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培

高增培(1916—1996),陝西橫山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綏蒙工委秘書長、包固工委書記。1941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中共鄂托克旗工委、伊克昭盟工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伊克昭盟委書記,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代秘書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農牧部部長,呼倫貝爾盟盟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增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橫山
  • 職業:中共伊克昭盟委書記
  • 信仰:馬克思主義
人物簡介,個人簡歷,生平事跡,

人物簡介

高增培,1916年生,陝西省橫山縣殿市鎮李閉繼先村(原李繼遷寨)人。字高峰。出生在農民兼手工瓷業家庭。曾在橫山縣第一高級國小、榆林中學讀書,擔任國小教師,隨伯父學習中醫。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1936年加入中共黨組織。

個人簡歷

曾任赤源縣、橫山縣政府幹事和土地部、軍事部幹事、科長。抗戰時期任中央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科長,中共綏蒙委員會秘書長,鄂托克旗、包頭烏審旗、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伊盟工委秘書長,伊東、伊盟工委書記,支隊政治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共伊克昭盟委書記,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代秘書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農牧部部長,呼倫貝爾盟盟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5年離休,按正省級待遇。1996年1月15日逝世於呼和浩特市。

生平事跡

抗戰時期為貫徹毛澤東關於蒙古民族《宣言》和發展綏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少數民族共同抗日救國、抗日保蒙,做了卓有成效的艱苦工作。還創辦學校,培養了一批蒙古族幹部,擔任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及建國後的領導骨幹。
解放戰爭時期,領導伊盟解放戰爭,參加指揮伊東、伊盟、靖邊等地多次戰鬥。1947年,黨中央、毛主席轉戰陝北,來到靖邊境內,胡宗南令劉勘、董釗部追擊。高增培帶領伊盟支隊,布防在靖邊沿蘆河南岸,在蘆河渡口激戰中,打退了馬鴻逵騎兵的迸攻,粉碎了胡、馬南北夾擊黨中央機關的計畫,守住了中央機關所在地的北大門,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嘉獎令說:“你們這場戰鬥打得很好,粉碎了敵人襲擊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總部的陰謀。你們勝利而光榮地完成了保衛黨中央、毛主席的任務,毛主席問你們好,並通令嘉獎你們全體指戰員,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勝利!”他傳達了中央的嘉獎令,極大地鼓舞了全體指戰員鬥志,堅守蘆河防線,使中央前委擴大會議在小河安全召開。在前委開會期間,高增培派王瑞豐到蒙地買了十幾條牛,送給中央機關改善生活。
1948年他率部挺進伊東準格爾旗,創建根據地,參加協助張達志部解放哈拉寨、神山的戰鬥,殲滅敵一個師部,斃傷俘敵20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財物,占領了旗政府,打開準格爾旗的工作局面。1947年準格爾旗遭災,他領導、發動民眾生產自救,動員大戶獻糧,贏得蒙、漢民的好評,站穩了腳跟。但是伊東地區敵人仍處優勢,兵力數量大於我近20倍。為鞏固成果,動員農牧民參軍,擴編軍隊,保衛家鄉,建立了準格爾旗第一團和游擊隊,成為旗自治政務委員會和黨的旗委的支柱。他注重培養、提拔本地幹部,利用解放過來的舊人員,還派幹部在附近旗開展工作,對穩定伊東形勢起了重要作用。我華北第三兵團向綏遠進軍時,高增培率部開到達拉灘,攻克馬場壕、王銀貴寨堡,活捉敵副團長魏光靈,有力地配合華北兵團解放包頭。包頭解放後,高增培率部過黃河與第三兵團二十二師會合,受到楊植林、李維新、裴周玉等領導的接見,並接收一批武器,負責轉移傷員到晉西後方醫院治療。
1949年,全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解放伊盟全境條件成熟。他堅持統一戰線政策,對蒙人政權和國民黨政權採取不同措施,在人民的支持下,一舉攻克伊盟首府東勝,端掉“伊盟守備司令部”、“專員公署”和“伊盟黨部”,打掉了反動統治中心,各旗、縣震動很大,紛紛來人來信,表示“接受共產黨領導,願意聽從解放軍指揮”。隨後連續粉碎綏遠三十六軍劉萬春部和鄔四兒、奇子禮等幾股敵人的反攻計畫和烏審旗反動王爺奇玉山的叛變。伊盟全境解放後,高增培任中共伊盟委員會書記兼軍區(三級軍區)政怡委員,帶領蒙漢人民投入經濟建設中。
1952年,他被調任中央蒙綏分局代理秘書長、農牧工作部部長。1954年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兼農牧工作部部長,協助烏蘭夫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制定第二個五年計畫,他負責領導內蒙古農牧生產。1958年夏,高增培任呼倫貝爾盟委第一書記兼盟政協主席。1960年擔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分管經濟工作,協助區黨委、政府一把手,發動民眾渡過困難時期難關。“文化大革命”前,高增培因病離職治療,雖然成了“無權派”,但仍未倖免被批鬥的厄運,被定為“反革命”、“走資派”,遣送東勝實行軍事管制。“四人幫”粉碎後,得到平反,任自治區政府顧問,1979年被選為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離休後仍關心內蒙古經濟建設,特別關心老區人民脫貧致富。1992年,他到中央為烏審旗爭取國家投資3000萬元資金,興建兩座電站。解決了缺電問題,推動了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