啟發下,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在中國所謀求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民強國為取向、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以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發展,是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發展,是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科技革命潮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大膽吸引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發展,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