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材·土壤學與農作學

《土壤學與農作學(第3版)》是為有關高等院校“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編寫的通用教材,也可供從事農田水利工作的技術人員和幹部參考。該教材主要內容:土壤的形成與組成、土壤的基本性狀、土壤水分、主要低產土壤的特性與改良、作物與水、主要農作物的合理用水等,另外還編有教學實驗指導等。書中著重闡述了農田水利工作有密切關係的土壤和作物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適當地介紹了有關低產土壤改良和主要農作物合理用水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措施。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學校教材•土壤學與農作學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頁數:19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作者:張明炷 黎慶淮
  • 出版日期:199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243782, 780124378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土壤學與農作學(第3版)》:高等學校教材。

圖書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與組成
第一節 土壤及土壤形成
第二節 土壤的組成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 土壤的孔隙性與結構性
第二節 土壤膠體與離子交換作用
第三節 土壤的酸鹼反應
第四節 土壤的通氣性與氧化還原狀況
第五節 土壤的熱狀況
第六節 土壤養分狀況

第三章 土壤水分
第一節 土壤水分的形態和性質
第二節 土壤水分常數與土壤含水量
第三節 土壤水分的能態

第四章 主要低產土壤的特性與改良
第一節 鹽鹼土
第二節 漬害水稻土
第三節 紅壤

第五章 作物與水
第一節 作物水分生理
第二節 作物與水的生態關係
第三節 作物需水規律及對灌溉排水的要求

第六章 主要農作物的合理用水
第一節 水稻
第二節 小麥
第三節 玉米
第四節 棉花

實驗
Ⅰ 土壤剖面性觀察與描述
Ⅱ 土壤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Eh)的測定
Ⅲ 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
Ⅳ 土壤水吸力的測定
Ⅴ 土壤水吸力的測定
Ⅵ 作物水分生理性狀的測定
附錄一 作物對氣候、土壤、水分的要求簡表
附錄二 水稻和棉花的生育性狀調查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土壤學與農作學》是“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課。本版教材是根據水利電力部教育司一九八三年三月頒發的高等學校“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教學計畫和《土壤學與農作學》教學大綱,以及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七年高等學校水利電力類教材編審出版規劃的要求,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高等學校教材《土壤與農作》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對以往的教學和教材編寫工作進行了總結,充分注意到必須使教材的體系和內容與專業的要求緊密結合。既加強有關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闡述;又適當介紹有關的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同時還貫徹了“少而精”的原則。全書除緒論外,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有土壤的形成與組成、土壤的基本性狀、土壤水分和主要低產土壤改良等;第二部分是農作,僅論述了作物與水和主要農作物的合理用水;第三部分是實驗,包括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六個實驗的教學指導。本版教材與一九七九年版本比較,主要是增加了土壤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並補充了土水勢和作物水勢方面的材料,同時精簡了某些章節中不太必要的內容。
本書的編寫是面向全國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和農田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不同,土壤和耕作栽培情況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各兄弟院校在進行《土壤學與農作學》的教學時,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本書內容作適當的取捨。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黎慶淮(緒論和第五、六章)、石秀蘭(第一、二章和實驗部分)和張明炷(第三、四章),黎慶淮負責主編工作。初稿完成後,由主審人謝昌誠(江蘇農學院)召開了審稿會議。參加審稿會的除主審人外,還有劉圭念(華東水利學院),沈彌英(西北農學院)和林國信(合肥工業大學)等。在編審過程中,還請茆智和李恩羊(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分別對有關章節進行了審閱,彭毓華(太原工學院)對全書的編寫也提了一些寶貴的書面意見。此外,還得到一些兄弟院校和生產單位的積極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對於書中的缺點和錯誤之處,懇希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