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寨鄉

高寨鄉

高寨苗族布依族鄉位於貴陽東部,開陽縣南部。東南與黔南州的福泉、貴定、龍里等縣(市)隔江相望,西北與開陽縣龍崗鎮、毛雲鄉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貴陽86公里,距開陽縣城76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氣溫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15℃。全鄉國土面積177.3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98個村民組,有8291戶26766人,常住人口18817人,其中少數民族占33.8%。高寨鄉境內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苗族文化、民族節日、傳統村落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有以“鬥牛節”、“殺魚節”、“六月六”、“蘆笙節”及“苗年”為代表的苗族傳統節日;有以“苗族傳統刺繡”、“蠟染”、“竹竿舞”、“蘆笙舞”“吊腳樓及高腳倉營造技巧”、“蘆笙製作技巧”等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畫馬岩”為代表、“蒲窩洞穴葬”、“漢苗和諧蘭央碑”等文物古蹟為特色的文化遺產,以大坪溶洞、清水江峽谷及傳統村落為代表的喀斯特自然山水及田園風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寨鄉
  • 別名:“小花苗”之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
  • 政府駐地:開陽縣高寨鄉愛民路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50309
  • 地理位置:貴陽市東北部
  • 面積:177.34平方公里
  • 人口:26766人
  • 方言:貴州方言 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畫馬岩、 蒲窩洞穴葬、蘭央碑、順岩河紅軍渡口、蒲窩八寨
  • 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
  • 火車站:貴陽北站(高鐵站)、貴陽站
  • 車牌代碼:貴A
  • 民族節日:鬥牛節 殺魚節 六月六 苗年
鄉鎮概況,農業經濟,自然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紅色文化,畫馬崖,蘭央碑,民俗文化,鬥牛節,殺魚節,跳圓舞,苗鄉刺繡、蠟染,傳統村落,

鄉鎮概況

高寨鄉高寨鄉
2017年,全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27566萬元;糧食總產量完成900萬千克;烤菸種植任務0.62平方千米,烤菸收購完成12.52萬千克,超出任務數6300千克;規劃新建義務植樹基地0.01平方千米,植樹3.3萬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719億元,占任務17億元的107.95%;財政總收入完成1824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億元;招商引資完成4.735億元,占任務4.7億元的100.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1586元,比2016年增長13.8%。

農業經濟

全鄉農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正逐步向多樣化、規模化發展。傳統產業發展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同時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社比重逐年上升,2017年年內新增農民合作社10個。通過大力推進高效農業項目發展、新一輪農村扶貧開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實好強農惠農富民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鄉2017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10%,50%以上的行政村達到10萬元以上。形成以大地飛歌、鑫鑫工貿、立新盆景園等為引領,以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貴陽“冷涼”蔬菜基地打造為重點,以久場盆景產業為抓手,逐步形成了以發展蔬菜、茶葉、經果林等為主的特色高效農業。2017年種植冷涼蔬菜19.33平方千米,產量4.5萬噸。完成種植水稻4.06平方千米、玉米16.4平方千米、烤菸0.62平方千米、生薑1.33平方千米、大蒜1.33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高寨鄉境內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達3800多萬噸,硫鐵礦350萬噸及鋁釩土40萬噸。

水資源

高寨鄉域內河流屬於烏江支流,均屬於山區季節性小河流,主要河流有龍洞河、光金河、翁隨河三條河流,此外還有石頭小河、中壩小河、平寨小河。水庫有台子田水庫、船田水庫、楓香坡水庫、老山水庫等四座水庫。由於多年平均降水量達1100mm,集水面積較大,水資源較為豐富,但由於河流切割較深,地下水位較低,存在著嚴重的工程性缺水問題。水力資源也較為豐富,清水江大峽谷可進行梯級電站開發,大花水電站已竣工運營。

旅遊資源

紅色文化

紅軍長征2過高寨鄉,長征是中國革命偉大曆程中最壯麗的詩篇。而開陽,也算有這長篇巨製中的一部分畫面和詩章。
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在長征中放棄了與二·六軍團會師的計畫,避開五倍於紅軍的國民黨軍隊之阻擊,由湖南省改道,向敵人防禦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紅軍在黎平縣兵分兩路,繼續西進。其中左路縱隊所屬三軍團,由黃平、甕安,由東而北,於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7日,經過開陽,激戰樂旺河,至強渡烏江而北去。紅軍渡江進入黔北後,黨中央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糾正和批判了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改組了中央書記處,並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做出重大決策。
中國工農紅軍在1934年至1936年之間,三次經過開陽,第一次路過開陽縣東北部的花梨、馮三、永溫、楠木渡等鄉鎮,五十多個村寨;第二次路過我西、南部的雙流、金中、城關、禾豐、南江、龍崗、高寨等鄉鎮,七十八個村寨;第三次經過的路程,與第二次部分村寨重複,三十餘個村寨。紅軍三次經過開陽縣境內,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都留下紅軍的足跡,也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眾多的文化遺蹟。在開陽縣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那樣艱苦的行軍打仗中,女紅軍衛生員還為窮苦人民治病、接生;小紅軍趙長壽傷愈後,帶著養父母尋找紅軍、終於歸隊的事跡,在開陽人民心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光輝形象!
紅軍標語有三處,在平寨光中組、久場村街上都還保留完好紅三軍團在光中留下“消滅地主階級,紅軍是乾人的隊伍,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等紅軍標浯,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政策。紅軍壺更是苗鄉人民與紅軍戰士一家親的有力證明。
順岩河的紅軍渡口,清水江順岩河渡口位於貴陽市開陽縣高寨苗族布依族鄉谷豐村斗虎組與龍里縣巴江鄉交界處清水江中游順岩河段。1936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由湖南進入貴州,經玉屏、江口攻占印江,1月20日接到中革軍委指示:“應以佯攻貴陽之勢,速轉黔(西)大(定)畢(節)地區。”接指示後,二、六軍團先
順岩河紅軍渡口順岩河紅軍渡口
後攻占平越(今福泉)和甕安縣城,27日攻占龍里洗馬河。29日拂曉,紅六軍團十六師作為前衛從洗馬河附近長寨向北進軍,迅速到達順岩河渡口南岸白崖山,時任紅六軍團十六師師長周仁傑(周球保)在此指揮渡河,因渡此河時河水湍急,巨石橫臥河中,渡河十分堅難。周仁傑印象深刻,解放後寫下一篇回憶錄《順岩河上架浮橋》,記錄了此次架橋渡河事件。順岩河渡口遺址於1985年被開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畫馬崖

畫馬崖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高寨鄉平寨村頂趴組清水江岸邊,因崖上畫有以馬為主的動物圖案,俗稱“畫馬岩”,截至目前,已經發現四處崖壁上留有古代岩壁畫。其中,大的崖口畫壁寬5.1米,高2.1米,小的崖口寬16米,高5.5米。幾個岩石壁畫繪畫均為褐紅色,主要圖案有馬、太陽、月亮、星星、鳥、魚、狩獵圖及人類生產生活等100多個圖案,形象生動。造型別致.目前初步判斷形成時期在秦漢以前,為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做。畫馬岩壁畫是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歷史悠久的古人類岩畫遺蹟,是貴州省研究先秦時期及古人類活動的重要遺蹟,也是貴州省開陽縣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及研究價值。198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府(1985)94號檔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畫馬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畫馬崖

蘭央碑

蘭央碑,也稱“漢苗和諧蘭央碑”,苗族苗王蘭央與清代羊場平寨官員何氏家族關於111畝水田的官司是清朝貴州影響最大的官司案件,歷時6年,經過省、府、州三級審判,到1761年7月,州衙門在乾隆下派官員的調節下,何家把田歸還給苗民,從此平寨苗漢兩族和諧相處至今,蘭央碑也被稱為“漢苗和諧碑”原蒲窩八寨各有1塊,目前只剩下蒲窩一塊,其餘文革期間被毀,目前被列為市級文化保護單位。

民俗文化

鬥牛節

每年農曆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在高寨鄉平寨村小花苗聚集的地方,苗族同胞都會舉辦盛大的鬥牛活動,每逢節日,要舉行盛裝遊街、斗鳥、祭祀牛王、跳蘆笙舞、跳竹竿舞等活動,每年鬥牛節都會吸引來自龍里、貴定、福泉、甕安及貴州其他州市的萬民民眾前來觀看。
鬥牛俗稱“放牛打架”,鬥牛節當天會按照牛個頭的大小分組,然後抽籤決定鬥牛。在規定的時間內,一頭牛把另外一頭牛“嚇跑”為勝;若在規定時間內雙方不分伯仲,則雙雙進入下一輪。一般採取循環賽或淘汰賽形式角逐出最後的冠軍。
高寨鄉平寨村傳統的苗族鬥牛節歷史悠久,相傳在古時候,苗族人民就愛聚集一堂歡樂歌舞,青壯年男生更是喜歡比試武藝高低。有兩位男青年的比武精彩激烈,難分勝負,吸引了周圍寨子的很多人圍觀,正在山上吃草的牛群也被帶到邊上觀望。突然,來自光中和蒲窩的一對牯牛衝進比武場中格鬥起來,那威武雄壯的格鬥場面,比兩位年輕人的格鬥更壯觀,這對牯牛在人們的喝彩聲中越斗越勇,一直鬥了十天十夜也不願罷休。見此情景,人們擔心牯牛兩敗俱傷,便使用繩索套牛的後腿,舉竹條幹擾鬥牛的視線,終於把兩頭牛分開。這也是現在鬥牛比賽來歷。
鬥牛不僅僅表現的是苗族同胞拼搏奮鬥的耕牛精神,更是展現了苗族民眾的勤勞智慧,對牛的培育和愛護,是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法則。

殺魚節

苗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對自然、對祖先、對動物、對植物及人都有崇拜,比如對祖先蚩尤、領袖蘭央、傳說中的蝴蝶媽媽、鳥、龍、牛、楓香樹等的崇拜,表現了苗族同胞對生活的理解和認知,對祖先的記憶及情懷。因此在苗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定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苗家俗語“占里是條船,人多就會翻”,更是體現了苗族尊重自然,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法則。雖然小花苗殺魚節會獵殺魚,但是在傳統的休漁期,從5月份到10月,苗族同胞是不會捕殺產子的魚,甚至會放生魚兒,也不會使用電捕魚。
高寨鄉殺魚節在清明節前後,苗族同胞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殺魚活動,也是全國少有的原始狩獵的傳統民俗活動。殺魚節活動在高寨鄉清水江及南明河流域,當天,與高寨毗鄰的貴定、福泉、龍里、福泉四縣沿河各寨苗族同胞由“約頭”(領路人)率領出寨,男子提著魚叉挑起藥(由化香樹葉搗碎而成),婦女身著盛裝,肩挑(魚飯)和米酒齊聚清水江兩岸,形成數千米的長龍。當約頭人一聲令下,人們便衝進江裡面,頓時鋼叉飛刺,一條條大魚被殺起,歡呼聲此起彼伏,殺魚人順河而下,遇坎跳坎,遇水涉水,直到黃昏。夜幕降臨,苗族同胞們架火煮魚,攤開魚飯,倒起米酒,互相在歌聲中敬酒,預祝當年吉祥順利和取得好收成。苗族少男少女則圍爐對歌,整個清水江沉浸在一邊溫馨的氛圍的當中。殺魚節展現的是高寨苗鄉同胞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生活本身的一種和諧的生存方式。

跳圓舞

苗族有句古話:“蘆笙響,腳板癢”。苗族蘆笙跳圓舞,是居住在貴州省開陽縣高寨鄉境內的洛泊河支系苗族同胞傳統的集體文娛活動,每年的正月間,苗家兒女都要歡快地跳起跳圓舞。這種舞蹈是由兩名青年蘆笙手和數名男青年圍圈吹奏,一群姑娘圍繞著蘆笙手在樂曲中翩躚起舞。腳踩蘆笙悠悠節奏,圍圈而舞,因而就叫跳圓舞。
蘆笙的曲調豐富多彩,每個曲調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有浪漫抒情的、有委婉敘事的、有明快歡樂的,苗族青年男女一聽就明白為之迷心醉意。苗族同胞把蘆笙視為民族驕傲。苗族的男女青年把蘆笙跳園舞視作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尋找稱心如意伴侶、傾訴彼此的愛戀、憧憬美好的生活、嚮往幸福的明天的一種集體文藝活動,這種活動在得到不斷升華,成為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

苗鄉刺繡、蠟染

苗族女孩從五、六歲起就在長輩的指導下學“點蠟花”、刺繡,十三、四歲就成了熟練的蠟染刺繡能手。大自然的美,薰陶了她們的藝術心靈,是她們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花草、魚、鳥和昆蟲等,是苗族蠟染、刺繡常用的圖案紋樣,它們來自大自然,經過大膽的藝術造型和誇張的藝術處理,使之高於大自然,充滿幻臆和無窮魅力,達到裝飾與寫實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在婚期和傳統的節日裡,姑娘們穿著她們精心製作的蠟染、刺繡盛裝,配以琳琅滿目的銀飾,隨著蘆笙的節奏翩翩起舞,顯得光彩奪目,精湛的工藝迎來她們如意的伴侶。苗族婦女的蠟染、刺繡是苗族同胞重要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

傳統村落

高寨鄉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苗族傳統民居錯落有致的分布在群山之中,苗族民居都是木結構的建築,傳統的民居是經過專門的工匠設計製作而成,從選址、選材、架梁、祭祀等八道工序建築而成,而且整套建築技巧全用傳統手藝的隼牟結構,不用一顆現代鐵釘子。之前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的建築手法和營造技巧通過代代手工匠人的傳授,是苗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高腳倉:高腳倉是高寨鄉平寨村光中苗族先民的創舉,其修建方式獨特,先串聯四棵木柱,再墊上四塊圓形石盤於柱上,後在石盤上修建專藏糧食的庫房,立於正房錢面光照通風較好處,俗稱“高腳倉”,也稱“石盤倉”,高腳倉的修建主要是為了保存糧食,避免老鼠等其他齧齒動物對糧食的破壞。高腳倉是苗族祖先的傑作,這其中還流傳了一段美麗的傳說。高腳倉展現了苗族祖先的聰明智慧,同時也為中國營造學留下屬於高寨苗族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