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另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民國時期,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羅姓、張姓、陳姓。第一大姓為羅姓,清朝從東莞茶山遷至湯坑拔頭嚇,後遷移至此。第二大姓為張姓,1928年從湯坑張屋村遷移至此。第三大姓為陳姓,最早從福建遷移至廣東五華,後從五華遷至惠東,1979年從惠東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65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34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63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9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高另股份合作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為主,出租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12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和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裹蒸粽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湯坑路穿村而過。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8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2年通電話,199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1世紀初通網際網路。村內設有社康中心。另建有湯坑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53人,教職工35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1990年,被納入橫坪公路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傳統民居均被拆除,村民被安置在原村旁邊重建的高另公寓。
該村無宗祠,逢年過節時張姓和陳姓村民各自準備雞、豬、魚、素菜、果品等祭品,在家中祭拜先祖。羅姓族人與石樓圍村的羅姓同宗,每年正月初二,高另村的羅姓村民帶上雞、豬、魚、素菜、果品等祭品和香紙燭蠟到石樓圍村羅氏祠堂祭拜。農曆八月初三,羅姓村民帶上祭品和香紙燭蠟等到坪山赤坳墓園掃離祭拜。
羅姓村民有添丁點燈的傳統習俗,每年正月十二,有男丁出生的家庭到石樓圍村羅氏祠堂點煤油燈,意為向祖宗報喜。孩子的父親或爺爺帶上雞、豬魚、水果、素菜等祭品和香紙燭蠟,金上一盞煤油燈,繫上紅繩,到祠堂進行點燈儀式。
舊時村內有一支麒麟隊,隊員12人。每年正月初二,麒麟隊會安排表演,2人舞麒麟,1人戴大頭娃娃,3人敲打樂器,其餘人舉旗子或搬抬東西。麒麟隊到村里各家各戶串門,拜土地公,討紅包,接著到曬穀場上表演舞刀、舞劍和拳術。因經費欠缺及老藝人去世,舞麒麟技藝無人繼承,現已無舞麒麟活動。
代表性人物∶
張德(1921-2000),1941年1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江縱隊司令部惠東沿海稅務總站長、稅務處主任。1946年6月,北撤山東煙臺,任粵陽教導隊隊長、兩廣縱隊司令部軍需科長。曾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參加過準海戰役,1949年隨南下大軍解放廣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佛山稅務局局長、物資局局長等職。
張黎明(1951—),張德女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作家。1986年任深圳文聯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其作品曾獲廣東省"五四徵文獎""新人新作獎""深圳大鵬文藝獎",並多次獲深圳市報刊徵文獎。主要有《貓低》《浮蠅》《走出邊緣》《阿木夫人》《猴年七月》《媽媽也9歲》《瀕臨絕種的人》《記憶的刻度——東縱的抗戰歲月》《血脈中華》《大轉折∶深圳1949》《解碼邊縱》等20部作品。
·