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64畝(其中:田730畝,地634畝),人均耕地1.3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畝,其中養殖面積15畝;荒山荒地855畝,其他面積94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通水 、通電視。全村有160戶通自來水,有3戶飲用井水,有9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 2.1%)。有43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3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0戶(分別占總數的 87.8 %和 87.8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機車19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戶;建有小水窖1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55畝,有效灌溉率為 92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6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5萬元,占總收入的 25.2 %;畜牧業收入95萬元,占總收入的 37.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50頭,肉牛9頭,肉羊6頭);漁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2%;林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 3.2 %;第二、三產業收入80.5萬元,占總收入的 32 %;工資性收入162萬元,占總收入的64.3%。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農民收入以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4人(占勞動力的 21%),在省內務工105人,到省外務工4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4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枇杷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3戶,共鄉村人口1740人,其中男性873人,女性867人。其中農業人口1090人,勞動力73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漢族1738人,拉古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2人,占人口總數的2.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23人,參合率 93.3 %;享受低保26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高灘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水富縣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人,其中小學生162人,中學生35人。
該村建有圖書室1個,2005年被 鎮評為“ 先進黨支部 ”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有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5人,黨員中男黨員21人,女黨員14人。該村黨小組2005年被鎮評為先進基層黨小組;2006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等。該村有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自然村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差,農戶增加收入較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自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修建向家壩電站大型工程為契機,大力轉移勞動力,力爭每年轉移勞動力620人;發展以生豬、兔為主的養殖業;力爭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