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指導員,高校輔導員的另一個稱呼。這一稱呼帶著“紅色”的印記。在硝煙環伺的戰時大學,這一特定的群體,為培養適應革命戰爭的軍事幹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7年恢復高考,青年學子潮水般湧進高校,頗有戰爭年代投奔革命的氣勢,此種情形下,高校政治輔導員被稱作“指導員”,實在是恰如其“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校指導員
- 產生時間:1977年
名稱溯源,名稱變遷,特別記憶,
名稱溯源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對軍事幹部的迫切需要,1933 年黨在江西瑞金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大學,這是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專門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以培養“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高度的軍事技術和指揮藝術,以及模範的鐵的紀律,艱苦奮鬥,英勇犧牲、頑強制勝的戰鬥作風”的軍事幹部為目標。1936 年,中國工農紅軍大學遷至陝北瓦窯堡,改名為抗日紅軍大學。1937 年,抗日紅軍大學再遷至延安,並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日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的組織機構基本上仿照部隊編制,對學生生活實行軍事化管理。設有政治部、訓練部、校務部。政治部下設組織、宣傳、訓育、秘書四科,負責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學員編成若干大隊,大隊下設若干支隊,支隊下設若干中隊。各大隊配備政治委員,支隊配備政治協理員,中隊配備政治指導員。這就是最早的政治指導員制度。後來,逐漸演變為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
名稱變遷
1952年之前是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借鑑了前蘇聯的經驗,繼承了根據地抗日軍政大學設立政治指導員制度的優良傳統,為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952年至1965年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得以確立,並有初步發展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是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發展的低潮階段。1978年之後,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得到恢復,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逐漸走向成熟。
特別記憶
1977年恢復高考後,學校抽調了大批人員擔任高校輔導員,負責學生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師生們帶著風雲際會的豪情,帶著臨戰的感覺,對這一群體選擇了“指導員”的稱呼,特別是在77級、78級,79級,有些高校里只有“指導員”的稱呼,沒有叫輔導員的。
由於當年有一批大齡青年幸運地趕上了“高考末班車”,而有些指導員是剛畢業或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所以在77級、78級,79級形成了接受思想輔導的人比指導員思想還成熟的情況,並因此演繹出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歲月流逝,“指導員”這一稱呼留給人們特殊的記憶,“指導員”們為國家所做的貢獻,永遠不會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