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技術

《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技術》是由淮南礦業(集團)生態環境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汪漢玉、胡振琪、劉春武、李晶、李瑞、趙艷玲、端木山、鄭禮全、王萍、肖武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技術
  • 成果登記號:20120152
  • 第一完成單位:淮南礦業(集團)生態環境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20152
項目名稱
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技術
第一完成單位
淮南礦業(集團)生態環境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汪漢玉、胡振琪、劉春武、李晶、李瑞、趙艷玲、端木山、鄭禮全、王萍、肖武
研究起始日期
2004-06-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8-12-01
任務來源
橫向委託;

成果摘要

本項目針對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的典型特點,利用3S技術、現場採樣、室內實驗和理論分析等手段,重點研究了該類礦區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與評價技術、沉陷水域污染與修復技術、礦區不同損毀土地的復墾再利用技術、污染土地修復技術和植被恢復與群落功能重建技術等。取得的相關技術成果包括:一是提出了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環境監測方法並揭示了其環境損害特徵;二是提出了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生態環境損害評價方法,認為地面塌陷危險性、土壤養分質量和重金屬污染風險評價和水環境質量評價是核心的評價內容;三是探討了高潛水位煤炭資源枯竭礦區水污染控制與水系重構技術模式;四是針對項目區土壤存在Cu、Cr、Zn、Pb和Cd污染且較為嚴重的現狀,提出了基於粘土礦物與菌根的重金屬污染土壤聯合修復技術;五是針對修復區內植被現狀和生態受損區分布特點,分別提出了坡地和平原區多功能型林地修復模式、採煤塌陷區生態涵養型濕地群落植被修復模式和煤矸石區基質改良型耐瘠抗逆群落植被修復模式,並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植被構成、不同結構的植被群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