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宜畏

高宜畏,棉紡織技術專家。通過加強基礎性管理,解決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問題,使所在企業產品質量居國內領先水平。在開發中長纖維紡織品過程中,密切與化纖廠、印染廠的合作,形成中長纖維產品生產開發體系。在山東省總結推廣臨清棉紡織廠的經驗,推動了該省棉紡織企業生產管理水平普遍提高。通過大量試驗找出魯棉一號紡紗性能差的癥結所在,使農工商檢科技人員取得了共識。對國產清梳聯的研製和推廣也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宜畏
  • 出生地:浙江省蕭山縣
  • 出生日期:1926年8月
  • 職業:棉紡織技術專家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950年5月4日:參加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抓好企業基礎性管理,開發中長纖維紡織品,總結推廣臨清棉紡織廠經驗,積極促進棉花品種改良,致力於國產清梳聯合機的開發,個人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在校任班長,並加入該校紡織學會,被選為紡織學會會長。解放前的交大是民主堡壘,受革命影響較深。1948年紡織系主任陳維稷教授和蘇延賓教授被捕,他組織同學積極營救,加上社會愛國志士的努力,終於贏得勝利。高宜畏1949年2月參加黨的地下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
高宜畏高宜畏
1950年6月高宜畏從交大畢業,分配到青島國棉四廠,先後任技術員、車間主任、分場主任、總工程師等職務。他致力於提高工人素質,建立技術管理制度,使企業產品產量高、質量好、成本低,生產井然有序。青島國棉四廠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和省、市先進廠和產品免檢企業。
1970年開始,高宜畏負責青島國棉四廠開發中長纖維產品工作,歷經3年,在省內首先研製成功粘錦和中長滌粘寬幅時令產品,使企業的產值、利潤達到原來的三倍,同時促進了省內有關化纖廠和染整廠的發展,形成中長纖維產品生產開發體系。
1979年,高宜畏調山東省紡織廳任副總工程師,1982年評為高級工程師。1980年,山東一度大面積推廣的高產棉種魯棉一號,經各地棉紡企業使用後,暴露出強力低、棉紗品質指標下降的致命弱點,反映強烈。高宜畏組織專業班子,從試紡、分析原棉和總結提高成紗質量經驗三個方面入手,全面分析魯棉一號的利弊,寫成題為《魯棉一號紡紗性能探討》一文,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982年召開的“國產良種原棉及紡紗性能”學術討論會上,被列為重要文章,為良種原棉的開發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會後他與農業科技人員密切聯繫,對培育棉花良種取得共識,共同考察、開發、審定良種,取代了魯棉一號。
1993年,高宜畏等人積極建議開發國產清梳聯合機,經山東省紡織廳同意,跨省聯合組成“山東國產清梳聯技術攻關組”,高宜畏是該組的技術負責人之一。1994年5月,國產第一套清梳聯合機在德州棉紡織廠通過鑑定後,仍不斷改進,相繼生產二型、三型和四型,在省內外投入使用。1996年,青島紡織機械廠開始自主開發全套清梳聯合機,高宜畏受聘參與提高創新清梳聯合機的工作。為有效控制單軸流開棉機的氣流,他組織力量,將FA009型抓包機至FA105A型單軸流開棉機間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面調整,實現了單軸流開棉機早落、多落大雜,除雜效率達到31%,突破了一般軸流開棉機最高除雜效率僅15%的水平。

成就及榮譽

抓好企業基礎性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高宜畏剛到青島國棉四廠時,該廠生產管理混亂。高宜畏深入車間,拜工人為師,致力於基礎性生產技術管理的建立、鞏固和提高。他從前紡車間推廣“郝建秀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入手,全面總結推廣車間各工種的運轉操作法和保全保養工作法,並樹立標兵,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普遍提高了職工的技術素質。通過建立和健全各項生產、技術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責任明,使車間設備處於良好的狀態,生產秩序井然,半成品質量大有改善。1954年推行分場制,高宜畏任紡紗分場主任。他進一步狠抓五大生產技術管理,重點抓配棉、工藝研究和設備改造。在配棉方面,高宜畏從山東所產部分棉花色澤稍差而纖維細度較高的實際出發,大膽使用原棉物理性能以細度為主的配棉方案,相應考慮成熟度、強度、長度等其他物理性能。
實踐證明,由於單紗內纖維根數控制在一定範圍,不僅提高了細支紗的強力和條幹,降低了細紗斷頭,也改善了中支紗的條幹,減少了紗疵,確保紗布優質高產,還降低了成本。通過不斷試驗和實踐,結合從原棉到紡紗各工序的質量管理系統控制法,使細紗重量不勻率U%達1.2%-1.4%,居全國領先水平。在設備改造方面,高宜畏認真推廣全國清鋼漿會議經驗,並對清、梳、並、粗、細各工序進行改造,清花縮短流程輕打多落,梳棉選用金屬針布,並粗細牽伸改造等。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全部改造空調設備,做到文明生產,實現了高產、優質、低耗。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青島國棉四廠一直被省、市評為先進廠,並獲得全國先進廠的榮譽稱號,是與上述基礎性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分不開的。

開發中長纖維紡織品

20世紀70年代初,原棉供應緊缺。青島市紡織局指定青島國棉四廠改產粘錦產品,由高宜畏負責試製工作。錦綸纖維斷裂伸長大,而粘膠纖維斷裂伸長遠較錦綸為小,因此粘錦混紡紗在拉伸過程中纖維斷裂差異大,品質指標低,加之粘膠纖維濕強低,因而經軸浸漿後強力也低;而錦綸纖維比重小、比電阻大,紡紗、織布難度大。高宜畏組織力量從防靜電劑使用、纖維混合和棉紡織工藝、設備、操作入手,進行大量試驗和一系列調整、改進,終於成功開發了凡立丁、隱條呢、將軍呢等仿毛產品。
為適應市場需求,儘快試製中長滌粘產品,青島國棉四廠和青島紡織機械廠、山東省紡織研究所組織聯合攻關。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A187M型梳棉機成網困難,無法正常生產。高宜畏提出將排塵風量加至1500立方米/台時,較常規設計增加一倍,使塵埃、落棉、熱量得到有效排除,使機台經常保持整潔,棉網回潮率得到控制。結合對錫林、道夫、蓋板、刺輥的針布進行優選,並相應調整了錫林轉速和蓋板的隔距,解決了A187M型梳棉機無法正常生產的技術關鍵。經過半年試驗,中長滌粘一條龍生產獲得圓滿成功,1974年秋產品投放市場,比粘錦產品更受歡迎,利潤更高。為迅速占領市場,上游與濟南合纖廠和青島化纖廠緊密合作,解決原料供應和原料質量問題;下游與青島第一印染廠、第四印染廠合作,開發仿毛染整工藝,使原料、紡織、染整形成一個中長化纖產品開發體系,使化纖廠、紡織廠、印染廠得到共同發展。經過三年時間,青島國棉四廠邊生產邊改造,把一個30年代設備的老棉紡織廠,改造成生產雙幅隱條、嵌條花呢、華達呢和將軍呢等多種規格中長滌粘仿毛產品的企業,產值、利潤達到原來的三倍,70年代在青島市棉紡織廠老廠改造中名列第一,生產開闢新天地,企業舊貌換新顏。
1990年12月,高宜畏離休,但仍擔任山東省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致力於學會工作。清梳聯是我國棉紡織行業技術進步的關鍵之一,但當時國內尚無質量穩定、運轉可靠的清梳聯設備,紡織企業不得不從國外大量引進。有鑒於此,高宜畏懷著強烈的事業心與另外兩位專家聯合向山東省紡織工業廳領導提出組織力量、跨省聯合開發國產清梳聯合機的建議。經廳領導同意後,組織了攻關組,聯合青島紡織機械廠、江蘇金壇紡織機械廠、德州棉紡織廠、山東省紡織設計院等單位科技人員協同工作,吃住在廠,聯合攻關。1994年元旦,在德州棉紡織廠建成第一條國產清梳聯合機生產線,經五個月連續生產,運轉正常,質量穩定,當年5月26日通過生產鑑定。在此基礎上,接受全國資探專家建議,又做出了九項改進。二型清梳聯合機於1995年10月在高唐棉紡織廠投產,並在河北、江蘇相繼投產。1996年7月在濰坊第四棉紡織廠投產了三型。清梳聯合機每條生產線都積累了新的工藝和生產管理經驗,設備不斷改進。例如研製了連續餵棉系統,控制更先進,使生條重量不勻率達到1.54%,創出新水平,而國產清梳聯合機價格僅為引進同類設備的1/3。該項目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總結推廣臨清棉紡織廠經驗

1996年,青島紡織機械廠開始自行開發全套新型國產清梳聯合機。高宜畏等受該廠聘請,參加清梳聯合機改造、創新工作,目標是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他們首先對開、清、梳設備做了全面分析,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博採眾長。清花設備採用一抓、一開、一混、一清的短流程,清梳餵棉使用順向餵棉上下箱連續供棉的FA178型棉箱,高產梳棉機系列化,有FA201B型、FA231型、FA203型等三種可供選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清梳聯合機。
為完成青島紡織機械廠全流程清梳聯合機的鑑定,2000年5-8月,高宜畏等與青島紡織機械廠技術人員組成了攻關組,廣泛調查研究,訪問用戶,並以日照棉紡廠為基地,在設備工藝上列出四大關鍵進行攻關,經三個月時間,獲得了滿意的成果。尤其是對FA009型抓包機至FA105A型單軸流開棉機間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面調整創新,使單軸流開棉機早落、多落大雜,除雜效率達到31%,從而使FA116型主除雜機可充分分解棉雜、排除塵雜。使用該組合後,清花流程的棉結增長率由97.97%降低至69.4%,短絨增長率由0.7%減至0.15%,梳棉棉結去除率由62%上升至78.44%,生條重量不勻率達到1.425%。2000年9月28日,國家紡織工業局組織清梳聯合機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青島紡織機械廠的清梳聯合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
高宜畏在大學時代就熱心學會工作,參加工作後長期從事新技術推廣、科技普及,積極聯合北方六省一市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他還重視新生力量的培養,在擔任山東省紡織工程學會秘書長期間,先後推薦齊魯精英、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十餘名,其中已有多人成為企業家及大專院校教授和科技項目帶頭人。

積極促進棉花品種改良

山東是我國重點產棉省之一,1980年前最高年收購量為500多萬擔。1980年推廣高產棉花品種魯棉一號後,產量一躍為1074萬擔,1981年達1350萬擔,居全國第一。在滿足本省紡織工業需要的同時,調出棉花一度達到全國各省市調出總量的50%。但由於魯棉一號單強低、成熟度差、細度不勻率大,一些紡織廠使用後成紗品質指標下降,不但影響產量質量,而且用棉量增加,成本增高,因此反映強烈。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決定以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農學會棉花學會的名義在山東泰安聯合召開“國產良種原棉及紡紗性能”學術討論會,科協主席周培源、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陳維稷親臨主持,交流經驗,解決問題。為迎接會議的召開,山東省紡織工業廳決定由高宜畏負責籌備。他組織專業班子,與山東棉花科研所、華東紡織工學院協作,深入調查研究,從棉花的生態、遺傳基因、纖維的常規檢驗、微觀結構的測試到單嘜試紡和大面積生產實踐等環節進行測試,歷時半年,獲得大量數據,證實魯棉一號的主要缺點是纖維單強低、成熟度差及強力離散程度大,導致成紗品質指標低。這是由於魯棉一號開花量大,成鈴率和吐絮集中,摘拾不清,又因葉面係數低,光合作用差,養分供不上所致。會議通過學術交流,溝通了農、工、商及纖維檢驗等部門科技人員的思想,在棉花品種培育上取得了共識,明確了棉纖維細度、長度、強力配套是育種的主攻方向,對我國棉花品種的培育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泰安會議以後,高宜畏加強與農、工、商學會的橫向聯繫,共同審定優良棉種魯棉二號、三號和六號,1986年全部取代魯棉一號。為了培育針織紗專用棉,高宜畏還與山東棉科所、惠民農科所合作培育了“2352”和低酚棉良種,為創濟南四棉針織金牌紗做出了貢獻。

致力於國產清梳聯合機的開發

1990年12月,高宜畏離休,但仍擔任山東省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致力於學會工作。清梳聯是我國棉紡織行業技術進步的關鍵之一,但當時國內尚無質量穩定、運轉可靠的清梳聯設備,紡織企業不得不從國外大量引進。有鑒於此,高宜畏懷著強烈的事業心與另外兩位專家聯合向山東省紡織工業廳領導提出組織力量、跨省聯合開發國產清梳聯合機的建議。經廳領導同意後,組織了攻關組,聯合青島紡織機械廠、江蘇金壇紡織機械廠、德州棉紡織廠、山東省紡織設計院等單位科技人員協同工作,吃住在廠,聯合攻關。1994年元旦,在德州棉紡織廠建成第一條國產清梳聯合機生產線,經五個月連續生產,運轉正常,質量穩定,當年5月26日通過生產鑑定。在此基礎上,接受全國資探專家建議,又做出了九項改進。二型清梳聯合機於1995年10月在高唐棉紡織廠投產,並在河北、江蘇相繼投產。1996年7月在濰坊第四棉紡織廠投產了三型。清梳聯合機每條生產線都積累了新的工藝和生產管理經驗,設備不斷改進。例如研製了連續餵棉系統,控制更先進,使生條重量不勻率達到1.54%,創出新水平,而國產清梳聯合機價格僅為引進同類設備的1/3。該項目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青島紡織機械廠開始自行開發全套新型國產清梳聯合機。高宜畏等受該廠聘請,參加清梳聯合機改造、創新工作,目標是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他們首先對開、清、梳設備做了全面分析,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博採眾長。清花設備採用一抓、一開、一混、一清的短流程,清梳餵棉使用順向餵棉上下箱連續供棉的FA178型棉箱,高產梳棉機系列化,有FA201B型、FA231型、FA203型等三種可供選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清梳聯合機。
為完成青島紡織機械廠全流程清梳聯合機的鑑定,2000年5-8月,高宜畏等與青島紡織機械廠技術人員組成了攻關組,廣泛調查研究,訪問用戶,並以日照棉紡廠為基地,在設備工藝上列出四大關鍵進行攻關,經三個月時間,獲得了滿意的成果。尤其是對FA009型抓包機至FA105A型單軸流開棉機間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面調整創新,使單軸流開棉機早落、多落大雜,除雜效率達到31%,從而使FA116型主除雜機可充分分解棉雜、排除塵雜。使用該組合後,清花流程的棉結增長率由97.97%降低至69.4%,短絨增長率由0.7%減至0.15%,梳棉棉結去除率由62%上升至78.44%,生條重量不勻率達到1.425%。2000年9月28日,國家紡織工業局組織清梳聯合機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青島紡織機械廠的清梳聯合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
高宜畏在大學時代就熱心學會工作,參加工作後長期從事新技術推廣、科技普及,積極聯合北方六省一市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他還重視新生力量的培養,在擔任山東省紡織工程學會秘書長期間,先後推薦齊魯精英、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十餘名,其中已有多人成為企業家及大專院校教授和科技項目帶頭人。

個人簡歷

1926年8月24日 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
1950年6月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
1950-1979年 青島國棉四廠前紡車間技術員、車間主任、紡紗分場主任、廠辦主任工程師、廠總工程師。
1979-1990年 山東省紡織工業廳副總工程師兼生產科技處處長。
1990年12月 離休。

主要論著

1 高宜畏,宮業全,胡金華.在棉型設備上加工中長化纖試製仿毛產品.棉紡織技術,1974(12)
2 高宜畏.紡織工業企業管理講義——棉紡織技術管理.山東紡織工業廳廠長輪訓班,1980(10)
3 高宜畏.降低細紗斷頭創出新水平——臨清棉紡織廠經驗介紹.棉紡織技術,1980(6)
4 高宜畏,溫德隆.提高滌粘中長化纖紡紗質量探討.棉紡織技術,1982 (2)
5 高宜畏.國產良種原棉質量問題淺議.國產良種原棉及紡紗性能學術討論會論文,1982(10)
6 高宜畏,陶春舫,姚傳新等.魯棉一號紡紗性能探討.紡織學報,1983(6)
7 高宜畏.發展山東原棉優勢,振興紡織工業.山東紡織科技,1988(3)
8 高宜畏.澳大利亞考察羊毛見聞.山東紡織科技,1988(12)
9 高宜畏.充分利用原料資源開發多種纖維織物.山東紡織科技,1989(5)
10 楊琳,高宜畏.發展中的臨沂紡織工業.山東紡織科技,1989(3)
11 高宜畏.調整紡織產品結構若干問題探討.山東紡織科技,1990(1)
12 高宜畏,陳華榮.SF-A304型高速並條機設計原理和使用.山東紡織科技,1991(2)
13 高宜畏.棉紡織大中型企業技術改造和短、平、快措施.山東紡織科技,1991(6)
14 高宜畏,安秀民.引進消化吸收加快設備改造,提高棉紗質量.北方六省一市學術交流論文,1992(5)
15 高宜畏.棉紡設備的國產化.山東紡織科技,1996(1)
16 高宜畏.美國人的穿著與高科技產品.山東紡織科技,1996(2)
17 高宜畏.清梳聯技術若干問題探討.棉紡織技術,1996(2)
18 高宜畏.清梳聯合機工藝技術與設備創新組合探討.紡織導報,1999 (2),(4)
19 高宜畏.開發國產清梳聯的回顧與技術經濟分析.山東紡織科技,2000 (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