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教材·高等教育學

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教材·高等教育學

《高等教育學》以促進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旨趣,介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的發展,探討高等教育的基本問題,分析教師專業和專業發展、學生群體的學習過程,進而闡述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和管理,力圖有機整合高等教育巨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教材•高等教育學
  • 類型: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06048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顧建民 顧江民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4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高等教育學》: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教材。

圖書目錄

1 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學的發展
1.1 高等教育界說
1.2 高等教育的發展
1.3 高等教育學的發展

2 高等教育的基本問題
2.1 人的發展、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
2.2 高等教育的功能與結構
2.3 高等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

3 高等學校的教師
3.1 職業、專業和學術職業
3.2 專業標準和教師專業
3.3 教師專業化和教師專業發展

4 高等學校的學生
4.1 大學生的特點
4.2 大學生的地位
4.3 大學生的學習

5 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
5.1 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性質與依據
5.2 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構成分析
5.3 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

6 高等學校的課程
6.1 高等學校課程的特點與理論
6.2 高等學校課程的體系與編制
6.3 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背景與趨勢

7 高等學校的教學
7.1 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
7.2 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7.3 高等學校的教學組織
7.4 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

8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8.1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
8.2 高等學校的教育研究
8.3 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

9 高等學校的組織與管理
9.1 高等學校的組織特徵與管理體制
9.2 高等學校的戰略管理
9.3 高等學校的教師管理
附錄 高等教育研究資源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1.3 高等教育學的發展
高等教育學是教育科學中的一門年輕學科。儘管它產生的時間不長,但發展相當迅速。高等教育工作者應當了解這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研究對象、學科性質以及潛在價值,增強學習高等教育學和研究高等教育問題的自覺性,以便更好地套用科學原理指導工作實踐,同時為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3.1 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高等教育學是一門以高等教育的現象、問題和矛盾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規律的科學。規律是事物的內在聯繫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現象是這種內在聯繫的外在表現。人們只有通過對高等教育現象、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才能認識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
按照層次和範圍劃分,高等教育有巨觀、中觀和微觀之分。例如,高等教育如何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就是巨觀層面的高等教育問題;在高等教育市場化、大眾化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找準定位、辦出特色,屬於中觀層面的高等教育問題;高等院校如何改革教學管理制度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可以說是微觀層面的高等教育問題。
根據高等教育的不同運行形態,高等教育可以劃分為觀念、制度和實踐三種。例如,終身教育是當今世界公認的一種教育思潮,倡導人人應當學會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而終身教育思想的落實必須通過教育制度創新。如何打破大學與社會、大學與大學、學習與工作之間僵硬的人為界線,使求學者根據個人需要方便地接受高等教育,便是高等教育制度面臨的重要課題。若要評判終身教育發展水平,則必須考察終身教育的實踐形態,包括學校和教師為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所作的各種努力。
高等教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前者旨在擴展理論知識,後者著力解決實踐問題。與此相應,高等教育也有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的劃分,像高等教育的目的、價值、性質等屬於理論問題,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如何保證高等教育公平則屬於實踐問題。

後記

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取得了巨大進展。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9.8%,2006年上升到23%;199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8.96%,2007年提高到38%。隨著高等教育外延的不斷擴張,高等教育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等教育結構、類型和組織也日趨豐富。與此相應,近年來各類高校補充的青年教師源源不斷,對崗前培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新形勢和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新特點的需要,在浙江省教育廳主管部門統一組織下,由我牽頭協調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和杭州師範大學的相關任課教師對《高等教育學》這門培訓課程的教材進行重新編寫。經過研討,我們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使這本教材具有基礎性、適用性、指導性、時效性等特點,更好地為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
本書各章的執筆人分別是:顧建民:前言,黎學平、顧建民:第一章,盧正芝、黎學平:第二章,顧建民:第三章,王金瑤:第四章,盧正芝:第五章,葉亞玲:第六章,季誠鈞:第七章,傅寶英:第八章,顧建民、黎學平:第九章。全書由我統稿、定稿。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中外文獻,除了腳註外,還在書末列出了主要參考文獻。楊德廣教授、方展畫教授、周谷平教授、舒志定教授應邀參加了本教材編寫論證會和審定會,並提出許多見建設性意見。浙江省教育廳高科處、浙江大學人事處、浙江大學出版社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一併謹致謝意。
限於時間和學識,書中難免這樣那樣的欠缺,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序言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今時代,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而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本途徑。因此,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教育,我國則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承擔著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其重要地位日益突顯出來。如今,關於高等教育已有太多的溢美之詞。比如,在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新時代,高深知識從社會活動的邊緣走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①,大學成為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②,學術專業上升為社會的“關鍵專業”,即在一個日益為各種專家所支配的世界上,“大學教師已經成為其他專業的教育者和選拔者”③。不過,有一點可以確信無疑,那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勢不可擋。我國高等教育通過20世紀末以來的大發展,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並以2300多所高校、2700萬在學人數(其中有2000多萬全日制在校生)、每年500多萬大學畢業生的規模躍居世界高等教育大國。然而,我國還不是世界高等教育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已經不是硬體,而是軟體,表現在學術水平、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說到底是師資隊伍仍然不能適應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說得好:“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辦大學,固然需要大樓,但更需要大師。大師是師資隊伍的翹楚,畢竟鳳毛麟角,所以這裡的“大師”更具象徵意義,泛指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正如沒有青藏高原,哪有珠穆朗瑪峰一樣。高水平教師,不僅學術造詣精深,教學藝術高超,而且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