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墩村

高家墩村緊依縣城,全村面積2.2平方公里。該村的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展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跟起步。現在主要是以水稻,小麥等作物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家墩村
  • 面積:2.2平方公里
  • 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等作物為主
  • 地理條件:過境的鐵路和公路集中
  • :雉城人民公社雉城管理區
發展歷史,地理條件,聯戶個體經濟,發展與建設,產業,教育方面,參與工貿經營,

發展歷史

據清《長興縣誌》載:"高家墩屬惟新區南鄉第二圖十二莊"。50年代初期屬夾塘鄉三村;1956年10月建立第五高級社;1958年建立高家墩大隊,屬牛府雉城人民公社雉城管理區;1961年分為高家墩、三星、上楊三個大隊。1983年改為高家墩村,隸屬雉城鎮。轄塘東、高家墩、東河?、洋橋頭、葉家、黃土灘、孫村、徐家灣、泗水庵、張家漾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高家墩。19年有339戶、1382人。

地理條件

過境的鐵路和公路集中。1990年,長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籌建長興五里橋至煤山四畝墩礦區運煤專用小鐵路經過村區。1993年建成長興至安徽廣德公路(現稱318國道)。1936年以高家墩為起點,修築長興至虹星橋縣道公路(只建了路基,橋、涵和路面未建)。抗日戰爭時期,長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小鐵路設施被毀;1948年8月以原鐵路路基改建成腳踏車道公路,沿線分段設有交會台。但是地處交通要道並未給高家墩帶來益處,戰亂致使交通沿線的村莊遭受災禍,抗日戰爭期間,全村房屋被日本侵略潤凶應軍燒毀。

聯戶個體經濟

高家墩村歷來以農為業,生活並不富裕,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元。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是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46元。隨著交通建設和市鎮建設的擴展,村區土地逐年減少,勞動力逐步轉向工業、貿易、運輸等行業,農田耕作因灌溉、翻耕已由機械替代,耕作任務由半勞力或正勞力的季節性參與就可完成。1992年,全村總勞力680餘人,已有70%的勞力向工業和第三產業轉化。工農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聯戶個體經濟發展更快,已超過集體經濟比重。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07萬元。按性質分,村辦集體經濟占11.35%,聯戶個體經濟占88.65%,全村人均收入達1512.5元,比1978年翻了4番。全村固定資產148萬元,其中村辦占25.7%,其餘均為個體或聯戶所有。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不斷改善,除了添置家用電器、交通工具外,重點投入住宅建設。除個別戶外,均已建造了樓房,最高造價達三、四十萬元,不但是鋼混結構,且室內裝飾豪華。

發展與建設

1952年,長廣公路經過幾次整修,正式通行客車。1959年興建長興至牛頭山鐵路,在村過境1.5公里,1970年延伸至杭州。1979年,長虹公路建成通車,高家墩設停靠站;1987年延伸至和平,接通鹿唐線,村民至和平、安吉不必再繞道湖州。1992年10月建成宣杭鐵路,從村中心穿越,占地190畝(包括318國道改線30畝)。最多處設六股道。長牛鐵路和宣杭鐵路在畫溪橋匯合後通過村區,在村西設有折返機務站。
1990年,在芝體多村東新建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立交橋,全長444米,分27孔,中間兩主孔各跨長20米,每孔通行兩股道,引橋25孔,每孔跨長16米。橋柱墩最高6.4米,橋柱圓周直徑為1米。橋面通318國道、長和公路辣府洪棄,北端引橋採用螺旋形,銜接橋下的長牛公路,又修通至火車站廣腿設蜜煮場公路,稱廣場西路。立交橋面行車道寬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1992年10月正式運行。大橋建築雄偉,登橋可觀縣城全貌。宣(城)杭(州)鐵路、杭(州)牛(頭山)鐵路、318國道、長(興)牛(頭山)公路、長(興)和(平)公路均集於立交橋而過。

產業

村處平原地區,有水田1714畝,地13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並產油菜籽、大小麥、番薯。飼養豬羊。1959年用上電灌。1962年,全村普及了照明用電和電力加工、脫粒。1992年對低壓線進行改造,並通過驗收。通向田間的機耕路都已貫通。自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在種植、養殖、勞務投向有了選擇,由原來種雙季稻改為單季晚稻,並擴種油菜,不再大項檔悼面積種植蠶豆、大小麥、薯類等。水稻種植優質大米,節省了勞動投入,增加了村民收入。家庭飼養業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大多不再飼養肥型肉豬,而轉向飼養瘦肉型拳臭葛豬種。家禽選擇周期短的雞、鴨、鵝,且逐步趨向群養。1992年農業總產值170.15萬元,占總產值的33.5%。
水田水田
1981年籌建村辦拉絲廠,代客加工鋼絲,至1992年產值5.2萬元,利潤0.5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2萬元。1992年又創辦中波水泥瓦廠,當年產值9萬元,創利0.8萬元,固定資產15萬元,產品除供應當地外,遠銷杭州等地。個體辦有鋸板廠、汽車修理廠等。1992年工業總產值186.4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36.8%。
高家墩村自1985年後發展運輸業,均由戶置戶運。至1992年,全村有拖拉機60餘輛,汽車14輛(其中小轎車5輛),從事客貨運輸,年產值14萬元,占村年產值的2.8%。西黃土橋北端村辦農貿交易市場,代客交易山貨柴類,占地面積15畝,年成交額300萬元,收益額6萬元,為縣城的山貨交易市場。農戶個體辦商業有經營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飲食服務、修理加工、長途販運等。1992年,全村商業收入136.3萬元,占村總收入的26.9%。

教育方面

1991年投資15萬元,新建村國小教育樓,計560平方米,設6個班級,專業教師9人,全校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飲用水已安裝自來水的有兩個村,其餘將在1993年完成。
高家墩村黨支部1991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支部。 遠程教育學
衢江區高家鎮篁墩村在遠程教育學用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健全制度,創新學用載體,豐富教學內容,拓展遠教功能,紮實開展學用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努力打造成集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遠程教育的綜合性示範點。 ??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規範管理,紮實做好遠程教育基礎工作
1、建立遠教學用制度。遠程教育站點建成後,該站點不斷建立了《遠教站點設備操作管理制度》、《黨員幹部民眾學習制度》、《遠程教育管理員工作職責》、《遠程教育崗位值班制度》、《無休日工作制度》等,並做到制度統一上牆,統一規格,統一形式,接受全村黨員民眾民主監督,使遠程教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據可查。
2、實行“1+1”崗制度。村級站點管理員在實行AB崗的基礎上,建立了“1+1”崗制度,即由一名站點管理幫帶一名村“兩委”幹部,幫助和指導村幹部學習遠程教育工作,再由一名村“兩委”幹部幫帶一戶黨員中心戶或種養殖大戶,做到村“兩委”幹部人人會操作,人人會使用,切實提高遠程教育站點實際使用率。
3、建立遠教台帳制度。在遠程教育學習過程中,建立了遠程教育台帳登記制度,站點管理員將如實記錄遠程教育學習收看情況,主要內容是將參學對象、人數、播放節目和學習反饋。同時,站點管理員將平時收集到的情況及時反饋給上級遠教辦,做到實名簽到,確保參學對象參會率,實現有檔案可查,有記錄可詢。
(二)、因地制宜,分類施教,確保遠程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1、對象上突出廣泛性。將遠程教育學習收看對象從黨員幹部拓寬到民眾和種養殖大戶,針對不同層次和對象,播放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教學課件,各取所需,使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真正“聽得懂、坐得住、學得會、用得上”。如對於該村有著多年種植“小京生”花生的歷史,站點適時組織種植大戶集中學習,利用遠程教育網和“浙江農民信箱網”學習了解花生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求購信息等,促進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
2、形式上突出靈活性。積極探索建立遠程教育教學輔導服務機制,把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集中培訓與現場觀摩有機結合起來,適時邀請有關專家、致富能手進行現場講解,幫助黨員民眾解疑釋惑。同時,針對有些老黨員行動不便的特點,實行送教上門,將平時下載的課件制用成光碟送給老黨員學習。如該站點利用遠程教育網,開辦了電腦培訓班,將市信息辦贈送15台電腦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廣大幹部民眾電腦操作水平,助推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
3、內容上突出針對性。始終把滿足農村黨員幹部民眾的所需,作為做好遠程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篁墩村的生產生活特點,有的放矢收集和下載遠程教育節目,制定每月4次教學計畫,通過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廣播等形式公開學習內容,讓黨員民眾預先知曉學習內容,增強黨員幹部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針對新農村建設中的污水處理和宅基地置換,會牽涉到村民遷墳、拆房等一系列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村兩委利用遠程教育平台,播放一些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規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例子,先從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入手,再帶動農戶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在全村起到示範帶頭作用。該村已做好2600米的排污管道和300立方米集中處理污水池,宅基地置換59幢,總共16060平方米。
(三)、立足實際,學用結合,促進遠程教育學用工作深入
一是將遠程教育與黨員教育主題緊密結合。過去由於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各種因素的影響,村級教育培訓網路不健全,村黨員幹部受培訓的機會很少,就是黨員的“三會一課”也因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單調、師資力量單薄而難以達到如期效果。遠教站點建立後,該村黨支部利用遠教平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黨員幹部學習制度,規定黨員幹部每周必須通過遠教平台接受一次黨課教育,重點學習新農村建設相關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管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村莊建設規劃等內容。
二是將遠程教育與黨日活動緊密結合。在每月15日的黨日活動中,村黨支部舉辦各種電教片大討論和主題思想匯報會,既豐富了黨日活動,又提高了電教的效果。組織黨員觀看遠程教育的黨日活動,吸收和借鑑了其他地區成功做法,參加觀看的黨員紛紛表示這樣有針對性進行圖文聲教育很受啟發。
三是將遠程教育與黨員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針對黨員的個體特點,因人因事開展遠教工作。村黨支部利用遠教平台信息優勢,一方面組織村民利用平台進行技能學習,為計畫外出務工人員培養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利用網路蒐集就業信息,與企業聯絡溝通,進行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並利用遠教平台對他們開展勞動保護法的學習,掌握勞保法律知識。與此同時,還通過平台為在村務農人員提供種植技術,組織菜農收看花生培育新技術教育片和市場信息宣傳,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花生,種植新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二、取得成效
(一)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村民文化娛樂點。篁墩村不僅有15台電腦供村民平時上網使用,還配備了1套投影儀和8套辦公桌椅。每逢周五晚上,遠教站點就會推出遠程教育影院,為村民定點定時播放好看又健康的電影,解決了村民們看電影難的問題。遠程教育影院方式靈活,不僅保障了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同時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鋪起了民眾的藝術之路,搭起了黨員幹部與民眾的連心橋,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技術培訓點。村民原先是以種植柑桔為主,總面積達800多畝,一直以來都是處於粗放型管理,柑桔收益並不是很好,農戶想提高收入,卻苦於沒有辦法、沒有技術。遠程教育適時而出,村里利用遠程教育平台,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民眾學習種植棉花、花生、西瓜的種植、管理技術,本村種植棉花已經達到平均每戶一畝,產量達到了500斤左右,遠程教育平台發揮了“技術員”的作用。
(三)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農民致富信息點。遠程教育不僅能夠為農民朋友提供信息技術,同時還可以發布信息,真正做到信息互通互用一體化。通過信息員的力量,把村級站點在網上瀏覽的農業種養殖技術、市場行情、品種改良、產業結構調整等信息定期公布並及時向民眾發布。本村也根據實際,建成信息發布欄,在網上、信息發布欄公布各種產品銷售、用工等信息。當地很多村民家的柑橘、花生、棉花、母豬都是及時有效地通過發布信息來找到需求商的,實際解決了農民手頭上的問題。在這樣多元化的經濟時代,農村黨員幹部、民眾根據致富需求進行培訓和點播,在教學內容、學習形式上緊密結合實際,貼近廣大農村黨員和民眾的需求形成了依靠科技致富、依託信息增收的良好氛圍。
(四)把遠程教育站點建成為農民勞動力轉移點。鎮、村兩級幹部了解到本村有多數婦女都空閒在家,通過幹部和她們交流過更加深切體會到她們也渴望技術,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增添一份收入。因此通過政府牽線把遠程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地結合起來,實行“點企對接”的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制定了篁墩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方案。通過遠程教育站點與企業直接對接,實現站點培訓、實踐、上崗“一條龍”服務。這種培訓方式不僅實現了農村部分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同時也為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的教學管理、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實踐的平台。4月份,已經培訓服裝縫紉一期,人數達50餘人。

參與工貿經營

長興縣城建設逐步向郊區擴展後,1992年,全村有160畝土地劃為經濟開發區,從西黃土橋北100米處向東延伸,新辟東西向城南路,街道寬16米,與金陵南路相接通向新火車站。街道基礎設施工程已完成,鋪面房屋正在興建中,高層建築居多,村民參與工貿經營,村區和縣城已連成一片。
縣屬企事業單位駐村的有:長興變電所,占地1.5萬平方米,1983年11月土建工程竣工,1984年7月1日投入運行,設110千伏配電線路,主變容量31500千伏安。長興石油公司油庫,1978年建成投產,為長興縣第一座加油站,擁有油灌52隻,總容量達2600立方米,儲有汽油、柴油、煤油等。長興汽車技工學校,建於1979年4月,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校址1956~1958年為長橋農場畜牧場,1961年改為拖拉機站,又曾辦過縣委黨校,1979年改為技校。還有長興高級職業中學、長興農機研究所、長興農資公司倉庫、雉城環衛所等。

產業

村處平原地區,有水田1714畝,地13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並產油菜籽、大小麥、番薯。飼養豬羊。1959年用上電灌。1962年,全村普及了照明用電和電力加工、脫粒。1992年對低壓線進行改造,並通過驗收。通向田間的機耕路都已貫通。自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在種植、養殖、勞務投向有了選擇,由原來種雙季稻改為單季晚稻,並擴種油菜,不再大面積種植蠶豆、大小麥、薯類等。水稻種植優質大米,節省了勞動投入,增加了村民收入。家庭飼養業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大多不再飼養肥型肉豬,而轉向飼養瘦肉型豬種。家禽選擇周期短的雞、鴨、鵝,且逐步趨向群養。1992年農業總產值170.15萬元,占總產值的33.5%。
水田水田
1981年籌建村辦拉絲廠,代客加工鋼絲,至1992年產值5.2萬元,利潤0.5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2萬元。1992年又創辦中波水泥瓦廠,當年產值9萬元,創利0.8萬元,固定資產15萬元,產品除供應當地外,遠銷杭州等地。個體辦有鋸板廠、汽車修理廠等。1992年工業總產值186.4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36.8%。
高家墩村自1985年後發展運輸業,均由戶置戶運。至1992年,全村有拖拉機60餘輛,汽車14輛(其中小轎車5輛),從事客貨運輸,年產值14萬元,占村年產值的2.8%。西黃土橋北端村辦農貿交易市場,代客交易山貨柴類,占地面積15畝,年成交額300萬元,收益額6萬元,為縣城的山貨交易市場。農戶個體辦商業有經營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飲食服務、修理加工、長途販運等。1992年,全村商業收入136.3萬元,占村總收入的26.9%。

教育方面

1991年投資15萬元,新建村國小教育樓,計560平方米,設6個班級,專業教師9人,全校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飲用水已安裝自來水的有兩個村,其餘將在1993年完成。
高家墩村黨支部1991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支部。 遠程教育學
衢江區高家鎮篁墩村在遠程教育學用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健全制度,創新學用載體,豐富教學內容,拓展遠教功能,紮實開展學用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努力打造成集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遠程教育的綜合性示範點。 ??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規範管理,紮實做好遠程教育基礎工作
1、建立遠教學用制度。遠程教育站點建成後,該站點不斷建立了《遠教站點設備操作管理制度》、《黨員幹部民眾學習制度》、《遠程教育管理員工作職責》、《遠程教育崗位值班制度》、《無休日工作制度》等,並做到制度統一上牆,統一規格,統一形式,接受全村黨員民眾民主監督,使遠程教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據可查。
2、實行“1+1”崗制度。村級站點管理員在實行AB崗的基礎上,建立了“1+1”崗制度,即由一名站點管理幫帶一名村“兩委”幹部,幫助和指導村幹部學習遠程教育工作,再由一名村“兩委”幹部幫帶一戶黨員中心戶或種養殖大戶,做到村“兩委”幹部人人會操作,人人會使用,切實提高遠程教育站點實際使用率。
3、建立遠教台帳制度。在遠程教育學習過程中,建立了遠程教育台帳登記制度,站點管理員將如實記錄遠程教育學習收看情況,主要內容是將參學對象、人數、播放節目和學習反饋。同時,站點管理員將平時收集到的情況及時反饋給上級遠教辦,做到實名簽到,確保參學對象參會率,實現有檔案可查,有記錄可詢。
(二)、因地制宜,分類施教,確保遠程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1、對象上突出廣泛性。將遠程教育學習收看對象從黨員幹部拓寬到民眾和種養殖大戶,針對不同層次和對象,播放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教學課件,各取所需,使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真正“聽得懂、坐得住、學得會、用得上”。如對於該村有著多年種植“小京生”花生的歷史,站點適時組織種植大戶集中學習,利用遠程教育網和“浙江農民信箱網”學習了解花生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求購信息等,促進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
2、形式上突出靈活性。積極探索建立遠程教育教學輔導服務機制,把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集中培訓與現場觀摩有機結合起來,適時邀請有關專家、致富能手進行現場講解,幫助黨員民眾解疑釋惑。同時,針對有些老黨員行動不便的特點,實行送教上門,將平時下載的課件制用成光碟送給老黨員學習。如該站點利用遠程教育網,開辦了電腦培訓班,將市信息辦贈送15台電腦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廣大幹部民眾電腦操作水平,助推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
3、內容上突出針對性。始終把滿足農村黨員幹部民眾的所需,作為做好遠程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篁墩村的生產生活特點,有的放矢收集和下載遠程教育節目,制定每月4次教學計畫,通過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廣播等形式公開學習內容,讓黨員民眾預先知曉學習內容,增強黨員幹部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針對新農村建設中的污水處理和宅基地置換,會牽涉到村民遷墳、拆房等一系列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村兩委利用遠程教育平台,播放一些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規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例子,先從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入手,再帶動農戶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在全村起到示範帶頭作用。該村已做好2600米的排污管道和300立方米集中處理污水池,宅基地置換59幢,總共16060平方米。
(三)、立足實際,學用結合,促進遠程教育學用工作深入
一是將遠程教育與黨員教育主題緊密結合。過去由於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各種因素的影響,村級教育培訓網路不健全,村黨員幹部受培訓的機會很少,就是黨員的“三會一課”也因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單調、師資力量單薄而難以達到如期效果。遠教站點建立後,該村黨支部利用遠教平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黨員幹部學習制度,規定黨員幹部每周必須通過遠教平台接受一次黨課教育,重點學習新農村建設相關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管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村莊建設規劃等內容。
二是將遠程教育與黨日活動緊密結合。在每月15日的黨日活動中,村黨支部舉辦各種電教片大討論和主題思想匯報會,既豐富了黨日活動,又提高了電教的效果。組織黨員觀看遠程教育的黨日活動,吸收和借鑑了其他地區成功做法,參加觀看的黨員紛紛表示這樣有針對性進行圖文聲教育很受啟發。
三是將遠程教育與黨員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針對黨員的個體特點,因人因事開展遠教工作。村黨支部利用遠教平台信息優勢,一方面組織村民利用平台進行技能學習,為計畫外出務工人員培養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利用網路蒐集就業信息,與企業聯絡溝通,進行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並利用遠教平台對他們開展勞動保護法的學習,掌握勞保法律知識。與此同時,還通過平台為在村務農人員提供種植技術,組織菜農收看花生培育新技術教育片和市場信息宣傳,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花生,種植新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二、取得成效
(一)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村民文化娛樂點。篁墩村不僅有15台電腦供村民平時上網使用,還配備了1套投影儀和8套辦公桌椅。每逢周五晚上,遠教站點就會推出遠程教育影院,為村民定點定時播放好看又健康的電影,解決了村民們看電影難的問題。遠程教育影院方式靈活,不僅保障了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同時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鋪起了民眾的藝術之路,搭起了黨員幹部與民眾的連心橋,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技術培訓點。村民原先是以種植柑桔為主,總面積達800多畝,一直以來都是處於粗放型管理,柑桔收益並不是很好,農戶想提高收入,卻苦於沒有辦法、沒有技術。遠程教育適時而出,村里利用遠程教育平台,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民眾學習種植棉花、花生、西瓜的種植、管理技術,本村種植棉花已經達到平均每戶一畝,產量達到了500斤左右,遠程教育平台發揮了“技術員”的作用。
(三)把遠程教育站點建設成為農民致富信息點。遠程教育不僅能夠為農民朋友提供信息技術,同時還可以發布信息,真正做到信息互通互用一體化。通過信息員的力量,把村級站點在網上瀏覽的農業種養殖技術、市場行情、品種改良、產業結構調整等信息定期公布並及時向民眾發布。本村也根據實際,建成信息發布欄,在網上、信息發布欄公布各種產品銷售、用工等信息。當地很多村民家的柑橘、花生、棉花、母豬都是及時有效地通過發布信息來找到需求商的,實際解決了農民手頭上的問題。在這樣多元化的經濟時代,農村黨員幹部、民眾根據致富需求進行培訓和點播,在教學內容、學習形式上緊密結合實際,貼近廣大農村黨員和民眾的需求形成了依靠科技致富、依託信息增收的良好氛圍。
(四)把遠程教育站點建成為農民勞動力轉移點。鎮、村兩級幹部了解到本村有多數婦女都空閒在家,通過幹部和她們交流過更加深切體會到她們也渴望技術,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增添一份收入。因此通過政府牽線把遠程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地結合起來,實行“點企對接”的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制定了篁墩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方案。通過遠程教育站點與企業直接對接,實現站點培訓、實踐、上崗“一條龍”服務。這種培訓方式不僅實現了農村部分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同時也為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的教學管理、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實踐的平台。4月份,已經培訓服裝縫紉一期,人數達50餘人。

參與工貿經營

長興縣城建設逐步向郊區擴展後,1992年,全村有160畝土地劃為經濟開發區,從西黃土橋北100米處向東延伸,新辟東西向城南路,街道寬16米,與金陵南路相接通向新火車站。街道基礎設施工程已完成,鋪面房屋正在興建中,高層建築居多,村民參與工貿經營,村區和縣城已連成一片。
縣屬企事業單位駐村的有:長興變電所,占地1.5萬平方米,1983年11月土建工程竣工,1984年7月1日投入運行,設110千伏配電線路,主變容量31500千伏安。長興石油公司油庫,1978年建成投產,為長興縣第一座加油站,擁有油灌52隻,總容量達2600立方米,儲有汽油、柴油、煤油等。長興汽車技工學校,建於1979年4月,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校址1956~1958年為長橋農場畜牧場,1961年改為拖拉機站,又曾辦過縣委黨校,1979年改為技校。還有長興高級職業中學、長興農機研究所、長興農資公司倉庫、雉城環衛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