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隆G.Ⅱ/G.Ⅲ

高德隆G.Ⅱ/G.Ⅲ

高德隆G.Ⅱ/G.Ⅲ是中國第一個航校所使用的教練機,英文名為Caudron G.Ⅱ/G.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德隆G.Ⅱ/G.Ⅲ
  • 外文名:Caudron G.Ⅱ/G.Ⅲ
機型概述
中國第一個航校所使用的教練機,就是高德隆G.Ⅱ以及G.Ⅲ型教練機。法國高德隆(Caudron)飛機製造公司,創設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芮尼(René)及蓋斯頓(Gaston)兩兄弟創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研製出多種型號的飛機,出廠近150架,其中以C、E、F三型飛機最為流行。這些飛機都是螺旋槳拉進式,無上反角及斜罩的翼半式雙翼機,上翼採用軟邊後緣,可扭曲操作功用同副翼,短艙式機身,開敞式桁梁機架,連線機翼及機尾,單片式升降舵及變組式方向舵,機架尾端底部代替尾橇,前端則伸出機頭髮動機下方形成鼻橇,左右雙輪式起落架裝在機架底部縱樑上,全機木質,機翼等表面蒙布。此機駕駛容易,飛行平穩,速度緩慢,極為安全,深受歡迎。
高德隆G.Ⅱ原設計是特技競賽機,但潛在目的是軍用偵察。由於此機構造強韌不易損壞,深受信賴,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作為戰場偵察及炮兵觀測機使用,作戰地域遍及西歐、巴爾幹半島及俄國前線。1916年,因新型飛機問世退出戰場,僅用於訓練。大戰期間,高德隆G.Ⅲ共生產2450架,其中高德隆飛機製造公司生產1423架,授權英國及義大利兩國分別製造233和166架。
912年4月,袁世凱在北京出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為了擴張勢力,他採納法籍顧問里蘇建議,在北京開辦航空學校,將財政部從歐洲借來的“善後大借款”中抽出27萬元交由另一法國顧問博樂,回法國採購飛機等器材,並由參謀部撥款6萬元修建校舍。
博樂選定的是高德隆G.Ⅱ和G.Ⅲ教練機,由曹錕出面,於1913年3月向高德隆訂購12架飛機,這筆交易對於法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此之前,英、美、德等國已經進入中國飛機市場,法國的航空產品卻沒有打開銷路。1913年7月13日,第一批6架飛機在南苑機場裝配好。飛機設計者兼製造商高德隆親自來華主持移交儀式,場上還有2位聘請的法籍技師和2位飛行教員。為了給在場的來賓助興,同時展示產品,高德隆親自駕機升空做飛行表演,隨後又邀請來賓一同搭乘高德隆飛機體驗飛行,中國第一所航校正式開學。這6架飛機中,有3架是安裝了80馬力Gnome發動機的G.Ⅲ,2架是安裝50馬力Anzani發動機的G.Ⅱ單座機,還有1架是安裝80馬力發動機,但可改裝為水上飛機的G.Ⅲ。1913年底,又裝配完成了剩餘的6架。
中國早期航空教育非常不順利,法國和中國教官只進行地面教學,學員們學習理論知識之後便自行進入地面滑行,隨後便獨立飛行。這使得飛行安全得不到保證。當時的飛行員都急於完成350千米閉合航線飛行,以證明自己已經具有獨立飛行能力,但沒有堅實理論和地面訓練基礎,貿然在空中飛行是非常危險的,幾個月之後的1914年春天,12架高德隆飛機中,除法國教員自用飛機以外,其餘11架飛機都已受損停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相繼回國,飛機零配件供應出現困難,中國人開始自製除發動機外的螺旋槳、機翼等絕大部分零部件,個別繼續使用的飛機基本是中國人自己重新製造的。1913—1917年,航校培訓完成我國首批航空人員83人。這批飛機還參加過一些軍事行動:
1913年冬,1架G.Ⅲ由潘世忠等駕駛,協助平息內蒙古部落騷亂,主要執行偵察活動,並對叛軍投擲炸彈。1914年4月6日,南苑航校派遣3架G.Ⅲ和1架G.Ⅱ,駐洛陽、西安協助鎮壓華北的白朗農民起義,在這次為期7周的行動中,4架飛機都保持了良好狀態,法國飛行員博發中尉(Lt.Boffa)還駕機參戰。1916年7月11日,參與討伐張勛復辟,曾由秦國鏞駕機對敵軍投擲過3枚炸彈。1915年11—12月,由曹錕調6架進駐川、湘,企圖阻撓討袁軍事行動未獲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