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做事糊塗做人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是2008年7月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雷先生。

基本介紹

  • 書名:高明做事糊塗做人
  • 作者:於雷
  • ISBN:9787504461193
  • 頁數:318
  • 定價:39.90元
  •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7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從歷朝歷代為臣的經典故事中精略而有序地選取了各類頗具實踐作用與指導意義的實例,詳細闡述了關於高明做事與糊塗做人的重要規則,幫助讀者掌握做人的準則和做事的藝術,把“能做事”與“會做人”有機統一起來,憑藉人格魅力為做事創造左右逢源的環境,從而成就事業,成就人生。這些實例不但內容豐富有趣,而且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相當的可行性。讀者能通過閱讀《高明做事糊塗做人》,對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有所裨益,更希望它能夠成為你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編輯推薦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思路清晰,事例詳實,教您做個真正聰明的“糊塗人”,教您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官場和商場中做到遊刃有餘。希望這《高明做事糊塗做人》能夠給各位提供一面鏡子,從中可以觀對錯、知得失,從而立身處世。相信這《高明做事糊塗做人》一定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幫你立足,並在發展中助你一臂之力。
自謂之糊塗,人謂之高明,才是智者,自謂之高明,人謂之糊塗,便為愚人。
投機取巧,可能難得重用;鋒芒太露,又易招人陷害。小聰明者,事事爭名奪利,處處爭功諉過,往往因小失大;大智慧者,小事糊塗,大事高明,舍小利而成大功。
自謂之糊塗,人謂之高明,才是智者
自謂之高明,人謂之糊塗,便為愚人

圖書目錄

高明之一:大智若愚——愚公移山的智慧
高明之二:容人小過——六尺巷的由來
高明之三:忍讓相安——王旦小事裝糊塗
高明之四:平靜的心——不要放大痛苦
高明之五:摒棄浮華——聖人賢者淡泊明志
高明之六:修養自身——諸葛亮告誡子孫
高明之七:容易滿足——胡九韶樂觀知足
高明之八:心存感激——媽媽臨死握著的年糕
高明之九:不要叫真——小和尚種草
高明之十:要有原則——呂端大事不糊塗
高明之十一:學會變通——叔孫通的成功之路
高明之十二:輾轉迂迴——楚莊王葬馬
高明之十三:追求長遠——農夫的兩棵果樹
高明之十四:不厭偽詐——司馬懿裝病圖曹爽
高明之十五:臨危不懼——趙雲巧設空營計
高明之十六:以柔克剛——喬宇四兩撥千斤
高明之十七:委曲求全——勾踐忍辱終復國
高明之十八:不計得失——武則天自立無字碑
高明之十九:甘受屈辱——司馬遷受刑著《史記》
高明之二十:學會圓通——做一個“圓滑的老實人”
高明之二十一:不予追究——漢高祖不計前嫌
高明之二十二:藏而不漏——劉備借雷巧掩飾
高明之二十三:左右逢源——王熙鳳八面玲瓏
高明之二十四:自然無為——曹參“不理政事”
高明之二十五:謀求自保——郭子儀明哲保身
高明之二十六:甘心受罰——曹操割發代首
高明之二十七:深藏不露——曹操妒才殺楊修
高明之二十八:不計小事——廉頗負荊請罪
高明之二十九:決不放棄——曹操敗走華容道
高明之三十:平衡之道——張之洞的折衷主義
高明之三十一:專注細微——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高明之三十二:功成身退——范蠡激流勇退
高明之三十三:樂於吃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高明之三十四:分清現實——狄仁傑智脫牢獄災
高明之三十五:保持樂觀——父親的“性格改造計畫”
高明之三十六:有來有往——人際交往的互酬心理
高明之三十七:裝聾作啞——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高明之三十八:等待時機——劉備後發制人取益州
高明之三十九:識別賢能——管仲知人善任
高明之四十:揚長避短——鮑超作詩諷群臣
高明之四十一:不可貌相——龐統貌醜求仕難
高明之四十二:禮遇人才——劉備三顧茅廬
高明之四十三:滿懷信任——劉邦重用陳平
高明之四十四:巧取人心——劉備三讓徐州
高明之四十五:一諾千金——諸葛亮不留換班軍
高明之四十六:假痴不癲——“耳聾”的店員
高明之四十七:感激對手——沒有天敵的動物先滅絕
高明之四十八:忽視小利——生活不必斤斤計較
高明之四十九:關注細節——孫亮巧斷鼠糞案
高明之五十:要有野心——少有大志的第一夫人
高明之五十一:學會服軟——不痴不聾,不為家翁
高明之五十二:少做計較——和諧的家庭需要寬容
高明之五十三:人人平等——允許孩子犯錯
高明之五十四:忍讓相安——退一步海闊天空
高明之五十五:遠離災禍——唐伯虎裝瘋
高明之五十六:隨遇而安——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序言

國小時,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要在三個兒子中選一個王位繼承人。他給三兄弟每人發了一顆花的種子,看誰種得好就選誰。
種子拿回去,三人都種上了。到了約定的時間,三兄弟端著自己的花盆去見國王。國王看見老大、老二的花苗都長得很好,只有老三的盆里什麼也沒長出來。於是,他把王位傳給了老三。
答案很簡單,三顆種子都是煮過的!國王要考驗他們的,不是本事,而是品德。老大、老二自作聰明,偷偷換了種子,結果反而讓“糊塗人”老三“揀”了王位。誰是真聰明,誰是假聰明,那就不言而喻了。
在工作中,如果你投機取巧,可能永遠得不到重用;如果你鋒芒太露,就容易招人陷害。世人會耍小聰明者居多,事事、處處、時時,都在爭名奪利、爭功諉過,卻往往因小失大;而有大智慧者則知道,該舍小利時便舍小利,該不爭時便不爭,該糊塗時便糊塗。
所以說,真精明不如假糊塗,我們要高明而不要精明。身在權力旋渦之中,過於精明,必然招來禍端,此時不如糊塗,把聰明才智用到該用的地方。躲避了風險,自然也就能夠隨意發揮自己的才智了。
高明與糊塗本在一念之間,自謂之糊塗,人謂之高明,才是智者。不汲汲於一時一事,不戚戚於一得一失。糊塗的學問是自我解脫的學問,糊塗的哲學是解放心靈的哲學。
在現實生活中,常發現有些人,在對待一些事情上,太過於較真,尤其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情。常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在一些事關原則的問題上,決不可糊塗對待,姑息退讓。
實際上,認真是一種態度,裝糊塗也是一種態度。認真時也需要裝糊塗,而裝糊塗常常也是一種認真。所以兩者不全對立,還有互補。裝糊塗本身不是目的,成功才是目的。如果裝糊塗更益於事業的成功,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裝糊塗呢?而且,裝糊塗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明哲保身或達到成功的手段而已。
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過程糊塗、結果不糊塗,表麵糊塗、心裡不糊塗,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是中國人糊塗哲學的精髓。大事看開些,小事糊塗些,哪裡還會有那么多煩惱呢?在一顆寬厚之心裡夾雜著隨機應變的智慧與謀略,便會做人有人緣,做事有機緣,糊裡糊塗卻總是笑到最後,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因此,我們特地為讀者奉上《高明做事,糊塗做人》一書。本書思路清晰,事例詳實,教您做個真正聰明的“糊塗人”,教您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官場和商場中做到遊刃有餘。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各位提供一面鏡子,從中可以觀對錯、知得失,從而立身處世。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幫你立足,並在發展中助你一臂之力。
本書從歷朝歷代為臣的經典故事中精略而有序地選取了各類頗具實踐作用與指導意義的實例,詳細闡述了關於高明做事與糊塗做人的重要規則,幫助讀者掌握做人的準則和做事的藝術,把“能做事”與“會做人”有機統一起來,憑藉人格魅力為做事創造左右逢源的環境,從而成就事業,成就人生。這些實例不但內容豐富有趣,而且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相當的可行性。真心希望讀者能通過閱讀本書,對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有所裨益,更希望它能夠成為你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作者於北京大學尉秀園

文摘

高明之一:大智若愚——愚公移山的智慧
智,分為外智與內智;愚,分為外愚和內愚。外智者,工於計巧,慣於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從不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
大智若愚就要做到七分高明,三分糊塗。在生活當中,做人低調,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注重的是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寬容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積極平和的心態,只求自己能夠不斷地得到積累。
大智若愚在《辭源》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有些愚笨的樣子。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還有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致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大智若愚更能生動形象地表現被形容者偉大並可以掌控一切的內涵。
有智慧的人分為外智和內智,外智而內愚,實質上是愚;而外愚而內智,才是大智。外智的人,工於計巧,喜好張揚,事事算計,吃不得半點虧。而內智的人,在外表現為糊塗之狀,絕不斤斤計較,事事只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
宋代大文豪蘇軾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中國的成語大都是古人對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智慧的結晶。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總怕被人當作傻瓜,常常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這些人可能會一朝得逞,一時得勢,但玩的終究是小聰明,是大愚若智,成不了大氣候。
明代學士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既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大智若愚所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它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大智若愚者,一般都是一些得道高人,他們表面上好像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態度總是淡淡的、傻傻的,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就算是身處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官場商界,也一樣能夠悠悠然做著自己的事情,仿佛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與自己無關。
可是,你別以為這樣的角色好惹。若關係到真正的利害、觸犯他們的原則時,他們都會有一些驚人之舉。只不過他們在乎的並非常人所關注的,他們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是非判斷標準。大智若愚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致勝,是任重而道遠的擔當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
《愚公移山》是我們上國中的時候就學過的了。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幾萬尺,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作愚公,年紀快九十了。他家的住處正對著這兩座大山。他苦於大山阻隔,每天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艱難,就召集全家人商議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用盡一切力量去搬掉這險阻,開出一條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面,你們說行嗎?”
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說:“就憑你這點力氣,就是像魁父這樣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石頭和泥土又往哪裡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說:“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去。”
於是,愚公就率領著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運到渤海的後面去。就這樣從冬到夏,他們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驚動了鄰居。鄰居家的一位寡婦,有個遺腹子,才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跑去幫忙。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頭,人稱智叟。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說:“你怎么傻到這種地步呀!就憑你這把年紀,這點兒力氣,要拔掉山上的一棵樹都不容易辦到,又怎么能搬掉這么多的山石土塊呢?”
愚公長嘆了一口氣,說:“我看你太頑固了,簡直不明事理,連那寡婦的小孩都不如!雖然我會死的,可是我還有兒子呢!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樣子子孫孫都不會斷絕的呀!而這兩座山再也不會增高了,還怕挖不平嗎?”
智叟聽了,無言以對。
山神聽到了愚公的這些話,擔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稟告了天帝。天帝為愚公移山的誠意和精神所感動,就派了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去背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東,一座山放到雍南。從此以後,從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面,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近日閒來無事,又把《愚公移山》的故事重新讀了兩遍,覺得用大智若愚來評價愚公再合適不過了。移走擋在屋前的兩座大山,是處理事情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有的人很聰明,但不喜歡張揚,有的人有點兒小聰明,卻很喜歡顯擺。後者是不值得一提的,因為知道自己不太聰明,所以要把自己僅有的成績顯露一下。一次、兩次還可以,一旦人家知道你就這點本事,以後就不再信任你了。我們都不願意做後者,但要做到前者是很不容易的。
一個商人看中了一套位於高爾夫球場邊的漂亮的二手樓房,他見過房子主人後,在網上找了一家中介機構,幫助他辦理樓房的成交手續。他的朋友都罵他笨,說別人苦於聯繫不到房東,你倒避開房東找中介,真是“愚不可救”,白白交給人家一筆不菲的中介費。但他認為中介費非常值:第一,價錢方面中介是行家,能夠幫助他拿到最合理的價格;第二,花在房子交易上的時間,他可以節省出來掙回更多的錢。這樣一算,付出的中介費實在值得,比親自去交易算是大大“賺”了一筆。著來這個商人的精明遠遠超過一般人,他們追逐資本和利潤如同遊牧民族追逐水草肥美的地方一樣,從來就沒有含糊過,只不過他們思考的是利益如何最大化,而一般人則是“唯利是圖”,常常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美國許多服裝店都提供“退貨”服務,有些剛畢業的留學生就跑去買件新西服,穿上參加應聘之後,再到店裡退貨,美美地免費穿了一回。難道美國商家心甘情願被“玩弄”、被欺騙嗎?不,他們寧願忍受個別顧客“鑽空子”的行為,也絕不會壞了店裡的信譽,因為信譽是最終的利潤,誠信接踵而來的是滾滾而至的財富,抓大放小,大智若愚,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所在。
與人打交道為了自身利益,撒點小謊,做生意耍滑頭,最終失去信譽的代價,實在是得不償失;花大量的時間來來回回計算數字的位數,還不如利用時間創新,以獵取更多的財富。
大智若愚的人,心裡特有譜。他們可不是真的傻,而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相當的聰明,只是裝傻。並且傻得可愛。大智若愚的人,把事情拿捏得很好,懂火候,不激進也不保守。不追求稍縱即逝的轟轟烈烈,只享受細水長流的點點滴滴。大智若愚的人,打心底里真誠地為對方考慮,有氣量,善解人意,有時會失去一些,但卻贏得了友情、親情,甚至整個世界。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聰明的人有自知之明,所以特別在意自己的不足;聰明的人知道樹大招風,所以要表現得更加低調一些。大智若愚不僅僅要表現得低調,而且要做得恰如其分,既不刺激別人,又不讓自己有裝傻之嫌。裝傻與大智若愚不能劃等號,裝傻過了頭,就是不道德的表現。當人家明白你是故意裝傻,那人家一定認為你瞧不起他。
人有的時候還是傻一些好,但千萬不要裝傻。
黃金法則一
古人早就教導我們:內要伶俐,外要痴呆,聰明逞盡,惹禍招災。這裡要求我們的痴呆,正是大智若愚,有萬千智慧我只顯其一,留九千九百九十九壓在肚子裡,我心胸開闊、不存惡念,自然不會惹禍招災。
愚蠢的人往往受人譏笑,聰明的人經常被人排擠,只有那些既聰明看起來又有些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們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不招惹是非,看似糊塗其實很高明;他們默默地豐富著自己,等待時機。一旦有機會往往會一鳴驚人。
高明之二:容人小過——六尺巷的由來
所謂“雅量”,是指宏調的度量。雅量是一種高雅的精神品質,一種良好的文化品格。在中古時代,士林中人特別推崇雅量,由此而構成了當時人物品德的一個重要尺度。富有雅量的人都特別能忍,他們通常能夠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人格上的侮辱。或默默無言,不動聲色;或自我解嘲,化仇解怨;或妙語調侃,超脫榮辱。這樣的氣度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一個人要求與他交往的人都像天使一樣純潔,那他就只能與上帝一起生活了。有句話說得好,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聖人,誰都會犯錯,只要不是一些原則性的大錯,我們就沒有必要太過計較。何必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氣煩心呢?糊塗點才是真聰明。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或真理,善惡互生、正邪交錯,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不相聯繫的。我們周圍的人不可能個個都是好人,不要害怕接觸壞人,關鍵看你怎樣對待他。如果與他同流合污,那你就是個失敗者;如果你能去影響他,去改變他,領他走上正路,那就是成功者;最次也要做到潔身自好,不受其影響。所以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必須有清濁、善惡、對錯並容的雅量。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創造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能容天下人的人才能被天下人所容,凡是能幹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容忍別人的度量。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區西南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這裡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的府邸。小巷是鵝卵石路面,長100米,寬2米,也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六尺”。巷子的一邊為“宰相府”張宅,另一邊為吳宅。張英及張廷玉父子在康熙乾隆年間相繼連任首輔軍機大臣,他們滿腹學問而且對朝廷忠心耿耿,為人處事忍讓寬容,所以很受皇帝器重。
張英在北京朝廷任職時,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鄰居因建房占地鬧起了糾紛,互不相讓。張家人便給當大官的張英寫信講了此事,請他出面干涉。張英看到信後,並沒有倚仗自己的官勢欺壓鄰居,而是回信對家人說:“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完,便主動讓出三尺空地。鄰居也深受感動,也將牆退回三尺,兩家和好如初,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至今仍被傳為美談。
雅量是一個人寬宏的氣度,能容人,能寬人,不為人事所累,這是人們所稱讚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個人只有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才能做到雅量,才能夠接納別人的不足或長處。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疙瘩和矛盾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的0並不會有誰真的願意嫉恨他人一輩子,往往只是因為一時的爭強好勝和所謂的面子問題。如果不去點破它,它永遠是疙瘩。存在疙瘩,關係就有惡化的可能。所以此時,對於有寬宏氣度的人來說,可能一句話、一頷首、一個微笑,人與人之間的這個疙瘩就不存在了。所以,坦誠相對,雅量容人,就能冰釋前嫌,輕而易舉地化解這些矛盾,還有什麼比這更積極、簡單、有益的呢?
在生活中、工作中,對待親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個陌生人,也需要這份雅量。親人體貼照顧,朋友親密無間,上級體貼下屬,同事關係寬鬆,周圍氣氛和諧……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嗎?
雅量容人還表現在容納別人的才能和長處。他人之長,正好補己之短,是激勵自己進步的動力。“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這在古代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能和長於自己的人共事,是一件幸事,和平庸的人攪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平庸。可是有些人,就是看不得別人好。對於別人的才能,他不是積極地去學習,而是去貶低、去打壓,甚至想盡一切辦法爬到別人的頭上去,甚至想要把人置於死地。這些都是氣量狹小的人的所作所為,必將為君子們所不齒。人要有容人的胸襟,要有寬宏的氣度。一個人的氣度,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後天修煉,雅量容人便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東吳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狹小,不能容人。諸葛亮和周瑜在聯合抗曹時,一起出謀劃策,在赤壁利用火攻,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的20萬大軍,充分顯示了諸葛亮和周瑜的足智多謀。但是也讓周瑜了解到了諸葛亮的雄才,處處勝他一籌。於是,心胸狹隘的周瑜,一次次地設計陷害諸葛亮,想要置之於死地,還美其名日是為了主公的霸業。實際上周瑜完全是出自對諸葛亮才能的妒嫉,而且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怕諸葛亮也會處處對付他,因此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結果,周瑜的計策全部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壯志未酬身先死。直到臨死時周瑜才幡然悔悟,只有與劉備、諸葛亮聯合抗曹,才能挽救危局,因此留下遺囑,要善良溫和而又與諸葛亮相處友好的魯肅繼承自己的位子。正像諸葛亮在為周瑜弔孝時所說的,東吳從此失去了一位棟樑,曹操失去了一個強敵,真是親者痛,仇者快啊。讀到這裡,我們不禁為周瑜扼腕嘆息,空有雄才偉略,卻沒有容人的度量,到頭來因為生氣而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被妒之人諸葛亮卻毫髮未損,反而宏圖大展。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在為周瑜惋惜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沾染了嫉賢妒能的不良風氣?是否也有豁達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呢?在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有時候周圍的人機遇比自己好,比我們有發展,這時我們的心理會不會也不平衡?有時候在同樣的環境中工作,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比別人差,而別人卻當上了先進,得到了提拔或者獎金,我們自己能不能正確對待?又有的時候,眼看別人要超過自己,我們會不會設定障礙,攻其弱點,掩其優點?如此種種雖然沒有像周瑜對待諸葛亮那樣表現得刻意不容人,甚至可以掩飾得不形於色,但這卻改變了我們自己的情緒,影響了整體的工作和同事之間的團結。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這也是氣量狹隘的表現,如果這樣的人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停留在表面客客氣氣,其實心存芥蒂的狀態中。其實,在我們所處的集體中,每個人雖然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水平有高有低,閱歷有深有淺,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如果對別人的優點不是妒忌,而是虛心學習,自己就會感到很充實,就會有更快的進步。
雅量容人,最難的是能容別人的缺點,能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甚至是反對過自己的人。如果眼睛老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看,覺得別人都不行,只有自己的意見才是最正確的,那樣就會變得夜郎自大,目空一切。如果對反對過自己的人,總是耿耿於懷,沒有開闊的心胸,那就會矛盾不斷,紛爭綿綿。如果以雅量容人,得理讓人,誠懇待人,假以時日,別人就會了解你,信任你,親近你。而少了許多對手,多了許多朋友,你必然就會受到別人的擁戴。這裡就有一個加強修養,提高素質的問題。首先應該學會豁達為人、淡泊名利,那樣就會“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會有進取心,有事業心,就會變得開朗、樂觀、健康,就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無窮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寬宏大量,能把委屈看作是舒展,能把謙讓看作是獲得,能把柔弱看作是剛強,便很少不能成功了。誹謗和讚譽,是喜愛和厭惡的根源,也是災禍和福分的契機。有句諺語說:“救寒莫如厚皮襖,止謗莫如自修身。”確實如此啊!喜歡一個人則對這個人說的好話就多,厭惡一個人說的好話就少甚至誣陷。孔子說:“我對別人,不誹謗,不讚譽。”憑聖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況平庸之輩,怎么可以輕易誹謗和讚譽呢?別人有時攻擊自己,應當退而質問自己,如果自己有應受別人攻擊的行為,那么別人的攻擊就是對的;如果自己沒有應受攻擊的行為,那么他的話就是虛妄之言,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太在乎。說得對就不要怨恨他,說得不對也無害於己,又何必再去處心積慮地報復他呢?
黃金法則二
為什麼有的人把別人當朋友,而別人卻把他當敵人?為什麼有的人很聰明,而辦事卻處處受阻?為什麼有的人在事業上很成功,而在家庭問題上卻疲於應付?為什麼有的人能力很強,卻在官場上屢屢不能升遷?也許,他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缺一點“該糊塗時就糊塗”的人生智慧。因此,糊塗不是昏庸,而是為人處世豁達大度,拿得起,放得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