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窪村(山東萊蕪張家窪轄村)

高家窪村隸屬萊城區張家窪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北8公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西南6公里處,東鄰鄒家莊,西與崔台子、劉封邱相望,南鄰孟公清,北鄰任家窪,嘶馬河從村前流過。全村共有670戶,共2017口人,總面積1856畝,耕地面積1625畝。 高家窪村共有高、王、崔、苗、呂、束、耿、亓、馬九姓,以王姓居多,高姓次之。大明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河北省棗強縣遷來建村,高姓先居,遂立高家窪。 據高家族譜記載,大明洪武二年(1370年),先祖高玉奉旨由山西洪洞縣野鵲窩莊遷來。初居生活很差,祖先辛勤勞動,擴展地域,濟世賑災,濟世助人。次年容崔、王二姓同戶而居,同鍋而餐,異姓相聚,親如骨肉,世人皆知。至今流傳高、崔、王同居36年之美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家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8公里
  • 人口:2017口人

王家譜序:“先祖王權於洪武三年(1371年)由棗強縣野鵲窩莊(現名野鵲林)遷徙高家窪。此前已有高、崔兩家在此居住,高家系地主。先祖贅人崔家,三家關係十分密切,和睦相處若干年。數傳之後,王氏人繁鼎盛,人才輩出,有為官造福於民者;有博學廣才謂時代精英者,有老守田園盡孝者……。”
王氏五世族譜記載:“先世棗強人,明初遷萊……”,“王氏家族銅佛乃我始祖的象徵,至今已相傳600餘年,故有銅佛王之稱。銅佛高18.5厘米,寬12.5厘米,坐佛下設蓮花座,兩肩各有一鴿,胸前掛三串珍珠,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實為傳世精品。”高家窪自明朝以來,隸屬萊蕪縣42個保中的封邱保管轄;民國時期,全縣劃為10個區,歸魯西(四)區管轄;抗戰期間,隸屬萊東縣崇文鄉管轄;解放後,1955年成立互助組、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歸方下人民公社管轄;1960年,隸屬方下人民公社公清管理區。高家窪大隊分12個生產隊;1984年10月,歸為萊城辦事處;1985年撤銷辦事處後,歸張家窪鎮張家窪管區;2001年隸屬張家窪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高家窪村居於盆地,水資源豐富,有東西南北四嶺、三窪(西窪、南窪、淤土窪)、三泉(東泉、西泉、飲鶴泉)、三灣(藕灣、長灣、玉皇灣)、三崖(泉子崖、涼灣崖、麻灣崖),河水泉水縱橫。先人為生息繁衍,築圍御匪,疏理河道,屯修大堰,修橋鋪路,圍堰造田,福澤後人;建學堂,修廟宇,德儒育人。知之即聚,村事共理。西建御帶橋、關帝廟、土圍子;東建永固橋、文昌閣;北有跑馬道,高氏之墓地。實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先人為御匪患,1928年,築起高大結實的土圍子,有四門八樓,氣勢雄偉。南門名曰“蒲雲門”;東門名曰“展台門”;北門、西門無人記起。八樓叫巡樓,也叫炮樓子,土牆叫巡牆,各炮樓子裝有“五大環”大抬桿、土槍,護莊隊晝夜輪流巡牆,一旦有事,莊主一聲號令,立即投入戰鬥。此圍為保護民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可惜現在已無蹤跡可尋。據說劉黑七帶領人馬來搶,王瑞銀點燃五大環一聲炮響,火光沖天,嚇得劉黑七之軍抱頭鼠竄,從此光棍毛子再不敢來犯。
高家窪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文化教育,崇尚禮義道德,以文化德育後人。所以多姓相處和睦,耕讀傳世。古時曾出過一些有功名的人:苗雨三是貢生,苗建章是廩生,王佃甲是武舉。近代高永修(字會清)曾是張作霖大帥某部師長,王德慶是黃埔軍校27屆學生。1939年共有三家私塾,分別由王餘一、王孝先、王余榮執教。1940年私塾改為洋學(即現在的國小)由王瑞漢執教,後被害死(他系共產黨員)。1942年八路軍在本村成立學校,由高鳳書、王中軒執教。課本是油印本,改洋學為國語。王余周老先生至今還能背出戰時國語第一課:“高梁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東洋兵,先占火藥庫,後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軍隊並非不能打,委曲求全退出了瀋陽城……”。1942年底,該學校停辦,直到1944年開始成立國小,學校設在東大廟。1964年,在村中建立學校。1969年8月份,成立國中,教師達到15人之多,學生達到200餘人。1970年成立幼稚園。1985年國小重新翻蓋。1975年重修幼稚園,1996年又投資改建園所,最佳化環境,增添教學設施,達到辦園標準,被評為萊城區示範園所。辦學標準育人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使學齡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60年代初第一批大學生:王茂軒、王余祿分別考取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個大學生王敦語考入泰安師專,畢業後分配於萊蕪市第一中學任教,由於工作成績突出,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高家窪陸續考入大專以上院校的學生已有90餘人。
高家窪村人,勤勞勇敢,英勇抗戰.保家衛國。在解放戰爭期間,積極參軍、參戰。王佩芝空手奪機槍,英雄事跡流傳至今。共產黨員王余芬在淮海戰役中積極組織幾十人的擔架隊。共產黨員,營長高鳳聚等19名烈士,為黨為國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共產黨員兵團政委王俊傑等19名縣級以上幹部,和王茂軒、王敦語等高級知識分子,為黨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高家窪村人的光榮和驕傲。
現在的高家窪與舊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全體村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深翻整平土地,大搞水利建設,先後興建了村東、村西揚水站,挖水渠3500米,打機井8眼,方便了水灌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東風的吹動下,民營經濟大力發展,現已有百餘家。“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村兩委一班人嘔心瀝血,艱苦創業,進行村莊改造。架電網,成為電話村,甚至有的家中安裝了電腦,不出門就知道天下大事,既方便又快捷。村里硬化道路600餘米,柏油路1500多米,並投資21萬多元建了長55米、寬6米,高3.5米的灌樁南河大橋,便利了交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現在高家窪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排排磚瓦房拔地而起,有的還建起了小洋樓,過上了城市人般的生活,出門有公車,面的、摩的川流不息。
現在的高家窪人立足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並逐步付諸實施。在辛勤的耕耘中,高家窪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