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

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

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始建於1860年,坐落於湖坑村湖坑大椴。

北靠湖坑大椴;南望山背低峽谷;西邊有高田河環繞,東邊有塘角落積水,同時東邊還是同保公長子溫元春的寶冢;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客家宗族祠堂建築;由於所處地段前後左右並無高山阻礙,使得祠堂一年四季陽關充足,光線優良,太陽從出山到落山一直處於陽光普照之下,高田河環繞期間,為其提供了充足的人畜飲水,祠堂前門視野開闊,山背山和梨樹下大山中間的大峽谷正對大門,放眼遠眺放佛有一種魚躍龍門之勢,寓意高升、前進;在高田一帶確實是毫無疑問難得的風水寶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
  • 地理標誌:石城縣高田鎮湖坑村
  • 創建人: 溫蚩(chī)酏(yǐ)
  • 祖祠樣式:三堂四橫樣式
  • 年代:160—180年
一,祠堂創建人:
溫蚩(chī)酏(yǐ)(生於1819【嘉慶廿十四年已卯十二月十二日】——卒於1901【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子時】)享年83歲,系溫同保【同保公】第三十八代世孫,是同保公長子元春直屬後代,世譽“和羹公”。
【備註:同保公——字太位,生於唐大中元年(847),歿於後梁龍德元年(921),葬福建寧化縣永豐里下坪郭前排虎形,乙辛兼辰戌。同保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後習童子試,補生員。後梁開平三年(909),同保公卜居本縣柏林里野芋窩(今岩嶺堂下)開基,為石城溫氏發派祖。配賴氏(843-922),生九子: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興、元旺。溫姓成為石城旺族,有“溫半縣”之稱。
詩云:同保九子九支分,春夏秋冬水轉輪,尚有高林興且旺,簪纓世胄煥文人。
詩云:石城溫氏千秋代,始祖溫同保。】
妻賴氏(生於1829【道光九年】——卒於1911年【宣統三年】)享年83歲;生長子溫顯煌【貞明公】,次子溫顯浩【象洪公】。
和羹公是溫文庚第九子,從小就表現出機智過人、天資聰穎,年輕的時候即通過參加府縣之試獲得“癢生”【即秀才】。而後自己投身陶冶業【家用鐵器、農用鐵制工具冶煉售賣】,因為經營有方、誠信經營又懂得買賣之術,到自己而立之年【30歲左右】的時候,事業已經初具規模,積累了大量的金銀財富。這也是為新屋裡溫氏祠堂的建立墊定了厚實的財富基礎。同時,和羹公為人樂善好施,在高田一帶大舉興修橋樑、修葺公路、賑濟災民、興建書樓,教化民風【《石城縣誌》記載高田鰲峰書院、湖坑書樓皆是和庚公出錢資興建】,在地方上名聲大噪、名望眾歸,因為和羹公的樂善好施,當時的同知銜【相當於現在的代理縣長】向當時巡撫(省長)欽加和羹公為同知銜“附貢”貢生【相當於現在的地方政協主席】主管地方相關的民事管理,一時成為高田地區威望極高的鄉紳。在其仙逝的時候,親自由同知銜知縣【相當於現在縣長】黃有豫親自撰寫墓志銘,並且頓首三叩拜!可見當時和羹公在整個府縣影響力相當大。
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高田溫氏新屋裡祠堂
——以上內容翻譯自《溫氏家譜》記載
二,祠堂創建時間—(1861—1865)【鹹豐末年、同治初年】
據《石城縣誌》記載“鹹豐年間【在位(1850—1861)】有溫氏大姓,於琴河源買田地百畝,中建香火祠堂,內設文曲書樓,教化民風,遠揚佳贊”,由此推算溫氏新屋裡祠堂地皮的購買應該是鹹豐中後期,此時和羹公剛到“四十不惑”年齡【40歲左右】,符合個人財富積累的常理,因此該祠堂創立可分三階段:地產的購置【鹹豐年間】—奠基興建【鹹豐末年、同治初年】—完成大業【同治初年】;可以大致推算新屋裡溫氏祠堂落成於【1861—1865】之間;從打地基到正式建成前後足足花費3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建成距今【2016年】將近160年。屹立於湖坑大塅一個半世紀風吹雨打、春去秋來,護佑近十代族人。
三,祠堂創建典故:
祠堂的位置是大家公認的風水寶地,也是湖坑大地上老輩人常講的“七星”寶地之首。
相傳“當年和羹公為了尋找這塊風水寶,和風水先生找遍高田大地,北到琴高、生源里、南到瑤口、龜壟壩,東到鄭里、上溫寮,一直無法找到滿意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和羹公和先生經過山背、繞道高田河的時候,突刮一陣龍捲風,把和羹公戴的遮陽斗笠直接吹走,不斷翻滾,直到現在建屋的位置才停落。先生大驚“是飛龍歸巢,斗笠落地之處乃為龍鳳聚集寶地,大屋就建於此了!”這也是當地老輩人和族人相傳甚廣的典故傳說。
四,祠堂概述:
⑴,地理分析:
溫氏新屋裡祠堂坐落在湖坑大椴良田正中央,都是在原來的良田上夯土埋石建造起來的,由此也看得出來當年的和羹公實力之雄厚、資金之充實。
基本地勢:北靠湖坑大椴;南望山背低峽谷;西邊有高田河環繞,東邊有塘角落積水;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客家宗族祠堂建築;由於所處地段前後左右並無高山阻礙,使得祠堂一年四季陽關充足,光線優良,太陽從出山到落山一直處於陽光普照之下,高田河環繞期間,為其提供了充足的人畜飲水,祠堂前門視野開闊,山背山和梨樹下大山中間的大峽谷正對大門,放眼遠眺放佛有一種魚躍龍門之勢,寓意高升、前進;在高田一帶確實是毫無疑問難得的風水寶地。
⑵,走向:典型的南方宗族祠堂坐北朝南方位,而且大門是正南方位朝向,保證了大屋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陽光照曬;
⑶,尺寸:化胎(月牙形後背竹林)9M(長)X80M(寬)
大屋(上、中、天井)30M(長)X80M(寬)
曬穀場15M(長)X80M(寬)
前圍(月牙形池塘、環形菜園)16M(長)X80M(寬)
大概面積:5600㎡,將近10畝
⑷,房間數:88間
⑸,天井數:18口
⑹,客家祖祠樣式:“三堂四橫模式”以正中祠堂為中軸線,左右完美對稱;
⑺,房屋特點:
①,三堂和後背逐次升高;
②,橫屋左右對稱,外圍還起到圍牆的左右;
③,三道圍牆逐次升高:環形菜園前一道、曬穀場前一道、屋背高牆一道,跑馬牆漸次升高
④,大屋和水塘相應,起到依山傍水好風水的地理作用,科學講就是小氣候調節,住人舒服
⑤,中軸線對稱嚴謹,包括兩邊房屋的門頭開向、窗位布置都是一致的
⑥,主次分明,中間一般居住長者、老幼,兩邊分居青壯年
⑦,秩序井然、和諧統一
⑧,帶有鮮明的大家族聚族而居的傳統文化
五,近代大事記:
40年代末:在新老派鬥爭中,新屋裡蒙受罹難,兩邊的偏房以及左邊的側房,總計三橫被破壞,現在僅留右邊一橫以及中間正堂;相關的建築遺蹟也破壞嚴重,有明顯的火燒痕跡;同時鑒於建國初期鬥地主,溫氏新屋裡宗族人員飄散在周邊村落,祠堂冷清;
50—60年代:曾作為湖坑地區中國小教育教學樓,房間上面布滿了毛主席語錄就是最好的證明;
70年代:曾作為湖坑村大隊的人民公社駐地,以及湖坑村村委辦公駐地;
80—90年代:曾作為湖坑地區早期文化娛樂—電影院,留在祠堂內的長板凳觀影椅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4年末:通往梨樹下的大路改道,結束了近半個多世紀曬禾場作為公家過路的大道歷史;
六,人物簡記:
⑴溫世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任石城縣參議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西醫學院、中南醫學院教授、血液病專家,曾任江西省第一人民醫院內科院院長(相當於國家廳級幹部);
⑵溫永湘:中國人民解放軍俄語翻譯專家
⑶溫永寬:中山大學醫學院眼科學院主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
七,後記: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轉眼間溫氏新屋裡祠堂屹立在湖坑大椴已經將近160年的時間,擁有過輝煌,經歷過跌宕,轉眼間已經走到第十代的眼前,特別是近代從本祠堂出去的人,做經商的生意興隆,專學業的學業有成,大專本科、研究生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這些都是得益於先人的積善成德,流芳百世,蔭佑後人。後輩更應以發憤圖強之心,感恩戴德之意回報先人的篳路藍縷。有感於此而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