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黃芩

高山黃芩

高山黃芩(學名:Scutellaria alpina L.)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30厘米,匍匐分散生長,葉片互生,卵形,葉基圓形或心形,邊緣有細小鈍鋸齒,花多數集生枝頂總狀花序,萼片鐘形二唇,全緣。在夏秋開花。

原產於從南歐到西伯利亞的岩石石灰岩海拔4500-8200高山地區。在貧瘠到中等肥沃、中性到鹼性、中等濕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容易生長。

高山黃芩因在野外呈草甸狀匐地生長,是良好的地被植物或岩石園布置植物。適宜盆栽的觀花植物。可成片密植或叢植、條植於水體的邊緣,做淺水景綠化或水邊石上附石綠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山黃芩 
  • 拉丁學名:Scutellaria alpina L.
  • :木蘭綱
  • :唇形目
  • :唇形科
  • :黃芩屬
  • :高山黃芩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菊超目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變種,育植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具地下莖草本植物。植株高在25-30厘米,匍匐分散生長,節上生根。單葉互生,卵形,葉基圓形或心形,邊緣有細小鈍鋸齒,光滑或有短柔毛,葉柄很短。花多數集生枝頂、成總狀花序,萼片鐘形二唇,全緣。雄蕊4個。花冠長2.5厘米,花冠顏色因栽培條件不同而異,單花開2-3周,花期在夏秋。

產地生境

原產於從南歐到西伯利亞的岩石石灰岩高山地區(海拔4500-8200)。亦生在貧瘠到中等肥沃、中性到鹼性、中等濕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容易生長。喜溫暖,濕潤,半光照環境。高山黃芩源自森林林下或岩石地區等環境,在那裡它會經歷自然遮蔭。 它最喜歡的陽光條件是部分陽光,但它也能忍受全蔭,使其成為一種多用途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變種

高山黃芬在栽培中花冠顏色會出現分化,有4個變種,分別是:白花高山黃芩(Scutellaria alpina var.alba),花白色;雙色高山黃芩(Scutellariaalpina var.bicolor),有紫色和白色兩種花;黃花高山黃芩(Scutellaria alpina var.lupulina),花全為黃色;紅花高山黃芩(Scutellaria alpina var.rosea),花為玫瑰紅色。

育植技術

常用扦擂或分株法繁殖。春夏,可用新生枝條作插穗扦插。播種繁殖亦可,但如用自己所留的種子,後代會有分離現象,故不宜自行留種繁殖。分株可在春季結合換盆進行。
常用分株繁殖。在秋季進行,從土中將老株挖出,除去枯黃老葉,按自然分櫱的小株分為單株或叢株種植。因其生性強健,易種植,種植中注意陰濕條件,適當施肥,1-2年需分株、間密。
盆栽時,宜用3份腐葉土和1份沙配製成微酸性的培養土,上盆過程中再加人少量基肥。高山黃芩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生長良好。最低生長溫度為10-15℃,能耐寒。生長期可每天澆水1次,但不能使盆土過濕,以不積水為宜。適當噴水,保證葉片和空氣有一定的濕度。作為半喜光植物,春、秋、冬需要充足光照􀀨夏季陽光過強時,應適當蔽蔭。需肥量較大,夏季可每1-2周施1次腐熟有機肥,以保證植株迅速生長的需要。陽台夏季溫度高,光照強,空氣乾燥,最好設定一定面積的水面,或在花盆周圍鋪濕苔蘚或泥炭,這樣一則保證較高的空氣濕度,二則可減少澆水次數。同時可用遮蔭網或紗簾進行部分遮光,以防植株被灼傷。通常每年春季換盆或分株,去除部分鬚根或爛根,用自製培養土栽培,施足底肥。在底肥充足的條件下,生長期不用經常施肥,後期施幾次富含磷、鉀的複合肥即可,每月一次。地下莖越冬時應減少澆水,停止施肥,保持盆土不乾。翌春能萌發新芽。

主要價值

高山黃芩因在野外呈草甸狀匐地生長,是良好的地被植物或岩石園布置植物。觀賞價值較高,適宜盆栽的觀花植物。按景觀要求可成片密植或叢植、條植於水體的邊緣,做淺水景綠化或水邊石上附石綠化。
高山黃芩
高山黃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