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龍紀念館是為紀念明代無錫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高攀龍,展現其憂國、親民、實學思想和其始志於學、高風亮節的一生而建的展示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攀龍紀念館
- 人物:高攀
- 作風:憂國、親民、實學思想
- 內容:詩歌、楹聯等豐富的作品
概要介紹,建設布展意義,高攀龍生平,後人的評價,館內亮點,
概要介紹
高攀龍紀念館設在水居苑的五可樓二樓,館內展示了高攀龍的詩歌、楹聯等豐富的作品,完整系統的展現了高攀龍的一生,尤其是隱居水居27年倡導“學者以天下為己任”、“憂國、親民、實學”的思想和“學問躬行實踐方有益”的至高境界。
建設布展意義
2006年4月,無錫市蠡湖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打造無錫山水文化名城,弘揚無錫歷史人文精粹,在高攀龍隱居、修習、生活近30年的蠡湖水岸,組織策劃設計“高子水居”和“高攀龍紀念館”文化展示工程,以示對後人的啟迪教育和對先賢高子的紀念。
高攀龍生平
高攀龍(1562—1626),字雲從(又字存之),號景逸,明萬曆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崇尚程顥、程頤和朱熹之理學,力行“學者以天下為任”。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高攀龍辭官回鄉,他在漆湖(今無錫蠡湖東部)之畔建造一座小樓——可樓,開始他的隱居生活。他在水居生活27年,養志明理、著書立說,自言“幾席湖山,衣披風月,飲食圖史”。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和理學創作,來往於村野之間,與漁民同樂。
高攀龍主講東林書院20年,傳播“憂國、親民、實學”思想,“學者以天下為任”等警世慧語,代表了高攀龍學術修養的至高境界。
高攀龍在晚年被朝廷再次啟用,他懷著飽滿的愛國熱情,大力整頓吏治,革除陋規,揭露貪官,但終遭閹黨迫害,悲壯殉國,時年65歲。
後人的評價
明代大學士朱國禎稱高攀龍為“真正學問人”,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稱他是“北斗以南,惟此儒者”。從清朝至今,後人心懷崇敬多次修葺高子水居,並留下了許多紀念高子的碑記、詩歌、楹聯等作品,近代學者梁啓超、康有為評價其:“不為科舉羈絆,實為難能可貴。”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詩稱高攀龍為“昔賢”,肯定其“風節”昭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學者郭沫若為“高子止水”題字。原《人民日報》總編鄧拓稱高攀龍為“東林一代好男兒”,對其一生作出了極高的評價。高攀龍的實學思想和文學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寶庫珍藏的珍貴遺產。
館內亮點
高攀龍紀念館內採用泥塑、烙畫、揚州漆刻貼金、東陽木雕等多種傳統工藝作為展示手段,既增加了紀念館的觀賞性,又豐富了展館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