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歷程
2006年9月,交通銀行率先在全國範圍內推出槓桿可放大5倍的“滿金寶”業務,政府默許。
2007年2月,中國銀行攜“保證金外匯寶”正式進軍外匯保證金市場。
雙重作用
槓桿優勢
在市場經濟尤其資本市場發展趨於成熟的過程中,加大資金槓桿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創新。事實上我國證券市場上所進行的多項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圍繞加槓桿進行的,如2010年以來開展的融資融券,還有質押式回購和約定式購回等,都是對股市投資的加槓桿行為。又如,備受推崇的分級基金,其實也是一種槓桿產品,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聚集起大量的資金投放到某個板塊之中推升行情;
股指期貨也有明顯的槓桿效應,它最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認可,而且一旦股指
期貨起來以後,又會對
現貨產生拉動作用。
槓桿風險
資金的高槓桿在短期內快速推高股價和指數的同時,也隱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在高槓桿不能持續的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高槓桿的資金就會迅速從股市撤退,從而引起股價和指數的急劇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時與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盤如影相隨。藉助於高槓桿來投資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勢很難具有持續性。更何況,各路加槓桿或拆借入市的資金中難免有違規或打政策“擦邊球”的情況存在,一旦強化監管,這類資金將不計代價撤離股市,加劇股市的大起大伏。
企業高負債風險
多家大型企業因負債率高企、無力償還債務或資金周轉出現問題而出現債務危機,陷入破產重整的境地。這些企業當然大多與產能過剩行業調整有關,但更應該注意的是,這些企業無不背負巨額銀行貸款,靠高負債、高槓桿實現企業大規模擴張,在經濟增速放緩與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這種高負債模式的風險逐漸暴露。這也正是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領域隱藏的高風險之一。
相關數據早已發出警示,這種高槓桿的擴張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程度。標準普爾此前曾發布報告稱,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企業借款14.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企業的13.1萬億美元,比標普此前預期提前1年成為全球第一。靠高槓桿度日的企業隱藏著諸多風險,比如,容易誘發債務風險傳遞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抬升社會債務融資成本,造成相關銀行不良資產激增等。形成企業高負債的原因很多,比如前期經濟刺激留下的後遺症,產能過剩行業占用大量資源,國有企業部門財務軟約束,金融領域融資結構失衡等。
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2013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把“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入2014年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靜態看,地方政府負有償還和擔保責任的債務總額為17.9萬億元,對於這一規模,各方基本認同風險可控。然而,動態看,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依然較大,其中的隱憂始終令人擔心。有研究認為,2014-2015兩年地方政府需新增5.1萬億元債務彌補相關現金流缺口,加上這兩年到期債務約4.7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兩年地方政府仍需騰挪9.8萬億元資金。
在地方政府融資機制沒有建立與完善的當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來源與償還存在明顯的“三個依賴”,即舉債主體依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資金來源依賴銀行貸款為主,償債資金依賴土地出讓收入。這樣的依賴路徑顯然不可持續。
先天缺陷
首先,投資銀行等機構自有資金有限,主要靠貨幣市場上的大宗借款來放大資產倍數;
其次,這些機構投資的衍生產品具有高槓桿屬性,保證金交易制度使衍生產品投資的槓桿效應倍數放大;
最後,無節制地開發過度打包的基礎產品,導致產品的風險程度不透明,鏈條層次過長使得高槓桿運作的風險放大,不易被投資者察覺,加劇高槓桿產品風險的蔓延。
解決方法
制新增的同時,分類施策,逐步化解。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最佳化融資結構,加大股權融資比例。
在嚴控新增的同時,儘快建立陽光化、制度化的地方政府舉債機制,為未來的城鎮化建設構建一種市場化的融資工具。
在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進程中,化解逐步顯性化的各類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