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第二國小創辦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校內視野開闊,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各專用室配備齊全,電子白板實現了班班通,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正在全面建設中。校園內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布局合理,坐落有致。壯觀實用的教學樓,秀美玲瓏的綠化帶,高速互聯的校園網,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立體折射出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現有學生3068人,教師116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優良。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年青化,青年教師數量占了在編教師的70%左右,他們學歷高、素質強,熱情好學,具有良好的潛質和成長空間。
2017年11月,高安第二國小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安市第二國小
- 英文名:Gaoan second primary school
- 簡稱:高安二小
- 創辦時間:1960
- 所屬地區:高安市
- 類別:公辦國小
地理位置,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特色,課題研究,校園環境,
地理位置
地址:高安市瑞州西路附近
高安市二小
辦學歷史
高安市第二國小創辦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校內視野開闊,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各專用室配備齊全,電子白板實現了班班通,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正在全面建設中。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學生3068人,教師116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優良。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年青化,青年教師數量占了在編教師的70%左右,他們學歷高、素質強,熱情好學,具有良好的潛質和成長空間
辦學特色
一直以來,學校緊緊圍繞“創一流特色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辦學宗旨,始終秉承“先成人,後成才,德育為先;重全面,揚個性,素質為本”的辦學理念,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收穫了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少工委紅旗大隊”、“中國未成年人網脈工程實踐基地”、“全國中國小圖書館先進集體”、“聶衛平圍棋教室圍棋教學基地”、首批“江西省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省級示範校”、“江西省綠色學校”、“宜春市廉政文化建設示範校”、“宜春市體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沐古城瑞氣,浴教育春風。堅定內涵發展,構建幸福校園,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與時俱進,科學發展,開拓創新,團結拼搏,不斷攀登教育新高峰,不斷創造二小新輝煌!
課題研究
一、課題
1.標題:網路環境下的國小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套用研究
2.學校: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國小
3.課題負責人:羅小榮
二、主體部分
(一)研究問題
1.背景
教學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資源組織和有效傳播可謂是重點工程。目前網上國小科學教學資源琳琅滿目,但在網路的汪洋大海中,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實屬不易,教師備課常常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搜尋、篩選、甄別,有時還不得不花錢從學科資源網上去買,費盡周折獲得的資源,由於各地區教材版本不一樣、各校情況不一樣可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必須經過大刀闊斧的修剪、整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即使是同一學校同一學科的教師,為了同樣的資源,也在做著重複的事情。所以,建立具有特色的網路化資源庫,並讓它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作用,已顯得十分必要。
目前,很多學校建也都建有自己的資源庫,但缺乏有用教學信息資源,而難以發揮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與效益,造成了設備的大量閒置與浪費。本課題組認為:首先必須搭建安全高效的網路教育資源平台,從資源庫體系構建、資源的來源、資源庫的管理、套用等多個方面多管齊下,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滿足學校師生對教育資源需求的校本資源庫,為師生提供完善的網路環境下教與學的服務平台。然後還有尋求網路環境下,教育資源在開放式教學中有效套用的基本模式,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師教、學生學以及師生交流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1) 建設體系完善,既能面向教師的教也能面向學生學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資源庫。
(2) 探索網路環境下的教育資源在學科教學中的套用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師生互動方式。
(3) 探索網路環境下的教育管理方式。
(4)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轉變教師觀念,培養科研隊伍。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意義:基礎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信息化技術則是實現基礎教育內涵提升的重要途徑、手段和內容,本課題的選題適應時代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不但是特殊校本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套用過程,還是師生共建、共享,充分發揮主動性與積極性的過程,也是促進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的過程,人才隊伍培養的過程,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過程。收集本校師生智慧,實現特色資源的延續與繼承,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有重大意義。此外還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均衡發展。
(二) 研究過程
1.研究設計
課題從立項到結題經歷近一年時間,共分三個研究階段:
(1)研究準備階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
工作內容:開題並建立子課題,制定研究方案,開始實施。
(2)研究實施階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工作內容:研究的全面實施,邊研究邊套用、邊研究邊完善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實施。
(3)研究總結階段(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
工作內容:撰寫研究報告、課堂教學CAI軟體匯總、論文匯總等。
2.研究對象
教育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套用研究。教育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套用研究,是現代教育技術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資源建設必需具備一定的理論依據,掌握教育資源建設的主要原則,研究和借鑑國內外資源建設標準,對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套用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 資源庫體系的設計與開發研究。從資源庫體系構建、資源的來源、資源庫的管理、套用幾個方面來考慮,確保校本資源庫網路體系的運作的流暢性、管理的可操作性。
(2) 教育資源的教學套用研究
構建教學平台,依託技術學科為龍頭,開展教學實踐。構建主題站點,開展以主題站點網路環境為依託的教學實踐。探索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探索網路環境下教師教、學生學以及師生交流的方式,探索網路環境下家庭、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多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3) 教育資源的人才培養研究
無論是資源庫的建設還是各種套用探索,都需要教師的全身心的投入。研究過程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過程,
3.研究方法
(1) 理論學習:首先要認真學習教育資源建設的規劃,包括不同的教育資源(公用素材、教學素材、課件等)不同庫之間互通的標準。這種標準與規範伴隨中資源庫的建設,這為後期實現本校資源納入到更高級別的教育資源中心奠定了基礎,只有建立在開放思想上的教育資源庫建設才可能持續的發展。校本資源庫,要圍繞為教育教學服務,師生共建、師生共享,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資源。在進行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教育理論的研究。資源的建設是為了套用,而網路教育不同於傳統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應該加強網路教育理論研究,特別是網路學習理論及網路教學設計。在這些理論工作的指導下,探索多種套用方式,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或形成新的理論框架。
(2) 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開展多種活動,不斷探索總結,注意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計畫和策略,將課題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3) 總結歸納法:課題承擔者及時積累經驗,相互交流,推廣研究過程中的經驗,指導課題組做好階段性研究成果的資料積累工作。
(4) 點面結合研究法:以信息學科教學活動為先導,探求資源庫在其它學科中的套用。4.技術路線
(三) 研究結論
1. 構建了學校課題網站。通過學校課題網站,向課題組成員發布通知、及時公布本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過程材料,發布課題研究成果。推進了我校課題研究規範化、透明化的進程,使得我校的課題研究更上了一個台階。
2、國小科學資源庫的搭建與套用過程,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信息素養,調動了全體科學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培養了一批人、鍛鍊了一批人,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有多篇論文與教學案例獲獎與發表。有力地推動我校的科學教育教學。
3、通過網路下載、購買資源和教師製作多頭並舉,對國小科學教學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
實踐證明,科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套用需要廣大科學授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必須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校本資源庫的建設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作用是看似隱性的,實質上是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它凝聚每位科學教師智慧的校本資源,是學校的巨大的財富。而且建設資源庫的過程完全可以變成全面提高師生信息素養的過程、變成改變教學觀念、方法的過程,甚至是培養各種創新人才的過程。學校領導在充分認識到校本資源庫建設與套用的重要性後,不但要選派專人負責(校級領導),作出專門部署,還有必要制定相關的激勵與監督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全員發動,打破陳規,讓國小科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套用過程帶動人的發展、教學方式的發展、學校的發展。
科學教師是本體系最重要的“源頭”之一,他們是資料最重要的收集者、篩選者、整合者、設計者、管理者、套用者,校本資源庫不僅可以共享與傳承他們的勞動成果,部落格與主題站點還能直接套用於教學。只有讓他們通過套用體驗到資源庫的作用,切身感受到網路教學對常規教學方式的拓展與補充,產生強烈的建設與套用校本資源庫的意願,再通過參加培訓獲得基本操作技能,他們才能把建設資源庫變成自覺行為。具體措施如下:
開闊視野,統一認識
通過走出去,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網路在本學科教學中的套用實例,從而先從觀念上改變;讓本校一部分人先動起來,建設示範性的主題站點,上好示範課,開闊大家的視野,讓大家發現網路資源庫的建設的意義,網路教學就在身邊,建設與套用校本資源庫提供了嘗試的機會、改變的可能,從而自覺投身其中。
廣泛參與,分層要求
校本資源庫的建設與套用同網路的聯繫緊密,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有一定的要求,老教師在這方面相對薄弱,因此提出要求時注意分層。根據教師特點,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分層要求,如教齡在5年以內教師要求每周有一篇2000字的教學心得、一個題目解析或精品素材,一次網路套用的公開課;6-10年的教師每月有一篇精品教學設計,每學期有一篇論文,一次展示課;11-15年的教師要求每學期有2篇論文或教學設計;16-20年的教師,要求每學期有一篇試卷分析或教材分析。
培訓到位,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通過多級培訓來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初級培訓,電腦的基本套用知識,包括安裝盤的使用,防毒軟體的安裝使用等;中級培訓,主要使教師掌握基本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高級培訓:部落格套用、新聞發布系統的套用、課件製作。
推行網路備課、評課及教學反思的撰寫,促進日常套用
以青年教師為主力軍推廣部落格套用,鼓勵他們利用部落格收集素材、發布教後感、文章,利用部落格與學生、其它同仁交流,相互碰撞智慧火花,展示自己的同時也了解別人,開闊視野,迅速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改進每周的面對面的集體備課為集中備課與網路備課想集合,充分發揮網路的優勢,讓問題討論與教學研究從空間與時間方面都得到延伸,集體的智慧得到更為廣泛的展示與傳承。要求教師積極參與集體討論的同時還對他們教學反思的篇數提出要求,同時還通過各級部落格評比活動,激勵教師的部落格撰寫,讓他們漸漸把經營部落格變成習慣。
由專人負責,轉化學校現有資源入庫
學校都積累了大量的電教資料,如教學示教錄像片、教學音帶和各種擴展學習的音像資料等。平時,由於受學習場地和時間的限制,這些音像資料的利用率是比較低的,現在可以將這些音像資料轉製成數字檔案加入到資源庫中,教師通過校園網就可以隨時地調用這些教學資料供教學中使用,學生也可以在個性化的學習中隨時使用這些音像資源。
我們也認識到規範化是建設校本資源庫的保障,採用了以下策略
信息的規範化。資源庫的信息紛雜,可以按照信息類別分類、按照學科分類、按照年代分類,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合理的規劃,資源庫就會變成“雜物”堆放站。信息的規範化從欄目規範化開始,規範並不是全篇一律,而是根據學科特點、實際需要來安排知識體系、時間、資源性質這三個維度。但資源提供基本相關信息如學科、年級、章節、學年度、提供者、資源性質等信息要求完整,為此給出統一命名規則(根據欄目的設定,去掉顯而易見的信息),為了方便查找還可以通過設定關鍵字、主題等方法讓信息具備多種分類方式,主庫還可以提供站內搜尋以方便用戶查找資料。
管理的規範化。分級管理、職責分明。教師完成各自規定的任務,班主任作為備課組組成員,除了完成自己預定任務外,作為班級部落格群的管理者之一,還負責鼓勵本班學生加入到校本資源庫的建設中來,同時把本班學生提供的資源及時推薦到學科組;備課組長及時收集本備課組的精品素材,發布到主庫,每周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學案必須及時上傳,同時負責備課組資料與其它資源庫資源的交流工作;主庫管理員及時整理、核定素材,維護主庫欄目,統計素材收集與套用信息供領導參考;指定的課任教師(中心組組長)和信息技術教師(提供技術支持)根據校本資源庫素材,完成本學段主題站點的建設與完善工作。分管領導負責督促、協調與考核,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折合成工作量,上傳資源數量和質量定期進行量化公示,根據量化結果定期對於表現突出的個人、學科組給予獎勵。
資源套用的深度與廣度是校本資源庫高效運作的動力,校本資源庫建設的目的就是套用,可以說套用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到資源庫運作的有效性。
在整個校本資源庫的體系中,師生部落格在提供底層活水來源的同時,也被最廣泛套用到教育教學中去,是資源庫套用的基本方式之一。資源庫主庫作為教師備課資源第一首選地,為大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體現教師智慧的共享與傳承。
主題站點的套用,是校本資源的高級套用模式。此處所謂的靜態主題站點是以一門課、某冊課本、某部分為內容,一般以教科書知識體系為主線建構的,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最精華的資源,目的是服務於教師網路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以直接利用主題站點進行課堂教學。主題站點的套用可以延伸到研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競賽等多種學習形式上去。
校本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套用是一個不斷探索和豐富的發展的過程,我們有必要把資源庫的建設與套用與促進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資源庫建設與套用過程變成人才隊伍培養過程,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過程。
(四)分析和討論
教育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資源建設與套用,是長期的過程,不斷完善的過程。資源庫的生命力來源於其是否能不斷適應教育教學的實際發展需要,併兼顧本區各地不同的教學需求。資源只是素材,是基礎工程,起決定作用的是利用資源的能力,是教師、學生的自我創新與創造力的發揮。下面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是提高用的能力的策略與方法,還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與其它資源庫共享的問題。
校園環境
校園內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布局合理,坐落有致。壯觀實用的教學樓,秀美玲瓏的綠化帶,高速互聯的校園網,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立體折射出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