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桿船技

高桿船技

高桿船雜技是浙江省蠶神祭祀儀式上表演的水上模擬蠶寶寶吐絲作繭動作的傳統民俗雜技項目。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桐鄉市申報的“高桿船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桿船技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浙江省桐鄉市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編號:1151  Ⅵ-68
歷史淵源,表演形式,傳承現狀,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高桿船雜技起源於明末清初, 以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為盛。 表演時間為每年清明節前後三日的蠶花水會,在桐鄉清河村雙廟渚、南松村富墩橋和含山等附近水面上表演。 高桿船由2隻農用木船並排綁紮,船面鋪滿木板; “桿”是一支較長的帶梢毛竹,以石臼為桿基, 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紮成三角支撐豎立。 表演時利用人的重力、毛竹天然的柔性與韌性, 使毛竹的上端自然彎曲90度與水面平行,形成類似於單槓的表演區域。 平伸出的毛竹又巧妙地將演出者的落地點引出船體而置身於水面之上, 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安全保障。

表演形式

高竿船技是桐鄉市兼具水鄉蠶鄉特色的傳統民俗雜技項目,流傳於桐鄉青石、永秀一帶,表演於一年一度的“雙廟渚蠶花勝會”。
高桿船技表演高桿船技表演
“人在桿上翻、桿在船上立、船在河中行”是高竿船技的最大特色。該項目以一支較長的帶稍毛竹,作為表演主桿,船中置一石臼為桿基,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紮成三角支撐架。船由2隻農用木船並排綁紮,船面鋪有木板,組成獨具水鄉風情的水上表演台。

傳承現狀

桐鄉高桿船技第五代傳人羅華文。羅華文便像一個體操運動員,在桿頂作出各種花式動作,猴子望月、鴿子翻身、倒豎蜻蜒、單臂吊立……羅華文每換一個動作,遊客們的相機便閃個不停,人群中掌聲此起彼伏。
“太驚險!太刺激了!”圍觀遊客一下子炸開了鍋。四川瀘州的周旭拿著蒲扇擋著烈日,看得特別投入。“去過很多地方,也看過很多雜耍表演,但是像這樣驚險的高桿船表演還是第一次看。一邊看錶演,一邊聽導遊講高桿船由來的民間故事,能將表演和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高桿船俗稱“蠶花船”,是蠶農們用來祈求蠶繭豐收使用的船。此活動最早始於清乾隆年間,每年清明時節,村民們都會輪番在高桿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桿梢倒立、雙手脫桿、獨臥桿身、凌空旋轉……都是模仿蠶寶寶上山、吐絲、作繭的過程。自東柵景區恢復此表演以來,因其觀賞性強,兼具水鄉、蠶鄉特色,深受遊客喜愛。
高桿船技高桿船技
15分鐘的表演,看得遊客目不暇接。 雖然這個表演很刺激、很精彩,但由於沒有保護措施,表演難度和危險性都很高。為了讓毛竹彎下的部分始終在河面一側,他和另外一位金師傅就要負責穩定毛竹方向。“這樣即使發生意外掉在水裡,也不至於傷得太嚴重。”
“已經表演完了嗎?”“下次什麼時候再表演?”後來的遊客忍不住問。“下午兩點半還有一場。”羅華文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回答,“只要天氣允許,景區每天上下午都有兩場表演。”雖然正式上場表演才半年,但羅華文早已積累了一大批冬粉,是景區內小有名氣的“明星”人物。
別看表面風光,但為了要練好這個節目,羅華文一邊說,一邊攤開雙手,“你看我這手上的老繭,之前結了退,退了結反覆好幾次,現在都已經又厚又亮了。”
烏鎮旅遊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桿船是東柵景區既定的表演項目,但隨著老一輩表演者年紀增大,後繼無人的情況早在前幾年就已經凸顯。為此,從2009年開始,景區就從公司挑選了幾名員工專門跟著高桿船第四代傳人陶新衛師傅學。“一方面是為了讓這個表演繼續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住這門傳統藝術。”
一起學藝的同伴們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只有羅華文一個人堅持到了最後。毫不誇張地說,眼前這個皮膚黝黑,長相憨厚,個子小小的21歲重慶小伙已經是烏鎮地區掌握高桿船技藝並還在堅持表演的惟一一人。

傳承保護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9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64項, 高桿船技被列入傳統體育遊藝雜技這一大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