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82年1月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留校任教。1987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任廣州
華南建設學院(西院)抗震中心副主任。2000年3月任廣州
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土木系主任;2001年8月任廣州大學(新)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2002年7月調入北京工業大學,2007年9月任北工大建工學院土木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結構抗震、減震控制理論與技術,混凝土與預應力結構技術。
在研課題
1、路塹高邊坡穩定性評價與處治技術研究
2、路塹高陡邊坡岩體爆破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mso-hansi-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3、軟土路基病害與加固技術研究
4、公路隧道病害、成因及其控制技術研究
5、既有建(構)築物下公路隧道施工與監控技術研
6、淺埋偏壓隧道開挖與監控技術研究
7、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下的變形機制與穩定性研究
科研成果
1992年參與完成大開間靈活住宅工業化體系與配套技術項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1996年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資助項目“中國汕頭多層房屋隔震技術套用研究”,分獲建設部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 -2002年間主持完成超限高層建築抗震技術試驗研究8項(橫向),廣州市建委科技項目1項。1997年論文獲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會議優秀論文獎。1998-2000年編制《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CECS 126:2001。1999年參與完成美國加州交通局、UCSD和MTS公司聯合攻關的海灣大橋減震加固項目。2003年完成緩粘結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性能試驗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工作業績
1995-2000年,在廣州
華南建設學院(西院)主持對美國造模擬地震振動台的國家級驗收,先後完成十餘項大型建築及橋樑工程試驗研究課題。97年被評為廣州市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98年主持完成廣州市建設科技項目一項。99年完成《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編制,填補我國建築抗震技術標準的空白。99年參加美國加州交通局、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和MTS公司聯合開展的“大型結構減震裝置試驗系統”的研究。01 -04年,主持廣州建設科技項目一項,主持完成高層建築抗震、高層住宅隔震、緩粘結預應力技術等橫向課題三項。先後在《建築結構學報》、《土木工程學報》、《建築結構》等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5篇,獲防屈曲支撐專利若干項,曾獲廣東省、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至今,主持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各一項,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研究課題一項。
科研課題
1、大型及重要建築防災政策法規與技術標準研究,主持人,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編號2006BAJ13B04。
2、新型防壓屈支撐結構抗震性能及設計理論研究,主持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50678013。
3、新型防壓屈支撐抗震性能及設計理論研究,主持人,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8062009。
4、防屈曲支撐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及試驗研究,主持人,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重點項目。
5、高層混凝土結構減震設計及減震加固理論與套用技術研究,主持人,企事業單位研究項目。
6、帶桁架式轉換層的某超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彈塑性分析研究,主持人,企事業單位研究項目。
主要獲獎
1、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大開間靈活住宅工業化體系與配套技術項目,主要參加人,1992年。
2、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汕頭多層房屋隔震技術套用研究,主要完成人,1996年。
3、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汕頭多層房屋隔震技術套用研究,主要完成人,1996年。
4、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會議優秀論文獎,1997年。
主要論著
1、《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CECS 126:2001(5),2001年。
2、《建築抗震設計》(3),科學出版社,2003.
3、端部加強型組合熱軋角鋼防屈曲支撐靜載試驗研究(1),建築結構學報,2010.3
4、混凝土套管防屈曲支撐構造及抗震試驗(2),工程建設與設計,2009.9
5、使用防壓曲支撐加固震損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建議(1),汶川地震建築結構震害分析與重建研討會論文集,2008.6
6、國標Q235熱軋鋼材防屈曲支撐抗震性能試驗研究(1),建築結構,2008.3
7、多連體高層結構計算模型及層剪力分配規律研究(2),世界地震工程,2008.1
8、考慮空間組合作用的高層住宅塔樓結構抗震設計(1),建築結構,2004.10
9、多層大開間少內縱牆住宅結構考慮內力重分配的設計方法(2),建築結構學報,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