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苯乳酸菌株的複合誘變及其生產培養基的最佳化》是劉晨撰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產苯乳酸菌株的複合誘變及其生產培養基的最佳化
- 發表時間:2014-06-01
- 論文來源: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分類號:TS202.3
- 作者:劉晨
論文摘要,引文格式,
論文摘要
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也稱β-苯乳酸或3-苯基乳酸,是近來年發現的一種新型天然防腐劑。苯乳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學法和生物合成法兩種,生物法又可分為微生物發酵法和酶法合成法。本實驗通過複合誘變育種的方法,研究了硫酸二乙酯-紫外複合誘變與亞硝基胍-紫外複合誘變的適宜誘變條件選育高產苯乳酸菌株,通過單因素試驗與旋轉組合試驗對工業化發酵培養基及發酵條件進行了最佳化,確定了苯乳酸工業化發酵培養基最佳配方及最佳發酵條件,為苯乳酸工業化發酵生產提供了技術依靠。研究內容及結果如下:1.植物乳桿菌NY-34的硫酸二乙酯-紫外複合誘變選育以本實驗室自主分離的植物乳桿菌NY-34為出發菌株,通過硫酸二乙酯-紫外複合誘變,採用雙層平板拮抗法和牛津杯法篩選突變菌株。試驗結果表明,用體積分數0.9g/L的硫酸二乙酯誘變20min,紫外線照射100s的複合誘變試驗,獲得一株抑菌效果好的且菌液發酵產苯乳酸的量最高的突變株UD-27,測得其苯乳酸產量為683mg/L,比原始菌株產量246mg/L提高2.78倍,通過遺傳穩定性試驗證明其遺傳性質穩定。2.植物乳桿菌NY-34的亞硝基胍-紫外複合誘變選育以NY-34為出發菌株,以抑菌效價為檢測指標,通過亞硝基胍-紫外複合誘變,採用雙層平板拮抗法和牛津杯法篩選突變菌株。試驗結果表明,亞硝基胍濃度為3g/L,誘變時間為40min,紫外照射時間為90s時獲得一株苯乳酸產量最高的變異株UN-30,苯乳酸產量達712mg/L,比出發菌株產量246mg/L提高近3倍,通過遺傳穩定性試驗證明其遺傳性質穩定。3.突變菌株UN-30的工業化發酵培養基及發酵條件的最佳化以突變菌株UN-30為生產菌株,採用單因素試驗、二次旋轉正交試驗、回響面實驗設計對生產發酵培養基中各種配料、輔料等添加量以及發酵條件進行了最佳化。確定的發酵培養基最佳配方為:葡萄糖0.43%、糖蜜9.12%、玉米漿6.49%、硫酸鎂0.48%、磷酸氫二鉀0.12%、苯丙氨酸1.52%、乙酸鈉2.1%、CaCO31.5%、吐溫-800.1%、酵母膏0.5%,檸檬酸二胺0.2%。確定的發酵條件為:發酵時間72h,接種量5%,發酵溫度32℃,搖床轉數160r/min,初始pH7.0,裝液量36%。30L發酵罐放大培養,發酵後苯乳酸產量達到2890mg/L,與未最佳化前的712m g/L相比,產量提高了4倍。結論:通過對NY-34菌株進行硫酸二乙酯-紫外、亞硝基胍-紫外複合誘變,得到了性狀穩定、苯乳酸產量高的突變菌株,利用該菌株對生產發酵培養基及其發酵條件進行最佳化,確定了生產培養基的配方及發酵技術參數,使突變菌株的苯乳酸生產能力大大提高。此研究可為苯乳酸工業化生產提供優良菌種和基礎數據。
引文格式
劉晨. 高產苯乳酸菌株的複合誘變及其生產培養基的最佳化[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