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橋村,位於坪地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6千米。與香元村、白石塘村等相鄰。始建於明末,蕭思珍攜子從坪地石灰圍村遷移至此地建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丁山河穿村而過;附近有長坑水庫。現村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西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坪西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蕭姓,宋末元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梅縣松源,後輾轉遷至龍崗坪地;明末由坪地石灰圍村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662人,其中男性315人,女性347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7歲(男);實際在村人口5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21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0人、台灣同胞1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果樹,少數村民上山砍柴補貼家用,1998年,村集體利用自有資金建起了第一座廠房,次年引進第一家工廠,邁開了經濟轉型的第一步。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的米通、油角、糖環、花生、茶果、年糕,清明節的茶果、艾粄、農曆六月初六的糍粑等。
坪西北路、鹽龍大道為該村主要進出通道。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90年代初期通電話、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老人活動中心、室內健身設施、籃球場等。該村靠近深圳國際低碳城。深圳國際低碳城是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合作旗艦項目。項目總規劃面積約53平方乾米,以高橋工業園區及周邊共5平方乾米範圍為拓展區,其中核心區城約1平方千米範圍為啟動區,建築面積約180萬平方米。2012年,深圳國際低碳城啟動區在坪地街道高橋工業園開始建設。
該村存有蕭茂生等於2006年編纂的《坪地蕭氏族譜》,其中收錄了“蕭氏家訓十則”,此家訓刻錄於石灰圍村蕭氏宗祠牆上,流傳至今。還有《坪西社區居民公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200座。代表性民居新橋世居,建於清代,占地面積2560平方米,為三堂四橫四角樓布局,夯土牆,木樑架,尖山脊,灰瓦頂,是一處清代大型客家圍屋;圍屋大門上方有匾額“新橋世居”,書於清代;保存基本完好,現部分有人居住;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該村有蕭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兩天井布局,夯土牆,木樑架,尖山脊,灰瓦頂,正門有“蕭氏宗祠”匾額,內有“蘭桂飄香”“光前裕後”“承啟堂”匾額,後堂有“承接揭陽先祖源流遠;普傳坪地後人世業長”楹聯,均書於清代;現仍作為宗祠使用。重陽節期間,農曆九月第一個周日,村民祭祖。華佗廟,始建於清代,重修於現代,供奉神醫華佗。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和八月二十五,該村及周邊村民前往祭祀。村內流傳著華佗廟的傳說。相傳清代有人在現華佗廟處開藥房,因其醫術高超,治好了不少周邊村民的病,被村民譽為“神醫華佗”。人們為表達對這位“神醫”的緬懷與敬仰,在此建廟祭祀。
代表性人物:蕭華奎(1919-1946),烈士。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次年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手槍隊小隊長,經常喬裝深入港九地區蒐集敵情,襲擊日軍,護送武器彈藥,參與營救香港文化名人及國際友人。1946年2月在澳頭鹿嘴灣海戰中指揮木船迎戰國民黨“舞鳳”艦時犧牲。
蕭木友(1925-1948),烈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杭日游擊隊寶安大隊。在1945年7月的一場伏擊戰中,黃木友一個人消滅了多名日軍。1946年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1948年1月,擔任兩廣縱隊二團二營六連副連長,指揮部隊還擊國民黨第五軍的進攻,帶頭衝鋒,中彈犧牲。
預仕發(1930-)、1947年參加惠東寶人民護鄉團,參加過沙魚涌等多場戰鬥,多次負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