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場

高石場

高石場。四川省威遠縣高石鎮的前身。解放前叫高石場,解放後曾改為高石公社、高石鄉,隸屬威遠縣龍會區管轄。自撤區並社以來就是威遠縣高石鎮。目前高石鎮管轄原高石鄉、民新鄉、農建鄉的20個村以及高石場、達木河兩個社區居委會,全鎮面積54.7平方公里,總人口14000餘人。威遠縣高石鎮地處威遠縣城東北部,東鄰資中縣陳家鎮,南與本縣龍會鎮相鄰,西與本縣山王鎮、鋪子灣鎮接壤,北緊鄰本縣黃荊溝鎮和資中縣宋家鎮,距縣城1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石場
  • 全鎮面積:54.7平方公里
  • 總人口:14000餘人
  • 實質:四川省威遠縣高石鎮的前身
高石場的來歷,保路運動中的高石場,民國初年的高石場,

高石場的來歷

在很早以前,還沒有高石場,威遠都還不是一個縣。從資州(中)到榮州(縣),經過宋家鋪出來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大路由長堰塘經過卡房店、大堰塘、童家寺、王家橋到威遠,但要遠一點。另一條小路由黃婆坳經過止馬鋪、花椒坡到威遠。小路雖小點但要近四、五里路。走大路的客商常常要在卡房店夜宿,走小路的客商往往又需在黃婆坳夜宿。傳說黃婆坳(現稱黃坪坳)上的黃婆開的是一個“黑店”。若她兩口子看見哪個客商有錢財,就會想法給你下蒙汗藥,麻翻後就把你殺了,並做成人肉包子賣給其他客商吃,人骨頭就丟在豹子溝。因此,過往的人一般只要不是很急都不願走小路而臨願轉一點走大路,走小路的就是一些膽大的或不知道內情的人。
春天的高石鎮春天的高石鎮
後來,有個姓李的人在此住店,發現了其中端倪,就約上他家弟兄四人裝扮成富商來到黃婆坳住店。偷偷換掉了為他們下的蒙汗藥,假裝被麻翻,趁他兩口子動手之機,四兄弟一齊動手搞掉了這個黑店。於是,他們弟兄就在向威遠方向轉來點的山坳里另外開了一個店,後人稱作老茶店。這以後,從此經過的客商就越來越多,他們弟兄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不久,又有兩家人來挨著修房子做生意,生意也仍然很好。逐漸,這裡的店房在增加,人也在增加,便形成了一個場。因為這些房子都在山嶺上,是三條河的發源地,地勢很高,原名高石嘴,人們就給它取名高石場。
在高石場還沒有形成規模甚至還不叫高石場時,梁家就在離高石場不到1公里的桐子林山背後修了一個大廟宇,取名叫柏林寺。他家在廟周圍修了很高的圍牆,圍牆沿著山涯且又高又厚,跟城牆一樣,把整座山約有幾百畝地都圍在了裡面,形成了一個寨子,人稱梁家寨。站在寨內高處,可觀千層山,整個寨子開了三道寨門,向南開的大寨門是正門,其他兩門分別向東和向北,人稱小寨門。大寨門是一條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陡峭而險峻的單人行梯道,進入大門還要經過兩道附門才能進入寨內。只有寨子的東面是容易接近的一方,寨主就在牆外挖了一條幾丈寬的溝。當社會上鬧土匪、出現強盜時,只要把寨門一關,就基本上能保證家人及寨子的安全。那時的有錢有勢的人或家族都要修一個寨子或兵洞,以防止和抵禦強盜的侵入。
高石場在明朝時候沒幾間房子。明朝末年張顯忠剿四川後,四川剩下的人就很少了。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以來,從湖廣、江西、福建等地遷移了很多人來。當時,各地來的人都修建自己的祖廟,成立各自的家鄉會。來到高石的廣東人修了南華宮,廟內是一個廣東人很敬仰的“南華六祖”坐正,因此取名南華宮。湖廣人修禹王宮,即夏禹王坐正;江西人修江西廟。在我很小的時候,江西廟就倒了。那天,天渾地暗,瓢潑大雨,突然,一個龍捲風一下子就把廟頂捲走了。四川人就修川祖廟,即川祖二郎神坐正。各行各業組成一幫,都塑本行業的菩薩,修本行業的廟宇。如:屠戶幫塑張飛像,修張爺廟;紙貨幫的塑蔡翁(蔡倫)像;藥鋪塑藥王菩薩孫思邈;木匠塑魯班;燒坊塑杜康;油坊塑張葛;染坊塑梅葛……什麼觀音閣、土地堂、玉皇樓等等也籌建完備。逐漸便形成了規模,成了遠近聞名的較大的場鎮。

保路運動中的高石場

清朝末年四川保路運動成都趙爾豐,威遠殺徐官,驚動了朝庭。朝庭特派端方帶領湘兵從湖南方向進川來剿四川,剛進川,曾廣大就向端大人稟告:四川比不得京城,首先四川地勢險要,再就是四川人很狡猾,恐怕不能敵。他將大兵換成湘軍馬不停蹄地由湖北入川,從重慶方向直抵資州後,就準備先給威遠一個下馬威。當天就向威遠開進,想趁夜給威遠一個突然襲擊。他的前隊剛到蔡家橋(雙河)橋上就聽到由遠而近地吼聲,越來越大,其中還伴隨著鑼鼓聲和梆梆聲。一時被嚇得不知所措,趕緊轉去告知端大人,其時端方也摸不清楚情況,不知虛實,兼之又聽了曾廣大事先的告誡,他只好帶著隊伍撤退。先到成都去看看。
其實,由於當時高石場閻王碥出事(被土匪襲擊)後,地方上就實行了一種“連環法”,一家有事,都以敲梆梆為號,大家都會來幫助你。當天晚上,就有人把訊息送回了高石場,說朝庭要來剿威遠,首先到高石,就要普燒普殺。一時間,全高石場的人都搞慌了,關的關店鋪,藏的藏東西,有的人把櫃檯都搬走了,有的人投到鄉下親戚處去了,那真是雞飛狗跳雞犬不寧。那時節,各處的梆梆都敲響了,誰知一傳十,十傳百,一山傳一山,傳到蔡家橋就把敵人嚇退了。
後來,李天榜的長子李中儒在高石場成立“同志會”,李中儒高大魁偉,騎一匹黃驃馬,真像一個同治大王。他有兄弟三個,身材都很高大,老二李念儒,在高石場做紙貨生意,老三好酒,經常把鳥槍握在手,老四叫李炳文。李中儒有兩個兒子名叫靜修、覺修。李天榜有了錢就在學堂灣修了私家祠堂——李氏祠。

民國初年的高石場

到民國初期,南華宮、禹王宮便重新裝修一新。菩薩塑得很好,且全部貼了附金,神龕也裝修得富麗堂皇。還有滾龍抱柱,天花板都畫了畫,在威遠全縣還找不到那么好的,就是附近幾個縣我也沒有看到修得那么好的。各廟宇都由自己的家鄉會來管理。例如廣東人的南華宮就是由廣東人來管理。大家集資買了土地收租,定期集中開會,逢年過節搞祭祀活動等。只要是廣東人,能說廣東話的不交錢就可以在廟內吃飯參加活動。有一定威信、有一定勢力或有一定能力的人都有可能被選為“廟首”,以便管理廟內事務。
後來,團局就設在南華宮內。團局是一個行政單位,相當於後來的區。當時威遠除縣城外設有東、南、西、北、新五個團局,東是龍會,南是新店,西是五里號(鎮西),北就是我們高石,新就是新場。團局由一個團總,一個師爺,一個跟班和兩個傳達兵組成。另外,團局上(有時)還設有背棒棒槍的門戶練,相當於保全,都是場上住戶。南華宮由團局上來管理。廟內也有道人。不準人們去燒香,於是燒香拜佛只有去柏林寺等處。
那時,逢年過節,高石場很是熱鬧。特別是春節,那就更不用說了,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正月初八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燈節,又稱過大年,都要普天同慶,場上各家各戶掛彩燈,各廟宇都要扯燈桿,唱大戲,街上天天都是龍燈、獅燈、牛兒燈、車車燈,一直從正月初一鬧到正月十五。人們除了在街上耍以外,都愛到柏林寺去玩。若遇久不下雨,或是出了重大兇殺、傷亡、吊死、淹死等,有鬼魂出現時,為了求神求雨,消災降福,各幫各派都得在川祖廟派演幫口戲。至到上天普降大雨為止,有時一唱就是兩三周。
當時,高石場沒有修公路,根據山的起伏分為上街、中街、下街三段,另外有個半邊街,各個場口都修有一道門,晚上都要關門。那時沒有鐘錶,場內安排有一個打更匠,每天晚上都定時打更,使人們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時間,以安排生活起居。從半邊街上去走右手就是林家巷,因巷內主要是林家在那裡打鐵,人們也稱作尿巷巷兒。走左手就是黑龍江巷,那時,黑龍江巷是個山坳,比半邊街高一點。向北(左)上坡是下街,集中了幾個廟宇;向南也是上坡,坡上就是中街,是一些做生意的;然後從狗兒市上坡就是上街,上街寨門外有玉皇樓,玉皇樓再上坡就是普賢廟,沿著普賢廟門前一條路,不遠處就是柏林寺。那時最鬧熱的地段就是半邊街、黑龍江巷及下街一帶,這裡是高石場的中心。這一帶,集中了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煙館麵館茶館無數家,紅寶茶館裡唱玩意兒的,說評書的,打麻將的,很是熱鬧,每晚幾乎鬧到半夜過。
在民國時期,威遠縣的北鄉高石場,比現在管轄的地盤寬得多,除了管轄民新農建外,連現在的泥河,黃荊溝鎮,山王的一些地界,柏花三勝等都屬於高石管。北到資州宋家鋪、雙河、陳家場,白果場;西至黃荊溝、山王、鋪子灣;南到威遠、民新、農建、柏花;東到李家場、龍會、楊柳等地都到高石場趕場、進貨、購物。每遇逢場,來往的人很多,很熱鬧,在當時的威遠縣,除了鎮西就數高石了。是威遠難得的一個大鎮。
高石鎮高石鎮
無論你從東西南北任何方向到高石去,在很遠的地方,甚至還在十幾里遠,只要望見了高石場,首先看到的就是山頂上的普賢廟,就會隱隱約約、仿佛聽見人聲鼎沸的喧譁聲,早早地感受到高石場的繁榮、鬧熱,急切地想早點趕到。人們說這是地脈龍神的聲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