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表2000米以下的岩漿能使其周圍岩體的溫度達到幾百攝氏度 ,蘊藏著巨大熱能。
高溫岩體發電是從地面鑽豎井到岩體,形成一個注射井,並在適當部位加壓,使加壓點周圍產生寬幾毫米、長數百米的裂縫,向裂縫中注水後,水吸收岩體熱量升溫到 200~300℃ ,在裂縫的另一端打一口噴汽井 ,即生產井 , 熱水便會伴隨蒸汽噴出 , 用於地熱發電裝置發電 。1985年5月28日 ,美國 、日本 、聯邦德國3國研究機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高溫噴汽井。高溫岩體發電對於多火山、高溫岩體資源豐富地區的開發更有意義,前景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溫岩體電站
- 外文名:high-temperaturerock to energy system
- 解釋:利用地下乾熱岩體的熱量發電
- 溫度:超 過150~180℃
發電,歷史,工作,
發電
高溫岩體發電的具體操作是:在高溫岩體內打孔,在岩石中人工挖掘龜裂面,接著鑽2個孔,在一孔中注入水,水流到龜裂面間,周圍高溫岩體的加熱使水成為熱水或水蒸氣,然後,此熱水或蒸氣從另一個孔中出來進行發電。
高溫岩體發電方式的優點是:在地下產生熱,注入水產生水蒸氣,對環境影響少,可大規模發電。作為火山之國的日本,高溫岩體十分普遍,該熱能貯藏量十分豐富,作為自然能源,這種發電方式今後將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西藏也是發展高溫岩體發電的理想場所。
歷史
利用地下乾熱岩體發電的構想,是美國人莫頓和史密斯於1970年提出的。1972年,他們在新墨西哥州北部打了兩口約4000米的深斜井,從一口井中將冷水注入到乾熱岩體,從另一口井取出自岩體加熱產生的蒸汽,功率達2300千瓦。進行乾熱岩發電研究的還有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但迄今尚無大規模套用。
“乾熱岩”技術主要是通過在鑽孔中以加壓的方式將水注入到3000米~5000米深度的高溫岩體(通常為花崗岩)中,這些水被加熱呈沸騰狀態並通過裂隙從附近的另外一處鑽孔中噴出地面,噴出的熱水被注入到一個熱交換器中,將其他沸點較低的液體加熱,將生成的氣體驅動蒸汽渦輪機進行發電。冷卻後的水可以進一步提取熱能後再次注入鑽孔中循環利用。
工作
有數據表明,地殼中“乾熱岩”所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蘊藏能量的30倍、利用乾熱岩發電的成本與以煤炭和天然氣為燃料的火力發電站的成本大體相當,是風力發電的一半,只有太陽能發電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歐美許多已開發國家正在積極開展於熱岩開發試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