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祠堂(湖南省寧鄉縣)

高氏祠堂(湖南省寧鄉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祠堂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土磚青瓦木結構,四合院建築風格,坐東朝西向,由正殿(含戲樓)、廂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組成。由溈水村級公路沿鄉村田園小道約120米,進入正門即為戲樓台底,過道寬闊,左右為正房,台底兩旁木柱以鼓形麻石為基,兩兩相對,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撐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柱2根,左右有木製樓梯可上戲台。木結構戲樓長6.4米,寬5.2米,萬字格護欄,間鏤雕龍、鳳、荷、梅等雕刻、紋飾精緻、古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氏祠堂
  • 地理位置:寧鄉
  • 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989.13平方米
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基本狀況描述,歷史沿革,價值評估,

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

寧鄉位於湖南省中部,地轄湘江支流——溈水中上游流域,其境北接洞庭、南枕衡山、西依雪峰、東窺湘江,處於雪峰山脈東支和衡山山脈北支的包圍之中。溈水發源於境西南海拔900餘米的溈山,東北向貫穿全境,於望城縣城北注入湘江,高氏祠堂即位於溈山鄉的溈水上游。溈山高聳湘中大地,西接龍山、白馬山,東達達摩嶺,呈東西走向,立溈山之顛,極目遠眺,北面千里沃野直達洞庭,南面丘陵起伏,溈山盆地“四面環山不見山”,即位於群峰之中。
高氏祠堂位於溈山鄉溈水村、溈山盆地西向邊沿,北、東、南三面環山,山上古樟雜樹環繞,西處於丘陵之間的梯田,順梯田與丘陵之間的鄉間小道即為溈水村級公路,溈水伴公路,流水永不停息注入溈江。
高氏祠堂海拔較高,平均海拔為950米,周圍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古柏青松,鬱鬱蒼蒼,鳥語花香,冬暖夏涼,為避暑納涼、參觀攬勝的佳境。
高氏祠堂,西距溈山集鎮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密印寺4公里,距離寧鄉縣城76公里,溈山集鎮沿溈水河堤有簡易公路通往祠堂,交通較為方便。

基本狀況描述

四合院內地坪長20米,寬 15米,東北、東南兩角各栽植桂花樹1棵,東北角有麻石古井一口,為長年保護祠堂的生活人員汲水使用,左右兩側為廂房,對稱排列,各有房屋五間,走廊立柱為八邊形杉木立柱,以麻石為基,跑馬樓全為木結構,護欄為萬字格,保存完整。
由廂房兩側拾七級踏步而上為五福堂,木柱、石墩、木樑、木檁,全為木製構件。正廳上懸掛“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五福堂為高氏後裔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議事處所,長17.6米,寬10米,莊正高闊空爽。
1995年高氏後裔成立了高氏聯誼總管會,高正平任會長,1995年、1998年,在縣文物部門指導下,高氏後裔對祠堂進行了簡單的維修,高氏後裔在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宗族大會。
高氏祠堂建築雄偉壯觀,構思嚴謹,莊正肅穆,配合和諧,是寧鄉縣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

歷史沿革

1、元吏部左侍郎李仕元保持忠節,改名換姓,為高孟余,號清湘,至今寧鄉縣蓮花山古基堤重開基業,因溈水發源於寧鄉溈山,故稱溈寧高氏。
2、清光緒年間,高氏族人修建高氏宗祠。
3、清嘉慶年間高氏族人二修族譜。
4、清同治癸亥年間三修族譜。
5、1995年,高氏族人六修族譜,定族規、家訓,成立了高氏聯誼總管會,高正平任會長。
6、自1995年始,高氏族人每年開始清明祭祖儀式。
7、1995年,高氏族人投資20000餘元維修了宗祠屋面、五福堂、換了部分牆壁和木樑架。
8、2005年4月5日,寧鄉縣人民政府寧政發[2005]4號檔案《關於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2005年,寧鄉撤村並組,原溈山鄉大沖村併入溈水村,高氏祠堂隸屬溈水村。

價值評估

一、高氏祠堂是清代高姓族人為紀念先賢、紀念先祖而建的廟堂,是高氏宗族的象徵,反映了當時高姓人口繁衍興旺,權威位重的歷史文化。
二、高氏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護欄等雕花,彩繪逼真,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築藝術價值。
三、高氏宗祠是中國封建社會時代宗族、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的歷史見證,對於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寧鄉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寧鄉縣兩個文明建設,振興中華民族及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007年7月10日成為長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