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豐

高如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暨傳承人專場演出新聞發布會,2008年2月在北京召開。72歲的舟山鑼鼓傳承人高如豐,獲得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如豐
  • 國籍:中國
  • 主要成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別:男
傳承技藝,

傳承技藝

“舟山鑼鼓”質樸清亮,剛柔相諧,別有情調,作為“舟山鑼鼓”的傳人,今年72歲的高如豐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鑼鼓生涯。
老人說,我四五歲就跟著父親和兩個哥哥外出表演掙錢了,到了十歲左右,才讀三年私塾,家裡就不讓我再念書了,從此就師從父親正式學藝。從二胡、板胡、揚琴、笛子到各種鑼鼓,民間藝術的“十八武藝”樣樣都得學。老人說,那時學藝是安身立命之本,父親管教非常嚴厲,一天學多少時間有嚴格規定,有時一個動作沒學好,已鑽進被窩了,還要被父親拉起來再練。小孩貪玩,有時練得分心了,被父親用棒槌打,頭上腫起了包還不許哭。老人說,這樣嚴格的訓練,確也受益匪淺,現在我閉著眼睛都能夠把鑼打得紋絲不差,落點中心不會超過半公分。
少年高如豐也開始嶄露頭角,1953年,年方16歲的他代表舟山地區參加浙江省民間藝術匯演,其出色的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受到了省長的接見。當時浙江音樂學院想特招高如豐入學,卻被父親回絕了。“因為家裡要靠我掙錢,離不開”,老人遺憾地說,否則,今天我可能也是大學教授了。以後有一段時間,因為“左”的影響,民間藝術被視為“四舊”,高如豐無奈只好去學理髮手藝,走街串巷當“剃頭郎”以此謀生,但他心中仍放不下那自幼相伴的鑼槌,依舊曲不離口鑼不離手。
當年為了創作舟山鑼鼓,高家兄弟曾與漁民兄弟一起出海打漁,聽他們在海上引吭呼號,汲取民間文化的精華,將民間音樂元素,譬如《魚遊春水》、《漁家號子》等曲調,套用到樂曲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海洋文化印記的鑼鼓。
現“舟山鑼鼓”名聲已越來越響,舟山市定海區海山國小的鑼鼓隊曾應邀漂洋越海到美國去演出,被譽為“中國漁家交響曲”。而在廣交會上,“舟山鑼鼓”贏得外賓連連唱彩,一台表演連演三場才謝幕。但是老人也有不滿意,他說,以前幾個演員能演奏十幾種樂器,每次演出都隨機應變,能呼應現場的氣氛。現在常常是幾十人上百人的大隊伍,雖然整齊美觀了,但內行人一聽,表面的花里花俏的東西太多。老人說,我大哥打鼓,我是敲鑼,我們兄弟倆可謂現在說的“黃金搭檔”。但大哥已於4年前離開人世,我也進入古稀之年,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多帶一些徒弟,把“舟山鑼鼓”一代一代傳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