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舞蹈

高棉舞蹈

高棉舞蹈體現的是濃郁的高棉文化。以下,我們會更進一步的了解到高棉舞蹈的起源,發展,從中窺探神秘的高棉文化。高棉的古典舞蹈,基本上就是在模仿的動作,人的手是蛇的頭,腳是蛇的尾巴。高棉宮廷舞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吳哥窟建立之前。9~14世紀﹐吳哥王朝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宮廷和寺廟中蓄養了大批的舞蹈家和樂師﹐在皇族廟宇和各郡神殿所奉行的宗教儀式中﹐音樂舞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舞蹈家被視為人間神女﹐享有尊貴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棉舞蹈
  • 所屬地區:高棉
  • 基本動作:模仿
  • 類別:分為古典宮廷舞和民間舞
類別,古典宮廷舞,民間舞蹈,

類別

高棉舞蹈可分為古典宮廷舞和民間舞兩大類。

古典宮廷舞

一世紀前後﹐古老的印度文化傳進高棉最早的扶南王朝﹐高棉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借鑑印度文化﹐奠定了高棉文化的雛形﹐。
當時舞蹈藝術的繁榮情景﹐不僅在石碑等古籍中有所記載﹐而且舉世聞名的帝王宮殿吳哥窟中﹐有多達1700多尊造型優美﹑舞姿紛繁的舞蹈神女阿普薩拉的浮雕像。阿普薩拉雖出自印度神話﹐但窟中阿普薩拉的體態﹑舞姿﹑相貌和服飾已不同於印度神女的形像﹐而具有鮮明的高棉民族特徵﹐為後世高棉古典宮廷舞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豐富的想像。著名古典舞蹈《百花園中的仙女》就是以其生動﹑優美的舞姿和華麗的裝飾表現了阿普薩拉帶著眾仙女去花園中採摘鮮花的情景。另外﹐吳哥窟中還有表現《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長達760米的大型浮雕﹐以及其他許多人物和人格化猴群的舞蹈造型。吳哥王朝衰亡後﹐高棉曾一度臣服於暹羅。這期間﹐由於宮廷的衰敗﹐宮廷舞一方面流傳到民間﹐在和民間藝術相結合的過程中增添了生活氣息和生動活潑的情調。另一方面﹐它又被暹羅宮廷保存下來。19世紀中葉﹐高棉安東王繼位後﹐復興了瀕於消亡的宮廷舞﹐並對之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神聖﹑端莊的風格特色中﹐剔除了僵硬的成書﹐突出了柔韌﹑纖巧的特徵﹐使高棉古典宮廷舞再次得到了發展。
高棉古典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弦樂和五聲音階的蘆笛為輔。宮廷舞的主要劇目,其內容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和佛祖釋迦牟尼的早期生活的傳說。也有以古代的神話傳奇故事及宗教禮義為題材的。如《當達長森林》﹑《魔王宮殿》﹑《斐沙拉恩傳奇》﹑《英格麗姬與波拉紹頓》﹑《黑白猴之戰》等。
高棉宮廷舞有國王﹑王子﹑公主﹑仙女﹑魔王和猴等行當﹐而且用整套的手語表示哭﹑笑﹑恩愛﹑叩拜﹑戰鬥﹑誘惑等不同的含義。要求演員經過長期的規範訓練﹐使其雙臂﹑手指動作柔韌綿軟﹐身體動律細膩而豐富﹐舞蹈程式嚴謹﹑雕塑感強﹐表情端莊﹐舞姿典雅﹐靜中有動﹐動中見靜﹐儀態萬千﹐連綿不斷﹐顯示出內在含蓄的東方美。

民間舞蹈

歷史悠久並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比宮廷舞更為活潑而富有生氣﹐成為高棉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昌揚舞﹐產生於紀元前﹐舞蹈時演員面部要畫各種臉譜或戴假面具﹐在鑼鼓聲中模仿人或動物的動作﹐情節歡快﹑滑稽。木杵舞也產生於公元之前﹐它表現了舂米勞動的情景﹐演員隨著木杵和石臼有節奏的撞擊聲﹐邊歌邊舞﹐再現了高棉人民愉快的勞動生活。索布拉德產生於1世紀左右﹐是體育和文藝相結合的舞蹈。牛角舞是分布在菩薩﹑碑士卑﹑磅清揚和戈公省的博族人的舞蹈。演員頭戴牛角﹐表現農民的狩獵生活。德羅特舞是居住在暹粒省和馬德望地區桑萊族的新年佳節的祝福舞蹈。孔雀舞是馬德望省拜林地區格拉族的舞蹈。演員身飾孔雀羽毛﹐模仿孔雀的動作而舞。高棉的南旺舞和伊給舞是從外國傳入的。前者19世紀從寮國傳入之後流傳甚廣﹐後者9世紀從馬來西亞傳入﹐法國入侵後一度中斷﹐獨立後又興盛起來。
現在﹐高棉舞蹈在保留民間舞蹈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反映新形勢﹑鼓舞民族鬥志的新的民間舞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