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套裝共2冊)》全方位地涵蓋古代及近現代高淳政區沿革、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風情、宗教、城鄉面貌、自然災害、環境變遷等各個領域的主要歷史事件(含流傳有緒的神話傳說),集高淳歷史文化精華之大成。 《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套裝共2冊)》所錄詞條及大事年表時限為遠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遠古~1949),而以有建置以來的2200多年歷史為主。 《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套裝共2冊)》以今高淳區行政區域為收錄範圍。建縣之前雖不在高淳境內發生,但對高淳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則酌情收錄。
基本介紹
- 書名:高淳歷史文化大成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頁數:1014頁
- 開本:16
- 作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京市高淳區委員會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99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套裝共2冊)》是打造高淳文化品牌的一次成功創意,是高淳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徐徐展卷,細細品讀,猶似訪古探幽的文化之旅。《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套裝共2冊)》全面細緻地梳理高淳歷史文化脈絡,繪就悠揚綿長的歷史畫卷,展示深厚多彩的文化底蘊,為深入挖掘全國唯一“國際慢城”的古老文化內涵作出了非常有益的貢獻。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詞條目錄
圖片目錄
詩文目錄
美在高淳
正文
附錄1:高淳歷代行政長官簡表
附錄2:高淳政區沿革簡表
附錄3:民國23年(1934)江蘇省物品展覽會高淳縣送會展覽物品目錄
附錄4:民國18年(1929)高淳縣劃區調查表
附錄5:民國時期高淳縣鄉鎮區域調整簡表
附錄6:民國時期高淳縣人口調查簡表
附錄7:高淳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附錄8:高淳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錄9: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10:索引
後記
附圖一:《江寧輿圖》之高淳縣圖
附圖二:高淳區地圖
序二
序三
凡例
詞條目錄
圖片目錄
詩文目錄
美在高淳
正文
附錄1:高淳歷代行政長官簡表
附錄2:高淳政區沿革簡表
附錄3:民國23年(1934)江蘇省物品展覽會高淳縣送會展覽物品目錄
附錄4:民國18年(1929)高淳縣劃區調查表
附錄5:民國時期高淳縣鄉鎮區域調整簡表
附錄6:民國時期高淳縣人口調查簡表
附錄7:高淳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附錄8:高淳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錄9: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10:索引
後記
附圖一:《江寧輿圖》之高淳縣圖
附圖二:高淳區地圖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秦置溧陽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以楚平陵邑置溧陽縣,隸屬於會稽郡。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廢分封,置郡縣,又因患兵革不休,乃盡毀六國舊城邑,“銷鋒鏑”,按照大一統的需要設定郡縣,依各地自然區域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而重新設治。秦置溧陽縣的時間,舊縣誌觀點不一。明《嘉靖高淳縣誌》卷一載:“秦滅楚置溧陽縣,屬鄣郡。”清《康熙高淳縣誌》卷一載:“始皇滅楚,二十六年定為鄣郡,地以置溧陽,屬之。”《光緒溧水縣誌》卷一則記:“秦始皇二十五年定鄣郡,始置溧陽縣,屬之。”按:秦無鄣郡,鄣郡乃漢初由會稽郡西部析置,學界已有定論,秦置溧陽縣實屬會稽郡。至於置縣時間,今人一般作秦始皇二十六年,但近年亦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初定,從下令施行郡縣制到實際施行應有一個過程,故南京地區秦代諸縣始置的年代未必劃一,推測在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之間。所置溧陽縣因在溧水(一名瀨水)之北,水北日陽,故名溧陽。但關於溧水具體所指,古今眾說紛紜。一說據《漢書·地理志》“溧水出南湖”,又據《祥符圖經》“瀨水西承丹陽湖,東人長塘湖”,認為溧水即胥河及其以東的荊溪河(在溧陽西北40里),而南湖含今石臼湖、固城湖(今俗稱小南湖)、丹陽湖及相鄰安徽郎溪的南漪湖(今俗稱大南湖);一說認為溧水及伍子胥乞食投金處均在今溧陽境內荊溪河一段,所據為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溧水在(溧陽)縣南6里。”唐溧陽縣治即今之舊縣村。溧水東流為永陽江,江上有渚,名瀨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處,故又名投金瀨。自瀨渚東流為瀨溪,鄉民訛為爛溪,入長塘湖一支東流為吳王漕。吳王漕之名,或以為楊行密時漕運所行,或以為春秋時吳王所開。考慮到兩漢之前溧陽縣行政中心在今高淳固城的事實,兩說中應以前說為是。今之《中國歷史地圖集》則認為溧水即古中江,是長江人海的一條分支,由蕪湖經高淳、溧陽、宜興入太湖,再由上海人海。或認為溧陽縣名取意溧山之陽,此說為明代天順年間祭酒吳撰最早提出。按:溧山在境東40里安興鄉周村之南,一作栗山,因山形似栗故名。秦所置溧陽縣轄域範圍較大,當包括今高淳、溧水、溧陽3地,其行政長官為縣令,由秦始皇親自任命,下設縣尉、縣丞,縣尉管理地方軍務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和稅收。其縣治位置,舊縣誌及今人多認為即春秋吳築瀨渚邑之舊址所在的固城,並一直沿用至兩漢時代。
變革頻繁的漢初溧陽縣的統屬
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冬十月,下令天下縣邑皆築城,溧陽縣城可能在此時得以重築。漢沿秦制,仍設溧陽縣,仍轄今高淳、溧水、溧陽3地,但漢武帝改定丹陽郡名之前的溧陽縣的統屬卻變革頻繁。秦漢之際,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轄9郡,都於彭城。秦置溧陽縣隸會稽郡,屬西楚。漢高帝五年,高帝劉邦因韓信習楚風俗,乃以項羽所分之西楚地分封韓信,則溧陽縣屬韓信楚國。次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遂廢楚王韓信,析會稽郡西部置鄣郡,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53縣地立劉賈為荊王,則溧陽縣屬荊國鄣郡;漢高帝十二年,荊王劉賈被淮南王英布襲殺,乃立劉濞為吳王,領劉賈舊封3郡53城,鄣郡所屬的溧陽等縣又改屬吳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王劉濞等舉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不久,劉濞兵敗被殺,乃於次年以淮南王劉非徙封江都,為江都王,領原吳國封地,溧陽等縣屬江都國鄣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劉建獲罪自殺,江都國廢除,則溧陽縣徑屬鄣郡。至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又改鄣郡為丹陽郡,受楊州刺史監臨,溧陽縣從此屬楊州丹陽郡統轄。總之,從秦漢之際到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的約百年時間,今高淳區域所屬的溧陽縣建置變遷頻繁,先後屬西楚、韓楚、荊、吳、江都5國,先後隸會稽、鄣、丹陽3郡。
插圖:
秦置溧陽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以楚平陵邑置溧陽縣,隸屬於會稽郡。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廢分封,置郡縣,又因患兵革不休,乃盡毀六國舊城邑,“銷鋒鏑”,按照大一統的需要設定郡縣,依各地自然區域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而重新設治。秦置溧陽縣的時間,舊縣誌觀點不一。明《嘉靖高淳縣誌》卷一載:“秦滅楚置溧陽縣,屬鄣郡。”清《康熙高淳縣誌》卷一載:“始皇滅楚,二十六年定為鄣郡,地以置溧陽,屬之。”《光緒溧水縣誌》卷一則記:“秦始皇二十五年定鄣郡,始置溧陽縣,屬之。”按:秦無鄣郡,鄣郡乃漢初由會稽郡西部析置,學界已有定論,秦置溧陽縣實屬會稽郡。至於置縣時間,今人一般作秦始皇二十六年,但近年亦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初定,從下令施行郡縣制到實際施行應有一個過程,故南京地區秦代諸縣始置的年代未必劃一,推測在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之間。所置溧陽縣因在溧水(一名瀨水)之北,水北日陽,故名溧陽。但關於溧水具體所指,古今眾說紛紜。一說據《漢書·地理志》“溧水出南湖”,又據《祥符圖經》“瀨水西承丹陽湖,東人長塘湖”,認為溧水即胥河及其以東的荊溪河(在溧陽西北40里),而南湖含今石臼湖、固城湖(今俗稱小南湖)、丹陽湖及相鄰安徽郎溪的南漪湖(今俗稱大南湖);一說認為溧水及伍子胥乞食投金處均在今溧陽境內荊溪河一段,所據為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溧水在(溧陽)縣南6里。”唐溧陽縣治即今之舊縣村。溧水東流為永陽江,江上有渚,名瀨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處,故又名投金瀨。自瀨渚東流為瀨溪,鄉民訛為爛溪,入長塘湖一支東流為吳王漕。吳王漕之名,或以為楊行密時漕運所行,或以為春秋時吳王所開。考慮到兩漢之前溧陽縣行政中心在今高淳固城的事實,兩說中應以前說為是。今之《中國歷史地圖集》則認為溧水即古中江,是長江人海的一條分支,由蕪湖經高淳、溧陽、宜興入太湖,再由上海人海。或認為溧陽縣名取意溧山之陽,此說為明代天順年間祭酒吳撰最早提出。按:溧山在境東40里安興鄉周村之南,一作栗山,因山形似栗故名。秦所置溧陽縣轄域範圍較大,當包括今高淳、溧水、溧陽3地,其行政長官為縣令,由秦始皇親自任命,下設縣尉、縣丞,縣尉管理地方軍務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和稅收。其縣治位置,舊縣誌及今人多認為即春秋吳築瀨渚邑之舊址所在的固城,並一直沿用至兩漢時代。
變革頻繁的漢初溧陽縣的統屬
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冬十月,下令天下縣邑皆築城,溧陽縣城可能在此時得以重築。漢沿秦制,仍設溧陽縣,仍轄今高淳、溧水、溧陽3地,但漢武帝改定丹陽郡名之前的溧陽縣的統屬卻變革頻繁。秦漢之際,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轄9郡,都於彭城。秦置溧陽縣隸會稽郡,屬西楚。漢高帝五年,高帝劉邦因韓信習楚風俗,乃以項羽所分之西楚地分封韓信,則溧陽縣屬韓信楚國。次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遂廢楚王韓信,析會稽郡西部置鄣郡,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53縣地立劉賈為荊王,則溧陽縣屬荊國鄣郡;漢高帝十二年,荊王劉賈被淮南王英布襲殺,乃立劉濞為吳王,領劉賈舊封3郡53城,鄣郡所屬的溧陽等縣又改屬吳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王劉濞等舉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不久,劉濞兵敗被殺,乃於次年以淮南王劉非徙封江都,為江都王,領原吳國封地,溧陽等縣屬江都國鄣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劉建獲罪自殺,江都國廢除,則溧陽縣徑屬鄣郡。至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又改鄣郡為丹陽郡,受楊州刺史監臨,溧陽縣從此屬楊州丹陽郡統轄。總之,從秦漢之際到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的約百年時間,今高淳區域所屬的溧陽縣建置變遷頻繁,先後屬西楚、韓楚、荊、吳、江都5國,先後隸會稽、鄣、丹陽3郡。
後記
2011年6月,我到高淳工作後,即被高淳無所不在的歷史文化所吸引。無論是6000多年前的薛城古文化遺址、2800多年前的固城遺址、春秋之古胥溪河、唐之“魯陽五堰”、明之廣通鎮壩、清之太平天國營壘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還是東壩大馬燈、椏溪“跳五猖”、長蘆“楊家抬龍”、沛橋“高蹺”、高淳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給我一種特別的感受。在工作之中,我無時無刻不感受著高淳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觸碰著高淳鮮活的歷史文化遺產,關注著高淳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近年來,在很多同志的努力下,我們先後出版和編印了《高淳縣誌》《高淳文史資料》《話說高淳》《江南聖地——高淳》《高淳傳統手工藝》《高淳風俗》等系列文化書籍,編制了《高淳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綱要》《高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等指導用書,為高淳歷史文化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我更感覺到高淳需要一部能全面系統反映高淳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以便大家能以此作為傳承和發揚高淳歷史文化的平台。經與吳衛國書記和第八屆高淳縣政協戴新和主席商議,決定由高淳政協主持其事。
區政協動作很快,專門成立了工作組,統籌實施本書編纂,在遴選專家團隊、史料圖片收集、組織推進實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書稿編纂伊始,他們聘請了南京師範大學王志高教授擔任總纂,負責全書體例架構、史料鑒選、詞條設定、組稿統稿、文圖組配等工作;又邀請了南京和高淳本土專家分別承擔部分清代、民國詞條的編撰,以及高淳文史資料的整理甄別、地情核實。在史料圖片收集、整理和考證過程中,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市博物館,及二十多家譜牒收藏單位和個人等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和圖片;參與編纂的同志不辭辛苦,親至外景地拍攝,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精美的圖片。在書稿的初審和終審階段,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等單位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逐條把關,提出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見,確保了書稿的高質量和權威性。在書稿的最後編輯階段,南京出版社的潘珂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勘校工作。特別是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歷史考古學家、“江蘇社科名家”蔣贊初老先生為本書題寫長篇序言,對高淳的歷史文化特徵進行了高度概括。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先生百忙之中賜序,對高淳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高度肯定,並提出殷切期望。十一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副主任(駐會)、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卞晉平先生欣然揮毫為本書題寫書名。現在,歷時兩年時間,一部上下兩冊約120萬字、近2000幅插圖、600多首詩詞的《高淳歷史文化大成》終於呈現在我們面前。我雖然未及全文仔細審讀,但粗略瀏覽全書,感覺其內容、體例與我當初的構想完全一致。閱讀之中,我還為編纂者熱愛高淳的拳拳之心和辛苦勞動所感動。在此,謹向所有參與本書編纂並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
《高淳歷史文化大成》的成功編纂是文化高淳建設的一件喜事。作為系統反映高淳深厚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一部鄉邦文獻,它是高淳歷史文化資料整理工作新的起點,必將成為研究高淳歷史文化的新載體。我熱切地希望閱讀此書的各位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繼續關注高淳的文化發展,更多參與高淳的文化建設。我更希望參與高淳建設發展的同志們以此書為工具,把高淳的歷史文化融人到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事業等工作之中,讓高淳的發展綻放出更加獨特的文化光芒。
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政府區長 沈劍榮
2013年8月1日
區政協動作很快,專門成立了工作組,統籌實施本書編纂,在遴選專家團隊、史料圖片收集、組織推進實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書稿編纂伊始,他們聘請了南京師範大學王志高教授擔任總纂,負責全書體例架構、史料鑒選、詞條設定、組稿統稿、文圖組配等工作;又邀請了南京和高淳本土專家分別承擔部分清代、民國詞條的編撰,以及高淳文史資料的整理甄別、地情核實。在史料圖片收集、整理和考證過程中,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市博物館,及二十多家譜牒收藏單位和個人等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和圖片;參與編纂的同志不辭辛苦,親至外景地拍攝,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精美的圖片。在書稿的初審和終審階段,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等單位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逐條把關,提出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見,確保了書稿的高質量和權威性。在書稿的最後編輯階段,南京出版社的潘珂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勘校工作。特別是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歷史考古學家、“江蘇社科名家”蔣贊初老先生為本書題寫長篇序言,對高淳的歷史文化特徵進行了高度概括。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先生百忙之中賜序,對高淳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高度肯定,並提出殷切期望。十一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副主任(駐會)、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卞晉平先生欣然揮毫為本書題寫書名。現在,歷時兩年時間,一部上下兩冊約120萬字、近2000幅插圖、600多首詩詞的《高淳歷史文化大成》終於呈現在我們面前。我雖然未及全文仔細審讀,但粗略瀏覽全書,感覺其內容、體例與我當初的構想完全一致。閱讀之中,我還為編纂者熱愛高淳的拳拳之心和辛苦勞動所感動。在此,謹向所有參與本書編纂並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
《高淳歷史文化大成》的成功編纂是文化高淳建設的一件喜事。作為系統反映高淳深厚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一部鄉邦文獻,它是高淳歷史文化資料整理工作新的起點,必將成為研究高淳歷史文化的新載體。我熱切地希望閱讀此書的各位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繼續關注高淳的文化發展,更多參與高淳的文化建設。我更希望參與高淳建設發展的同志們以此書為工具,把高淳的歷史文化融人到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事業等工作之中,讓高淳的發展綻放出更加獨特的文化光芒。
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政府區長 沈劍榮
2013年8月1日
序言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與當今社會的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被普遍視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戰略資源。保護和利用好民族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保持民族特色,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人們已經認識到,保持文化多樣性,保護文化遺產的獨立性、完整性、連續性,首先是保護我們自己,也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當前,文化遺產保護的內涵逐漸深化,更加注重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而保護的範圍則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如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素,從重視單一文化要素的保護,向同時重視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性質,從重視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反映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其中重點之一便是融人自然環境中的農業文化遺產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實際上主要是一部農業文明史,至今農業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50%左右。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澱,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成為自然環境與文化景觀和諧共生,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最為集中,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最為豐富的地方。農業文化遺產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已成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鄉村文化景觀遺產對促進現代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技術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能夠維護或增強文化景觀中自然環境方面的價值。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化加速進程中,農業村落數量銳減,鄉村文化景觀出現了城市化的趨勢。不少歷史文化村鎮將一般城市規劃中的分區規劃、園林規劃、城市設計的理念套用過來,盲目複製城市文化景觀,導致鄉村文化景觀呈現“萬村一面”的規則化和庸俗化傾向,空間關係日益單調,缺乏相互內在聯繫。許多親切怡人的鄉村院落空間、街巷空間、園林空間、水空間以及文化空間不復存在。傳統村莊的原有屬性和歷史記憶亟待保護。有專家指出,“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消滅鄉村變城市”,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核心是儘可能完整地保護鄉村聚落和鄉土建築的原生態,是珍視、延續人類在農村社區的歷史文脈,以促進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
高淳距離我的祖籍之地江寧並不太遠,對其地有“七省通衢”之稱的古鎮東壩及三湖之濱的美景,我也早有耳聞,可惜一直未有機會親歷。直到2011年9月27日,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期間,得以與江蘇省及南京市文物局同仁一起,對高淳的保聖寺方塔和縣城老街古建築群保護進行現場考察。那次考察儘管時間短暫,但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績及高淳民眾的熱情好客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高淳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文物古蹟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薛城遺址、固城遺址在考古學界名聞遐邇,是南京乃至江蘇南部探尋早期區域文明非常值得關注的地區。此外,高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呈現出一種與自然生態資源、地方人文資源交相融合的狀態。其地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處於比較完整的鄉村文化生態之中,保持著十分難得的、生機勃勃的獨立文化整體,為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化學、民俗學等方面科學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信息資料。在全國城市化的一波又一波浪潮中,高淳沒有刻意追求“GDP”,沒有大規模“改造”曾經作為“滯後”代名詞的鄉村、山水、民俗等類特色文化景觀,可謂有先見之明。表面上看,當時的發展速度似乎“慢”了些,但卻為後代保留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須仰賴的寶貴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資源。今天,當頭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國際慢城聯盟中國總部”“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亞洲金旅獎——十大文化特色旅遊名縣”等桂冠,應該說高淳已經嘗到了甜頭。然而,生態景觀遺產和鄉村文化風貌的保護利用,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須避免大規模“運動式”“開發”,要通過“有機更新”,以達到“有機次序”。面對生態景觀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開發”的新的巨大經濟誘惑,高淳更要慎之!戒之!
近聞高淳區的主要領導有感於此前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分散局限,不利於已與古都南京融為一體的名邑高淳的宣傳,故籌劃高起點編纂一部真實全面反映高淳地區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內涵的“百科全書”式大型圖書,以完整再現由遠古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高淳巨幅輝煌畫卷。為保證書稿質量,他們邀聘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和高淳區的文史專家學者們群策群力,以系統深度挖掘高淳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及時為當下和後人保留一份經過科學整理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料。這項基礎性工作雖然艱苦,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過兩年的努力,其書稿即將付梓。日前,主持該項工作的高淳區政協負責人通過南京市文物局同仁邀我為這部堪稱高淳鄉邦文獻的《高淳歷史文化大成》題序,遂有緣得以先睹書稿。對全書一百多萬字的詞條、大事記、詩文以及近兩千幅插圖,我雖無暇一一細覽,但僅走馬觀花之後已為編纂者熱愛高淳的拳拳之心和篳路藍縷的辛勞所感動,尤其為高淳境內出土的大量精美絕倫的吳國青銅器及如詩如夢的生態景觀所吸引,仿佛徜徉歷史長河,仿佛身臨山水畫境。在展示原生態的鄉村聚落、營造詩意的人居環境等方面,高淳已經走在了江蘇的前列。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對高淳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對當地文化遺產,特別是極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景觀的保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夠幫助人們留住對已經逝去或正被擦除的歷史的記憶,故樂而為之序。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單霽翔
2013年6月28日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實際上主要是一部農業文明史,至今農業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50%左右。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澱,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成為自然環境與文化景觀和諧共生,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最為集中,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最為豐富的地方。農業文化遺產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已成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鄉村文化景觀遺產對促進現代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技術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能夠維護或增強文化景觀中自然環境方面的價值。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化加速進程中,農業村落數量銳減,鄉村文化景觀出現了城市化的趨勢。不少歷史文化村鎮將一般城市規劃中的分區規劃、園林規劃、城市設計的理念套用過來,盲目複製城市文化景觀,導致鄉村文化景觀呈現“萬村一面”的規則化和庸俗化傾向,空間關係日益單調,缺乏相互內在聯繫。許多親切怡人的鄉村院落空間、街巷空間、園林空間、水空間以及文化空間不復存在。傳統村莊的原有屬性和歷史記憶亟待保護。有專家指出,“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消滅鄉村變城市”,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核心是儘可能完整地保護鄉村聚落和鄉土建築的原生態,是珍視、延續人類在農村社區的歷史文脈,以促進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
高淳距離我的祖籍之地江寧並不太遠,對其地有“七省通衢”之稱的古鎮東壩及三湖之濱的美景,我也早有耳聞,可惜一直未有機會親歷。直到2011年9月27日,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期間,得以與江蘇省及南京市文物局同仁一起,對高淳的保聖寺方塔和縣城老街古建築群保護進行現場考察。那次考察儘管時間短暫,但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績及高淳民眾的熱情好客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高淳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文物古蹟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薛城遺址、固城遺址在考古學界名聞遐邇,是南京乃至江蘇南部探尋早期區域文明非常值得關注的地區。此外,高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呈現出一種與自然生態資源、地方人文資源交相融合的狀態。其地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處於比較完整的鄉村文化生態之中,保持著十分難得的、生機勃勃的獨立文化整體,為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化學、民俗學等方面科學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信息資料。在全國城市化的一波又一波浪潮中,高淳沒有刻意追求“GDP”,沒有大規模“改造”曾經作為“滯後”代名詞的鄉村、山水、民俗等類特色文化景觀,可謂有先見之明。表面上看,當時的發展速度似乎“慢”了些,但卻為後代保留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須仰賴的寶貴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資源。今天,當頭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國際慢城聯盟中國總部”“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亞洲金旅獎——十大文化特色旅遊名縣”等桂冠,應該說高淳已經嘗到了甜頭。然而,生態景觀遺產和鄉村文化風貌的保護利用,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須避免大規模“運動式”“開發”,要通過“有機更新”,以達到“有機次序”。面對生態景觀和鄉村文化景觀遺產“開發”的新的巨大經濟誘惑,高淳更要慎之!戒之!
近聞高淳區的主要領導有感於此前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分散局限,不利於已與古都南京融為一體的名邑高淳的宣傳,故籌劃高起點編纂一部真實全面反映高淳地區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內涵的“百科全書”式大型圖書,以完整再現由遠古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高淳巨幅輝煌畫卷。為保證書稿質量,他們邀聘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和高淳區的文史專家學者們群策群力,以系統深度挖掘高淳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及時為當下和後人保留一份經過科學整理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料。這項基礎性工作雖然艱苦,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過兩年的努力,其書稿即將付梓。日前,主持該項工作的高淳區政協負責人通過南京市文物局同仁邀我為這部堪稱高淳鄉邦文獻的《高淳歷史文化大成》題序,遂有緣得以先睹書稿。對全書一百多萬字的詞條、大事記、詩文以及近兩千幅插圖,我雖無暇一一細覽,但僅走馬觀花之後已為編纂者熱愛高淳的拳拳之心和篳路藍縷的辛勞所感動,尤其為高淳境內出土的大量精美絕倫的吳國青銅器及如詩如夢的生態景觀所吸引,仿佛徜徉歷史長河,仿佛身臨山水畫境。在展示原生態的鄉村聚落、營造詩意的人居環境等方面,高淳已經走在了江蘇的前列。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對高淳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對當地文化遺產,特別是極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景觀的保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夠幫助人們留住對已經逝去或正被擦除的歷史的記憶,故樂而為之序。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單霽翔
201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