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成

高景成

高景成,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家漢字編碼標準主要起草人,有中國古文字的“活字典”之譽。1916年7月出生於北京,1937年肄業於北京大學教育系,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中文系,1945年肄業於輔仁大學研究所史學部。歷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纂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研究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研究員兼國語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導師等職。2009年12月7日11時1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景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6年7月
  • 職業: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家漢字編碼標準主要起草人
  • 主要成就:中國古文字的“活字典”
人生歷程,《漢字簡化方案》,

人生歷程

高景成
——見證新中國漢字簡化和整理的歷程 人物檔案
高景成
高景成當選過九三學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支社副主任委員,受聘過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研究生論文答辯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碩士論文答辯委員、中國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論文答辯委員,系中國語言學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北京語言學會會員。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當今世界上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字。長於甲骨文、金文的辨認、破譯與斷代的他在業界被稱為“活字典”,可由於一些特殊原因,在《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卻遺漏了他的蹤影……
他就是淡泊處世的語言文字學大家高景成。在著名古文字學家容庚的專著《金文編》中曾有10餘處提到高景成所辨認的金文字成果,著名甲骨文學家董作賓的專著《殷墟文字乙編》序中對高景成關於甲骨文的研究特別推許,著名語言學家胡厚宣曾在高景成一份登記表中稱讚其關於岣嶁碑文的研究“見解不凡”……
全國各地的語文專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紛紛呼籲: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恢復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業。
簡化漢字的思潮
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取得最後勝利。中國共產黨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全國各界愛國、進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國建國大事。在這一新形勢下,全國各地的語文專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紛紛寫文章、出書刊,互相聯絡,呼籲團結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恢復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業。當時,國語羅馬字的創始人之一黎錦熙給吳玉章寫信並當面交換對文字改革的見解。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10月20日,協會舉行了第一次理事會議,決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為主要任務。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幾百種漢語新文字方案。
1951年12月26日,周恩來總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立一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由馬敘倫主持。1954年10月,周恩來總理提議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四聲。12月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並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吳玉章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胡愈之為副主任。
1955年4月,組織上考慮到高景成在語言文字上的研究成果及對文字研究的熱情,將他從中國大辭典編纂處調到成立不久的文改會工作,年內辭典處也改屬文改會。“文改會雖屬國務院管理,但工作人員不多,由社科院代管。於是,我們九三學社成員也併入社科院支社,我為副主委,退下來後被推舉為顧問。在這個組織時,我獲益很多,很受教育與激勵。”
為了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文字改革的方針,促進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發展,教育部和文改會於1955年10月15日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和中央一級有關機關、人民團體和部隊的代表207人。“我列席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開了9天,會議代表討論並一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高景成說,這次會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討論文字改革問題的會議,標誌著新中國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準備階段的完成而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
將544個繁體字簡化為515個簡化字

《漢字簡化方案》

新中國的文字改革工作經過6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到1956年各方面準備已經基本就緒,各種工作逐步展開。這一年1月1日起,全國報刊實行了橫排橫寫;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漢字簡化方案》中將544個繁體字簡化為515個簡化字。
魯迅先生曾把繁難的漢字比做勞動人民面前的一道“高門檻”。幾千年來,漢字經歷了多次的演變,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直到楷書,總的趨勢是沿著字形逐步簡化、表音成分逐漸增加的方向發展。文改會最初關於簡化字的工作部門是漢字整理部。在這個部門,高景成參與了簡化字、異體字、常用字、通用字等關於字形、字數等整理方面的工作。高景成說:“中國的漢字簡化早已有之,從甲骨文,金文一直到隸書、楷書,這裡頭相當一部分是簡化字。這個簡化方案最突出的特點是採用社會上長期廣泛流行的、約定俗成的簡化漢字,所以推行起來比較順利。”規範的簡化漢字公布以後,大大激發了勞動民眾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漢字的熱情。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和《關於擬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向全國人民徵求意見。根據各方面的意見,文改會拼音方案委員會於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開了10次會議,對《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修訂。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是關係到全國人民利益的大事,為了把方案審核修訂好,1956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成立了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張奚若、胡喬木為副主任,有周有光等委員16人。有“漢語拼音之父”美譽的周有光接受記者採訪時對高景成讚不絕口:“我們的工作常常要知道古文字的情況,我們特別重視古音的變化什麼的。他在文改會有功勞,他的古文字功底強,向我們提供了很多古文字資料,他人也老實、踏實,特別認真,當年的《文字改革》雜誌發表過他一些有分量的文章。”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始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吳玉章在第一屆第五次會議上作《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經過討論後,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並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醞釀已久的《漢語拼音方案》終於誕生了!這其中也凝聚有高景成的一份汗水與智慧。
簡化字易學易用,為億萬人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簡化漢字總表》的重新發表
從1966年6月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中國大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被迫停止工作,多數委員和專家受到迫害,語言文字的套用在社會上出現了混亂局面。高景成記得,從1966年6月2日起《人民日報》報頭取消了漢語拼音,其他報紙、期刊也先後不用漢語拼音拼注報刊名稱;7月,《文字改革》雜誌和上海《漢語拼音小報》停刊,8月,《光明日報》的《文字改革》專欄停刊。
1969年11月,高景成和周有光等被下放到寧夏平羅的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在那兒勞動了三年零兩個月。據悉,去幹校時不準帶研究資料和參考書,高景成帶著家屬來到了這裡。那個地方非常荒涼,方圓幾百里沒有人煙,到處是荒沙,高景成不禁吟誦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幹校的管理實行軍代表管理制,幹校的運作基本上處於半軍事化狀態。高景成對此也不是很習慣,在幹校他什麼活也不會幹,大家認為他是“書呆子”,主要工作就是“看水渠”,再就是寫思想匯報、寫檢查,一直想回北京,但什麼時候能回去心底沒譜。
1972年的一天,毛澤東向周恩來問起學者黎錦熙近來的情況怎么樣,得知黎錦熙居住條件較差時,使他遷到朝陽門內北小街一個四合獨院,再問他還有什麼困難時,黎錦熙如實說:“我書房裡能有一個人幫助整理整理就好,最好是文改會的高景成同志能協助我,他業務熟,責任心強。”於是,高景成提前從五七幹校調回北京……
在這一年,根據周恩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從五七幹校回北京探親的文改會副主任葉籟士談話,決定從幹校調回部分幹部,開始恢復文字改革工作。高景成說,這一年各地開始恢復推廣國語工作。“10年動亂後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復,但是仍受到政治運動的不斷衝擊,在極‘左’思潮的干擾下,步履蹣跚。”
粉碎“四人幫”以後,文字改革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恢復。1978年3月2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學校試用簡化字的通知》,決定全國統編的中國小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在使用過程中被發現有缺陷,在推出後遭到批評和抵制,後被廢除。
1985年12月16日,國務院決定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國家語委”)。1986年1月6日到13日,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這一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了《簡化漢字總表》,對1964年的總表做了個別調整。從此,漢字的形體基本穩定下來。高景成說,簡化字易學易用,為億萬人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這個使得社會用字有了遵循、有了依據,減少了混亂,而且有利於現代漢字的規範化、標準化。”
從事語言文字研究的高景成注意毛主席詩詞中的“爛熳”有些偏僻,便給主席寫了一封信。
“爛熳”與“爛漫”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詞末的經典名言句。該詞寫於1961年12月。梅花是中國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物象。毛澤東以一代大詩人的風範,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1963年12月的一天,高景成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上看到毛澤東最近發表的《卜運算元·詠梅》,十分欣喜,被毛澤東的詩情所感染:梅花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以詩言志,借梅寄志。但從事語言文字研究的高景成無意間注意到詞中的“爛熳”有些偏僻,覺得最好用“爛漫”一詞。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高景成感到自己有責任向出版單位提出這個問題。然而,他細細一想,與出版社的責任編輯聯繫溝通可能反而不妥,一開始將這事“公開化”不好,不如直接向主席寫信指出來。這時,高景成又有些猶豫,主席在人民的心目中是神聖的,是最大的權威,如果自己一不小心觸犯了這位英明、偉大的領袖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時的民主氣氛比較濃厚,毛澤東提出的“雙百”方針正在全國知識界特別是文藝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擁護,整個知識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色滿園”的繁榮景象,文藝理論批評也跟著活躍起來。想到這些,高景成不免有些心動,很想給主席寫封親筆信,但轉想到歷史的政治運動不斷,他又有些猶豫。
當夜,翻來覆去想了又想,高景成難以成眠,最終還是起床提筆寫了起來。在信中,他誠懇地向主席說明:與“爛”搭配時,最好用“漫”,不用“熳”或“縵”,前者是正形字,後者是異形字,儘管意義都是“色彩鮮明、艷麗”。
次日,高景成用一個大信封裝上,跟夫人孫金鈺說:“提出這個問題,要是提得不好,可能要受到處理的。不論如何,我豁出去了。”夫人知曉高景成的脾氣,篤信真理,看準了的說一不二,聽後她也沒有作聲……
不多久,高景成的兒子高元曾買公車月票時,發現月票背面印製有一首《卜運算元·詠梅》,很快他注意到“待到山花爛漫時”的“漫”字,十分高興,心裡頓時明白了。雖然主席沒有給他回信,但顯然那封信起了作用。
筆者在中央檔案館印製的毛澤東有關《卜運算元·詠梅》書跡的複製品上發現,原稿中的文字的確是“爛熳”。同時,記者注意到,國家教育部、國家語委2002年3月1日公布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推薦使用“爛漫”,指明“爛熳”與“爛縵”都是偏僻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