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鎮志》是新沂市高流鎮人民政府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高流鎮志
- 作者:新沂市高流鎮人民政府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陳立科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書的編寫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原則,實事求是,科學地反映高流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
作品目錄
封面
高流鎮志
題詞
題詞
中共高流鎮黨委書記劉春彥題詞
現任中共高流鎮黨委書記趙忠友題詞
中共高流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志方題詞
圖片
高流鎮三套班子合影
編委會成員合影
政府門景
城鎮一敬厚巴角
商居一條街
供銷百貨大樓一角
高流國小教學樓
高流中學外景
1999年5月,徐州市委副書記胡振龍、副市長唐朝雙在新沂市領導陪同下視察高流農業生產。
高流鎮沿“205”國道線10公里長花卉苗木帶
榮譽附圖
榮譽附圖
高流鎮位置圖
高流鎮在原新安縣位置圖
高流鎮在原潼陽縣位置圖
沭西根據地略圖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邳宿沭海邊區黨組織分布情況示意圖
目錄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建置區劃
第一節位置面積
第二節建置沿革
第三節區劃
一、明清區劃
二、北洋政府及國民黨沭陽縣區劃
三、潼陽縣區劃
四、新中國區劃
第四節行政村居委會
一、高東村
二、高西村
三、嶺西村
四、高一村
五、南營村
六、岳駱王村
七、程徐村
八、黑頁刪愉墩村
九、河北村
十、耀南村
十一、達影凝白秦溝村
十二、溝埃村
十說葛只三、華豐村
十四、佃北村
十五、高程村
十六、三岔村
十七、夏塘村
十八、高二村
十九、沙墩村
二十、新沭居委會
第二章人口
第一節人口規模
第二節人口密度
第三節人口構成
一、民族
二、性別
三、年齡
四、文化
五、職業
六、家庭戶規模
第四節人口控制
一、宣傳教育
二、節制生育
三、晚婚晚育
四、優生優育
五、計畫生育管理機構
第三章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貌土壤
一、地貌
二、土壤
第二節水資源
一、大沙河
二、沂北乾渠
三、“二七”乾渠
四、沙墩水庫
第三節氣候物候
一、氣候
二、物候
第四節植物動物礦藏
一、植物
二、動物
三、礦藏
第五節自然災害
第四章農業
第一節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一、封建生產關係
二、減租減息
三、土地改革與複查
四、互助組合作社
五、人民公社
六、家庭聯采檔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節農業生產
一、三麥
二、水稻
三、玉米
四、花生
五、其它作物
六、植物保護
七、肥料
第三節農機具
一、耕種機具
二、植保機具
三、收割機具
四、運輸機具
五、脫粒機具
六、排灌機具
七、農產品加工機械
八、農機管理及技術人員
第四節農村經營管理
一、農村財務管理
二、農業生產管理
三、農村財務審計
第五節林業生產
一、植樹造林
二、苗木花卉
三、林業管理
第六節畜禽組拳糠去生產
一、畜禽品種
二、疫病防治
第七節漁業生產
第五章工業
第一節發展概況
一、鄉鎮工業
二、村辦工業
三、個體工業
第二節主要工廠簡介
一、鎮辦工廠
二、村辦工廠
第三節工業管理
一、工副業辦公室
二、工業公司
三、經委企管站
第六章商業
第一節供銷合作社
第二節合作商店
第三節個體商業
第四節食品站
第察采洪五節糧油管理與購銷
一、糧油機構沿革
二、糧油市場
三、糧油徵購
四、糧油銷售
五、飼料
六、糧油儲運
第七章鎮村建設土地管理建築業
第一節鎮村建設
一、集鎮建設
二、農村建設
三、規劃管理
第二節土地管理
第三節建築業
一、建築隊伍
二、技術力量
三、技術設備
四、工程質量
第八章水利
第一節河道治理
一、自然河道
二、新開河道
第二節水庫
一、沙墩水庫
二、河北小水庫
三、秦溝塘壩
第三節涵閘
一、程徐地涵
二、引龍河地涵
三、大沙河地涵
四、盧溝地涵
五、三岔地涵
六、沙墩水庫引水洞
七、沙墩水庫灌溉洞
八、潘莊地涵
九、秦溝河地涵
十、降龍閘
十一、新風閘
十二、西趙墩閘
十三、沙墩水庫泄洪閘
十四、大沙河漫水閘
十五、大沙河閘
十六、秦溝閘
十七、張李閘
十八、八支樞紐工程
十九、洪墩閘
第四節提水工程
第五節農田建設
一、規劃與工程布局
二、治理過程與效果
第六節管理
一、管理機構
一、用水管理
三、涵閘管理
第九章交通郵電
第一節交通
一、公路
二、公路橋樑
三、客貨運輸
四、管理機構
五、鐵路
第二節郵電
一、郵電支局沿革
二、郵政業務
三、電信業務
第十章能源
第一節電力供應
一、管理機構
二、發展概況
三、電力管理
四、電力設備
第二節煤炭供應
一、煙煤
二、白煤
第三節石油供應
第四節其它能源
一、柴草
二、沼氣
三、太陽能
第十一章財稅金融
第一節財政
一、財政體制
二、財政收支
三、教育附加費收取辦法
四、財政管理機構
第二節稅收
一、稅收體制
二、稅收機構
第三節金融
一、機構沿革
二、信貸
三、儲蓄
第四節保險
一、保險所
二、保險業務
第十二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機構沿革
第二節市場管理
第三節企業登記
第四節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商標管理
第六節廣告管理
第十三章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第一節組織機構
一、區委
二、鄉鎮(公社)黨委
三、黨支部黨員
第二節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黨務工作
一、組織工作
二、宣傳工作
三、紀檢工作
四、統戰工作
第十四章社會團體
第一節工會
第二節農會貧下中農協會
第三節共青團少先隊
第四節婦女聯合會
第十五章政權
第一節人民代表大會
一、代表選舉
二、代表大會
第二節地方政府
一、民國區鄉政府
二、區鄉民主政府
三、區鄉人民政府
四、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任職情況
第十六章公安司法民政
第一節公安
一、派出所
二、治安管理
三、戶籍管理
四、特種行業管理
五、重點人口管理
第二節司法
一、民眾調解
二、法制宣傳
三、法律服務
四、安置幫教工作
第三節民政
一、優待撫恤
二、復員安置
三、社會救濟
四、社會福利
五、婚姻登記
六、殯葬改革
第十七章教育
第一節舊學
第二節幼兒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鎮中心幼稚園
三、村辦幼稚園
四、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三節國小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學制與課程設定
三、國小簡介
第四節中學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五節成人教育
第六節教育行政機構
第十八章文化
第一節文化站與表演團體
一、文化站
二、表演團體
第二節民間文藝
一、民歌
二、剪紙
三、紙紮
第三節文學藝術創作與文學作品選輯
一、文學藝術創作
二、文學作品選輯
第四節廣播電視電影
一、廣播
二、電視
三、電影
第十九章衛生
第一節醫療單位及設施
一、衛生院
二、院村聯辦分院
三、村衛生室
四、個體醫療
第二節醫療
一、中醫
二、西醫
三、中西醫結合
四、民間驗方
第三節衛生防疫
一、防保站
二、預防接種
三、傳染病防治
四、公共衛生
第四節婦幼保健
一、新法接生
二、婦幼保健
三、兒童保健
四、創建愛嬰醫院
第五節醫療制度
一、公費醫療
二、勞保醫療
三、合作醫療
四、集資醫療
五、自費醫療
第二十章體育
第一節學校體育
一、幼兒體育
二、中國小體育
三、優秀教練員簡介
第二節民眾體育
第二十一章軍事
第一節機構
一、人民武裝部
二、人武幹部任職情況
第二節駐軍
第三節兵役
一、募兵制
二、徵兵制
三、志願兵役制
四、義務兵役制
五、預備兵役制
第四節地方武裝
一、清政府武裝
二、北洋政府武裝
三、民國政府武裝
四、日偽政府武裝
五、人民武裝
第五節民兵
一、組建
二、參軍參戰
第六節戰事
第二十二章風俗宗教
第一節風俗習慣
一、傳統節日
二、新增節日
三、生活習俗
四、禮儀
五、陋俗、雜俗
六、社會新風
第二節宗教
一、佛教
二、天主教
三、基督教
第二十三章方言俗語
第一節詞語
一、辭彙特點
二、辭彙表
第二節語法
一、詞語重疊
二、詞綴
三、句法
第三節諺語歇後語
一、諺語
二、歇後語
第二十四章人物
第一節人物傳
宋耀南
宋光謙
宋雲龍
趙存楨
鄧昆岳
鄧崑山
宋光彩
宋光舟
宋仲明
鄭耀西
夏利人
王品玉
第二節人物簡介
宋光化
宋光軍
宋超
高東亞
宋雲彪
宋光正
孫永儉
王希節
陳士榮
曹景德
第三節革命烈士英名錄
附錄
新沂縣高流鎮人民政府檔案高政發(87)第17號
編後記
高流鎮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著作權頁
五、職業
六、家庭戶規模
第四節人口控制
一、宣傳教育
二、節制生育
三、晚婚晚育
四、優生優育
五、計畫生育管理機構
第三章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貌土壤
一、地貌
二、土壤
第二節水資源
一、大沙河
二、沂北乾渠
三、“二七”乾渠
四、沙墩水庫
第三節氣候物候
一、氣候
二、物候
第四節植物動物礦藏
一、植物
二、動物
三、礦藏
第五節自然災害
第四章農業
第一節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一、封建生產關係
二、減租減息
三、土地改革與複查
四、互助組合作社
五、人民公社
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節農業生產
一、三麥
二、水稻
三、玉米
四、花生
五、其它作物
六、植物保護
七、肥料
第三節農機具
一、耕種機具
二、植保機具
三、收割機具
四、運輸機具
五、脫粒機具
六、排灌機具
七、農產品加工機械
八、農機管理及技術人員
第四節農村經營管理
一、農村財務管理
二、農業生產管理
三、農村財務審計
第五節林業生產
一、植樹造林
二、苗木花卉
三、林業管理
第六節畜禽生產
一、畜禽品種
二、疫病防治
第七節漁業生產
第五章工業
第一節發展概況
一、鄉鎮工業
二、村辦工業
三、個體工業
第二節主要工廠簡介
一、鎮辦工廠
二、村辦工廠
第三節工業管理
一、工副業辦公室
二、工業公司
三、經委企管站
第六章商業
第一節供銷合作社
第二節合作商店
第三節個體商業
第四節食品站
第五節糧油管理與購銷
一、糧油機構沿革
二、糧油市場
三、糧油徵購
四、糧油銷售
五、飼料
六、糧油儲運
第七章鎮村建設土地管理建築業
第一節鎮村建設
一、集鎮建設
二、農村建設
三、規劃管理
第二節土地管理
第三節建築業
一、建築隊伍
二、技術力量
三、技術設備
四、工程質量
第八章水利
第一節河道治理
一、自然河道
二、新開河道
第二節水庫
一、沙墩水庫
二、河北小水庫
三、秦溝塘壩
第三節涵閘
一、程徐地涵
二、引龍河地涵
三、大沙河地涵
四、盧溝地涵
五、三岔地涵
六、沙墩水庫引水洞
七、沙墩水庫灌溉洞
八、潘莊地涵
九、秦溝河地涵
十、降龍閘
十一、新風閘
十二、西趙墩閘
十三、沙墩水庫泄洪閘
十四、大沙河漫水閘
十五、大沙河閘
十六、秦溝閘
十七、張李閘
十八、八支樞紐工程
十九、洪墩閘
第四節提水工程
第五節農田建設
一、規劃與工程布局
二、治理過程與效果
第六節管理
一、管理機構
一、用水管理
三、涵閘管理
第九章交通郵電
第一節交通
一、公路
二、公路橋樑
三、客貨運輸
四、管理機構
五、鐵路
第二節郵電
一、郵電支局沿革
二、郵政業務
三、電信業務
第十章能源
第一節電力供應
一、管理機構
二、發展概況
三、電力管理
四、電力設備
第二節煤炭供應
一、煙煤
二、白煤
第三節石油供應
第四節其它能源
一、柴草
二、沼氣
三、太陽能
第十一章財稅金融
第一節財政
一、財政體制
二、財政收支
三、教育附加費收取辦法
四、財政管理機構
第二節稅收
一、稅收體制
二、稅收機構
第三節金融
一、機構沿革
二、信貸
三、儲蓄
第四節保險
一、保險所
二、保險業務
第十二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機構沿革
第二節市場管理
第三節企業登記
第四節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商標管理
第六節廣告管理
第十三章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第一節組織機構
一、區委
二、鄉鎮(公社)黨委
三、黨支部黨員
第二節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黨務工作
一、組織工作
二、宣傳工作
三、紀檢工作
四、統戰工作
第十四章社會團體
第一節工會
第二節農會貧下中農協會
第三節共青團少先隊
第四節婦女聯合會
第十五章政權
第一節人民代表大會
一、代表選舉
二、代表大會
第二節地方政府
一、民國區鄉政府
二、區鄉民主政府
三、區鄉人民政府
四、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任職情況
第十六章公安司法民政
第一節公安
一、派出所
二、治安管理
三、戶籍管理
四、特種行業管理
五、重點人口管理
第二節司法
一、民眾調解
二、法制宣傳
三、法律服務
四、安置幫教工作
第三節民政
一、優待撫恤
二、復員安置
三、社會救濟
四、社會福利
五、婚姻登記
六、殯葬改革
第十七章教育
第一節舊學
第二節幼兒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鎮中心幼稚園
三、村辦幼稚園
四、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三節國小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學制與課程設定
三、國小簡介
第四節中學教育
一、發展概況
二、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五節成人教育
第六節教育行政機構
第十八章文化
第一節文化站與表演團體
一、文化站
二、表演團體
第二節民間文藝
一、民歌
二、剪紙
三、紙紮
第三節文學藝術創作與文學作品選輯
一、文學藝術創作
二、文學作品選輯
第四節廣播電視電影
一、廣播
二、電視
三、電影
第十九章衛生
第一節醫療單位及設施
一、衛生院
二、院村聯辦分院
三、村衛生室
四、個體醫療
第二節醫療
一、中醫
二、西醫
三、中西醫結合
四、民間驗方
第三節衛生防疫
一、防保站
二、預防接種
三、傳染病防治
四、公共衛生
第四節婦幼保健
一、新法接生
二、婦幼保健
三、兒童保健
四、創建愛嬰醫院
第五節醫療制度
一、公費醫療
二、勞保醫療
三、合作醫療
四、集資醫療
五、自費醫療
第二十章體育
第一節學校體育
一、幼兒體育
二、中國小體育
三、優秀教練員簡介
第二節民眾體育
第二十一章軍事
第一節機構
一、人民武裝部
二、人武幹部任職情況
第二節駐軍
第三節兵役
一、募兵制
二、徵兵制
三、志願兵役制
四、義務兵役制
五、預備兵役制
第四節地方武裝
一、清政府武裝
二、北洋政府武裝
三、民國政府武裝
四、日偽政府武裝
五、人民武裝
第五節民兵
一、組建
二、參軍參戰
第六節戰事
第二十二章風俗宗教
第一節風俗習慣
一、傳統節日
二、新增節日
三、生活習俗
四、禮儀
五、陋俗、雜俗
六、社會新風
第二節宗教
一、佛教
二、天主教
三、基督教
第二十三章方言俗語
第一節詞語
一、辭彙特點
二、辭彙表
第二節語法
一、詞語重疊
二、詞綴
三、句法
第三節諺語歇後語
一、諺語
二、歇後語
第二十四章人物
第一節人物傳
宋耀南
宋光謙
宋雲龍
趙存楨
鄧昆岳
鄧崑山
宋光彩
宋光舟
宋仲明
鄭耀西
夏利人
王品玉
第二節人物簡介
宋光化
宋光軍
宋超
高東亞
宋雲彪
宋光正
孫永儉
王希節
陳士榮
曹景德
第三節革命烈士英名錄
附錄
新沂縣高流鎮人民政府檔案高政發(87)第17號
編後記
高流鎮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