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社區位於合肥市南郊,為包河區駱崗街道下轄社區。高王社區北倚合肥高鐵南站,南靠濱湖新區,東鄰包河經開區,西與徽州大道接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即將開通的合肥捷運一號線將停靠“高王站”。
高王社區成立於2008年4月,轄區面積3.3平方公里,現有17個居民組,住戶716戶,常住人口2400人,流動人口1750人,轄區上規模單位5個,無機關單位、學校和醫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5個,個體商業網點4個,有志願者隊伍1支120人。我居黨員隊伍建設情況:黨員總數102名,其中婦女黨員16名、占黨員總數16%,男性黨員76名,占黨員總數84%。
黨建工作特色做法:社區黨組織將“兩個一”(每個黨員為社區辦一件實事,每個黨員為居民做一件好事)作為黨員年度目標考核的硬性指標,切實增強社區黨員服務的自覺性,打造“一居一品”的社區黨員服務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王社區
- 外文名稱:Gaowang Community
- 別名:高頭王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
- 下轄地區:塘坎組、周崗組、高王組、彭小郢等17個居民組
- 政府駐地:合肥市包河區長沙路
- 電話區號:0551
- 郵政區碼:230051
- 面積:3.3平方公里
- 人口:2400
- 方言:江淮官話 合肥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劉備塘、駟佩塘、曹操大壩、將軍墳、鳳凰橋等
- 機場:新橋機場
- 火車站:合肥站、合肥南站
- 車牌代碼:皖A
- 捷運、公交:捷運1號線、快速公交1號線、60路
高王歷史沿革,高王的地名來歷:源自五種史載與傳說,
高王歷史沿革
序號 時期 縣區 二級區 鄉、鎮、公社、街道 選區、農業社、大隊、村委會、社居委
1 1948年底前 合肥縣 南鄉 高頭王
2 1949年 肥西縣 城南區 煙墩鄉 高頭王
3 1952年3月 肥西縣 煙墩區 王橋鄉 高頭王選區
4 1955年11月(撤區並鄉) 肥西縣 煙墩區 煙墩鄉 高頭王農業社
5 1958年9月(撤區、鄉)公社化開始 肥西縣 合巢公社 高頭王生產大隊
6 1960年 肥西縣 煙墩公社 政府命名高王村委會
7 1961年5月劃增公社 肥西縣 煙墩公社 生產大隊
8 1961年11月煙墩區改義城區 肥西縣 義城區 煙墩公社 生產大隊
9 1967年1月 肥西縣 合巢區 東風公社 反修大隊
10 1969年4月撤區 肥西縣 東風公社 反修大隊
11 1970年3月改名煙墩公社 肥西縣 合巢指導點 煙墩公社 高王大隊
12 1972年8月撤點改區 肥西縣 義城區 煙墩公社 高王大隊
13 1978年5月劃歸合肥郊區 合肥郊區 義城公社 高王大隊
14 1979年10月10日建立 合肥郊區 駱崗公社(新成立) 高王生產大隊
15 1983年改名為駱崗鄉 合肥郊區 駱崗鄉 高王村委會
16 1992年2月成立 合肥郊區 駱崗鎮 高王村委會
17 2002年3月6日包河區成立 合肥包河區 駱崗鎮 高王村委會
18 2004年12月22日撤鎮建街 合肥包河區 駱崗街道 高王村委會
19 2008年4月高王村委會改社居委 合肥包河區 駱崗街道 高王社居委
高王的地名來歷:源自五種史載與傳說
一是源自曹操、孫權爭奪江淮地區,曹操曾到此謀戰的典故,當地人尊稱曹操為“高頭大王”世傳,後簡稱“高王”得此地名。
據《安徽歷史》記載:“官渡之戰後,曹操以合肥為中心,向江淮地區擴展勢力”“命劉馥為合肥刺史,加強對合肥的統治”。“孫權也積極爭奪江淮地區,加強沿江戰備。雙方為據有江淮衝突不斷”。另據《合肥歷史》記載:“合肥是曹、吳分界的重鎮。合肥以南,長江以北是雙方長期爭奪的地區。在此曾發生過大小几十次戰爭。”“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合肥始終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曹魏和孫吳在合肥的爭奪,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廻龍橋等眾多的古蹟和傳說”。
在這些眾多的古蹟和傳說中,高王不僅有“魏國軍寨”,“曹操大壩”,“將軍墳墓”,“竹子墩書香閣”,“劉備塘”,“藏舟蘆塘”,“西坡塘”,“大墩將台”,“大灘官邸”,“魏十五里河故道”,“太平橋”,“鳳凰橋”等等,而且還有關於“高王”地名由來的歷史典故。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於取勝,遂撤軍北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之際,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被鎮守合肥的曹軍大將張遼聽命於曹操西征前留下的“木函”中的密令所敗。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曹丕帶著其子曹叡和東鄉公主,隨曹操東征孫權。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
在那些大小戰爭中,高王位於十五里河左岸,南距巢水與北達合肥各8千米,不僅是處於“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要衝,而且還是曹操防禦孫權大軍從巢湖經由施水馬家渡,(漲水時)上溯十五里河中游登岸圍攻合肥的前沿陣地。據傳,在征戰孫權與防禦合肥被破的運籌帷幄過程中,曹操曾親臨於此,與其部將共商孫權圍攻合肥的對策,並在今天高王社區這個地方,鼓勵將士們以期再戰,趁勝追擊。因操是沛國譙人,個大頭高,身材魁梧,亦是魏國國王,當地人尊稱魏王為“高頭大王”,到處宣贊這位“高頭大王”的智謀與膽略。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的把“高頭大王”說成“高頭王”。當地人則把居住在高地上的王姓村莊叫做“高頭王”地名,代代相傳。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還廣為流傳。1960年經政府批准建村委會時,取其簡稱“高王”作為成立村委會的名稱,於是便有了“高王”和“高王村委會”的地名。
二是源此處有曹操運兵的典故,傳說曹操曾騎高頭大馬路過此地,因此得地名“高頭王”。合肥市捷運一號線“花園村站”更名為“高王站”。其“高王”地名由“高頭王”簡稱而來。參見2016年1月18日《合肥晚報》第1版和《安徽商報》第16版及合肥市包河區政府網站發布的圖文。
三是源自曹叡曾來於此謀略另築合肥新城的典故,因軍御功高,當地人則尊稱魏明帝曹叡為“高明帝王”世傳,轉而傳為“高明頭王”,再後簡稱為“高頭王”至“高王”而得此地名。
魏、吳為爭奪合肥反覆鏖戰多年,為防禦吳軍圍攻合肥,魏明帝曹叡於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與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曾兩次分別自洛陽宮與許昌宮東巡。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為防禦吳軍圍攻合肥,魏揚州都督滿寵決定放棄合肥舊城,另築合肥新城於雞鳴山東北,遠離水道,不利於吳軍進攻,有利於魏軍防守。合肥新城築成後的20年裡,吳軍屢次圍攻。新城剛一完工,孫權即發兵進攻,受挫後撤退。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孫權率大軍猛攻新城,滿寵寡不敵眾,準備放棄新城,退守壽春。魏明帝不允許,並御駕東征。滿寵奮力死守,火燒吳軍攻城器具,射死孫權之侄孫泰,迫使孫權撤圍而退。據傳,曹叡曾到今天高王社區這個地方,與其部將共謀吳軍屢次圍攻合肥新城的對策,當地人到處稱讚和宣傳曹叡防城策略高明,此來御駕功高。尊稱曹叡為“高明帝王”。後來人們把“高明帝王”傳為“高明頭王”,久而久之,人們習慣地把“高明頭王”又說成“高頭王”。而當地人則把居住在高地上的王姓村莊叫做“高頭王”地名,代代相傳。1960年經政府批准建村委會時,取其簡稱“高王”作為成立村委會的名稱,遂有“高王”和“高王村委會”的地名。
四是源自佛緣《高王觀世音經》而得此“高王”地名。
高王(佛典)。 凡尊之則曰王,如鹿王,象王,須彌山王等等。王而再加尊稱,則曰高王。《大藏經聖教法寶標目》有《一切法高王經》,雲與《諸法最上王經》本同,一切法即諸法,高王即最上王。《高王觀世音經》,高王亦猶此。《標目》又載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方等頂王經》。最上王即最勝王,高王即頂王。俗以為《高王觀世音經》高王之名由高歡而得,非。
高王經(佛經名)。《高王觀世音經》之略稱。《法苑珠林》十三作《觀世音救生經》。佛教傳說,稱北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信佛教,曾造觀音像,自加禮敬。後為劫賊所引,不勝拷楚。忽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臨刑,刀自折為三段,膚頸不傷。刀三易皆折。所司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死。及歸,睹其家觀音像項有刃跡三。遂寫其經,廣布於世。後稱為《高王觀世音經》。佛家稱謂,凡尊之則曰王;王而再加尊稱則曰高王,即最上王。《高王觀世音經》,言此於諸經中為最上。參閱商務印書館第3版《辭源》。
《高王經》自北魏(公元386--534年)間起,廣為傳布。至唐達到鼎盛,因傳說稱誦《高王經》感應靈驗。各方信眾紛紛奉捐,多地建有觀音廟。合肥南鄉觀音廟,亦即唐時所建,位於合巢路8千米東側,傳說這些佛像雕塑是從西藏請來的能功巧匠所就。是合肥南鄉規模最大的佛教廟宇,氣勢宏偉,肅穆森嚴,香火極盛。平時佛燈常明,早晚誦經之聲不絕於耳。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燒香還願絡繹不絕。常有雲遊僧尼前來參拜。每年二月十九日被定為廟會,進香者身背香袋,隊伍常綿延1千米左右。類似廟會,在公元1949年還舉行過一次。參閱《合肥市志》、《包河區志》有記載。
由於傳布廣,拜者眾,位於廟西3千米外而居高地王姓村莊的善男信女,遂傳稱《高王經》如此之靈驗,自認為得益於三緣:一緣佛經。常去觀音廟上香拜佛,祈求觀音菩薩保佑,此為天緣;二緣居高地。既站得高,又看得遠,可謂高瞻遠矚,此為地緣;三緣王姓,作為王侯將相後代,占有祖光,此為人緣。天緣地緣人緣皆俱,遂取得“高王”此名。又因方言(土語),當地人常把“頂字”說成為“高頭”,如“屋頂”說成“屋高頭”;又如“房頂”說成“房高頭”;至於“頂王”則說成為“高頭王”了。《古代漢語詞典》有其一解:“頂”即“頭頂”。當地人還常在單詞中加入“頭”字連說,構成習慣用語。如“上王”說成“上頭王”、“下王”說成“下頭王”,那么“高王”則說成為“高頭王”了,類推。“高頭王”地名由此而得,世代相傳。1960年經政府批准建設村委會時,取其間稱“高王”作為成立村委會的名稱,於是便有了“高王”和“高王村委會”的地名。
五是源自“高王是以王姓居住高地上得名;高王村委會,1960年建,以駐地高王村命名”。高王社居委是2008年政府更名。參閱1988年《合肥市地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