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農民版畫(又名高州木刻畫)源遠流長,源於唐朝,在明朝已在民間興起,其最初原始形態源於民間的鬥神、門官、廟堂符咒、簽文等。抗戰期間,黃文山的木刻《石船丹灶》在報刊發表,轟動全省。
農民版畫是一種民間藝術,也是一種繪畫藝術,屬凸版版畫。是由藝人雕木像、雕木牌改為雕木刻年畫、神牌、鬥神、利是、符咒等進行印刷演變和發展而來,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經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農民版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州農民版畫
- 外文名:gao zhou farmers certificate to drawings
- 類別:傳統美術
- 代表作:《石船丹灶》
- 興起時間:1978年
- 級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起源,特點,發展,
歷史起源
高州是廣東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高州版畫又叫高州農民版畫。高州版畫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已有民間木刻藝人刻制紅紙墨印的年畫。原始版畫材料多採用枝松木作為雕板,20世紀之後經藝術家們改革多採用三合板、五合板作雕板。清乾隆年間《高州府志》卷之二載有《石船丹灶》、《筆架青峰》、《龍窩古蹟》、《靈湫石岩》、《高涼名山》等名勝古蹟的木刻版畫。現代民眾版畫始興於抗日戰爭時期,最早一幅版畫是由黃文山創作的,以高州名勝古蹟為題材的《石船丹灶》,刊於1942年初的《高州民國日報》上。黃文山是該報的編輯,他陸續在報上發表的抗戰版畫,影響和指導了崔冠瑛、莫侖、梁德玉等一批高州愛好美術的進步青年學習與創作版畫。
特點
高州版畫展現出質樸感人,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以黑白木刻為主要創作形式,注重生活化,體現出淳樸、粗獷、敦厚藝術特徵,更是震動了美術界。高州版畫大多通過描繪人物、樹木、果實、畜牧等表現生產、豐收的題材。比如種田,香蕉豐收的景象,養殖、看雞、看鴨、看豬這樣的題材,這些都是農村的題材,因為農村的題材有農村的特色,所以說很受大家的歡迎。以充沛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熱情歌頌生活,藉此表達他們的感情和願望全市的業餘美術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畫筆和刻刀,畫身邊事,抒心中情,雕刻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
發展
1978年以來,高州縣文化館重視傳統的高州農民版畫創作,先後開辦10多期木刻創作學習班,由張宗俊、盧西林等著名版畫大師授課,還得到全國著名版畫家古元前來悉心指導,建立起一支城鄉近百人的創作隊伍,創作作品200件,其中參加省展57件,國展2件,出國展8件。同時,省文化廳在廣州舉辦了“高州、澄海農民版畫展覽”,展出高州作品124件。
高州農民版畫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單色與套色木刻之分。80年代木刻技藝有較大飛躍,據統計,全縣共創作了《滿山紅》、《竹鄉流翠》、《添花》、《機耕路上》等作品300多件,其中參加山西、廣東、北京版畫聯展5件;參加重慶、湛江、大連版畫聯展11件,參加全國農民版畫展11件;參加日中畫廊美展5件;參加秘魯、加拿大、瑞士、比利時畫展16件。197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了《高州、澄海農民版畫選》專集,選入高州作品24件。1980年,縣文聯編印了《高州版畫》專集,選載了版畫佳作32件。1981年8月《南方日報》發表了《質樸的高州民眾版畫》一文,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高州農民版畫創作的成就。
1992年《盧西林版畫選》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1993年底,高州市政協、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文化局聯合舉辦張宗俊從藝45周年美術(版畫)作品展覽,廣東珠江電視台、茂名電視台和許多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導。2000年《張宗俊版畫集》出版在全國發行。2004年高州市舉辦《張宗俊版畫美術展覽》。
2004年高州市舉辦《張宗俊版畫美術展覽》。為引導廣大木刻(版畫)作者貼近民眾、貼近生活,創作出反映改革開放成果的、展示高州地方特色的、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木刻作品,2004年8月,高州市委宣傳部撥出專款,派出專車,專門組織了木刻(版畫)作者20餘人,到高州市廣潭佛子嶺和深鎮松樹林保護區、仙人洞景區,長坡水庫景區以及根子貢園、浮山嶺等地採風三天。這次採風,作者們共創作出70多幅新作品,並在高州市圖書館展出,吸引了大批民眾觀看,茂名市文廣新局領導兩次組隊前來觀看,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市美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吳思志創作的三幅木刻作品《曲徑通幽》、《收穫》和《家園》,構圖縝密,刀法細膩,手法出新,不走前人老路,獨闢蹊徑,同時入展省美展,在茂名美術界引起震動,填補了高州十二年來無作品入選省美展的空白,其中《春》被選往粵、港、澳和台四地聯展。同年,市美協還在附一小舉辦版畫培訓班,讓我市版畫創作從娃娃抓起。
2006年,我市組織了一批較好的版畫作品參加茂名市版畫展,並推薦優秀作品到省參展,其中吳思志創作的《收穫》被省美協評為經典作品,入選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和省美協主辦的“希望的田野——美術家眼中的廣東農村”,被列印成大型宣傳畫冊在全省巡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